血府逐瘀汤临证治验举隅
2017-05-27于丽
于丽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多囊卵巢综合征;眼痛;过敏性皮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93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功效:活血化瘀, 行气之痛。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 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引血下行, 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 清热活血;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 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 升达清阳, 以上均为佐药。桔梗能载药上行, 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 亦为使药。合而用之, 使血活瘀化, 则诸症可愈[1]。本文在临证中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疾病, 均取得良好效果, 现举例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多囊卵巢综合征 患者1, 女, 30岁, 2014年3月24日初诊, 月经错后3个月, 伴月经量少。患者2年前出现月经量减少, 颜色变暗, 小腹部疼痛, 后月经量逐渐减少, 3个月前末次月经后未在来经, 就诊于某三甲医院经彩超及性激素检查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现症:月经错后, 面色暗黑, 肥胖, 全身乏力, 平素患者精神压力大, 情志抑郁, 食欲不振, 唇色暗红, 舌质暗红苔白, 有瘀斑, 脉细涩。辨为气滞血瘀, 痰湿内阻证。治宜:活血化瘀, 理气行滞, 燥湿化痰,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20 g、红花20 g、生地黄10 g、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0 g、柴胡12 g、枳壳10 g、甘草6 g、川牛膝15 g、半夏9 g、陈皮15 g、茯苓20 g、生姜10 g, 1剂/d, 水煎服, 分3次口服。嘱忌食腌制、烧烤、油炸、辛辣、寒凉食品, 注意休息。服7剂后, 月经未来, 小腹略有胀痛感, 其乏力感减轻, 唇色变红, 唇边仍为暗红色, 面色略有红色, 情志舒畅, 故守方加莪术15 g, 鸡血藤30 g, 继进20余剂, 余症消失, 月经来潮, 经期3~5 d, 经色暗红。其后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 月经按月来潮, 月经量逐渐增多, 颜色由暗转红。后其复查彩超及性激素正常。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成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 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无排卵为临床主要特征。本案患者辨证为气滞血瘀, 痰湿内阻证, 故治以活血化瘀, 理气行滞, 燥湿化痰。方以血府逐瘀汤, 活血祛瘀, 理气行滞, 芎归二陈汤, 燥湿化痰, 活血通经。久病入络, 故加莪术, 鸡血藤, 行气祛瘀, 生新血, 流利经脉。诸药合用, 使瘀祛血活, 燥湿化痰, 经脉通畅, 其经自调。辨证加减, 注意禁忌, 终始月经恢复正常, 疾病得愈。
1. 2 眼疼痛 患者2, 男, 44岁, 2015年8月6日初诊, 双眼部疼痛, 眼干, 流泪3个月。患者2年前出现眼部偶有胀痛, 用眼过度时有流泪现象, 3个月前于某院检查, 未发现任何异常, 经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现症:双眼部疼痛, 眼干, 流泪, 强光下眼部疼痛及流泪加重, 心情抑郁, 全身乏力, 面色晦暗, 舌质暗红有瘀点, 脉弦涩。辨为气血瘀阻, 阴精不足, 虚火上炎证。治宜:行气活血 , 清虚热, 补精血,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20 g、红花20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川芎10 g、赤芍10 g、柴胡12 g、枳壳10 g、甘草6 g、川牛膝15 g、桔梗10 g、枸杞20 g、白蒺藜9 g, 1剂/d, 水煎服, 分3次口服。服7剂后, 述诸症明显减轻, 劳累时仍有流泪现象及乏力感, 故继用上方加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 诸症俱减, 继用上方加减治疗月余, 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平时工作劳累至深夜, 耗气伤血, 心情抑郁, 则气血瘀阻, 虚火上炎。肝开窍于目, 目失气血濡润, 气血瘀阻, 则血脉不通, 不通则痛。方以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 通经活络。加枸杞益肝以养营, 强筋以明目, 使阴生则精血自长。白蒺藜疏肝解郁, 祛风明目。久病体虚, 故加二至丸补益肝肾, 滋阴养血明目, 诸药合用, 使瘀祛气行, 经脉自通, 精血得养, 终始眼疼痛症状得愈。
1. 3 过敏性皮炎 患者3, 男, 35岁, 2014年9月18日初诊, 面部潮红, 发痒, 脱皮3年, 加重1个月。患者3年前由于精神紧张后出现左侧面颊部潮红, 发痒, 脱皮, 后逐渐加重, 蔓延全脸部, 曾就诊于某院皮肤科诊断为“过敏性皮炎”。1个月前由于悲伤过度, 导致皮炎加重。现症:皮肤瘙痒加重, 面部潮红水肿, 脱皮, 搔抓后出现龟裂, 渗出透明液体, 皮肤变硬, 心情抑郁, 失眠, 睡后易醒, 多梦, 双眼发热感, 自觉乏力, 健忘, 注意力不集中, 舌质暗红苔白, 脉弦细。辨为气滞血瘀, 湿热上扰证。治宜:活血化瘀, 清热利湿,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20 g、红花20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川芎20 g、赤芍10 g、柴胡12 g、枳壳10 g、甘草6 g、川牛膝15 g、桔梗10 g、地肤子20 g、玫瑰花15 g、苦参20 g, 1剂/d, 水煎服, 分3次口服。服7剂后, 面部瘙痒感及面部肿胀感明显减轻, 但仍有不适, 仍有乏力感, 其余症状明显改善, 故前方去玫瑰花, 加制何首乌20 g、黄芪15 g, 诸症渐减, 继用上方加减调理月余, 诸症自除而病愈。
按:本案患者自幼心情忧郁, 易于紧张, 加之情绪刺激, 导致气血不通。加地肤子即其能利水, 兼能祛湿, 治皮肤风热, 苦参除热祛湿利水, 玫瑰花理气解郁 , 活血散瘀。久病必虚, 故加制何首乌补益精血, 养肝安神, 黄芪补气固表, 利水退肿, 托毒排脓, 生肌。兼以情志调理, 心情舒暢, 肝郁得解, 气血调和, 故诸症自除而病愈。
2 讨论
疑难杂症因病程较长, 迁延不愈, 故一般可以引起经络脏腑气血的瘀滞, 故中医有“久病必有瘀, 怪病必有瘀”的论述。《素问·痹症》曰:“病久入深, 荣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 故不通”。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也说:“ 凡经主气 , 络主血, 久病血瘀”, “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治疗血瘀证著名方剂, 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 气机郁滞所致。胸中为气之所宗, 血之所聚, 肝经循行分野。故郁滞日久, 肝失调达, 则气血瘀结, 瘀血阻络, 则生诸病。本方活血与行气相伍, 即行血分瘀滞, 又解气分郁结, 祛瘀与养血同施, 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 行气又无伤阴之弊 , 升降兼顾, 既能升达清阳, 又可降泄下行, 使气血调和。在临床上, 如遇疑难杂症, 怪病, 久治不愈之疾病, 多以瘀论治, 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进行治疗, 均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金芝. 血府逐瘀汤临证治验举隅. 新中医, 2014(2):221-222.
[收稿日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