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食物
2017-05-27王银花
王银花
【文题呈现】
北京的烤鸭、新疆的烤羊肉串、山西的刀削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触动着家乡人民的神经和味蕾。你的家乡一定也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写作指导】
这篇作文主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介绍家乡食物,层次清晰明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明题——想一想说明对象。学生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家乡食物,确定写作对象。如家乡的鸭蛋、汤圆、腊肉、香肠、蟠龙菜、切糕、糍粑等。
二、写作角度——说一说事物特征。如仿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爱吃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略带一点淡淡咸味的细长圆润的鸭蛋。”(色、味、形)“挑秀气的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又可玩又可吃。”“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好看极了!”(作用与乐趣)
三、构思——写一写说明顺序。文章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可用列提纲的方式展示说明顺序:
1.引出说明对象。如介绍食物的名称及来历。(略)
2.介绍食物的制作过程。(详)
3.介绍食物的味道和营养价值。(详)
4.表达对食物、对家乡的喜爱之情。(略)
总之,在介绍食物时一定要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同时也要从食物中去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佳作欣赏一】
家乡的米茶
□李吉娃
我的家乡在汉江之畔的鱼米之乡——湖北钟祥。多少年来,米茶已成为家乡人最常吃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它在我的味蕾上刻下了永久的记忆。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人提起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些名贵的茶品,而是米茶,一种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的茶食。
家乡盛产稻谷,虽产量高但品质“糙”,而这种“糙米”正是制作米茶的最好原料。说起米茶,小时候还听祖辈讲起过它的传奇故事呢!相传明朝有位皇帝的妃子身怀六甲时害喜,茶米不思,吃什么都恶心。后来皇帝迁怒于宫内大厨,一厨师急中生智,从家里端来百姓食用的米茶,这位妃子吃后果然食欲大振,米茶从此进入宫廷,家乡的“糙米”一度成为贡品。
米茶制作起来其实很简单,我自己也经常制作。首先将大米放入锅中,用锅铲不断翻炒,这个时候要切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定要小火慢慢炒,否则炒出来的大米有的糊有的生,色泽口感大打折扣。待大米发黄带焦时起锅(可根据个人口味将大米炒至浅黄色或深黄色),用清水淘洗后滤去水分,然后再放入锅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開花,起锅自然冷却即成。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不淡,略涩不苦。记得我小时候,寄宿在学校,每到周五放学,回家一放书包就跑到厨房舀上一碗米茶,咕咚两下吃个底朝天,一路上的口渴与疲惫饥饿就融化进甘甜清爽的米茶里了。
米茶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它特殊的功效密不可分。
一是做到了调和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人家餐桌上大鱼大肉越来越多,人们吃多了荤食后往往不想吃主食米饭,这个时候来上一碗米茶就恰如其分了,调和了口感和口味,增进食欲也是自然的了。
二是能够解渴降温。家乡的夏天,气候多闷热,这个时候乡亲们往往食欲不佳。米茶不仅可以代替米饭,又具有解渴的作用,为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在家乡,忙碌的人们一般在头天晚上炒制米茶后,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如饮酸梅汤,带酸不酸,带甜不甜,更能增进食欲,生津止渴,别有一番风味。冷藏后的米茶成为一种特制的饮料,更是美味绝伦、沁人心脾。
三是可以瘦身减糖。米茶既能饱腹,又没有过剩的营养,这样一来,既可瘦身,又能免受挨饿之苦。因此,成为瘦身美体人士的最佳食物。同时,它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食物。经制作的米茶,大米中的糖分大为减少,患者可常年食用,不用担心血糖增高。
在我的家乡,“五一”一过,天气转热,气温骤升,便到了劳作时节。人们在田间忙碌之余,返至家中,揩汗拿碗,舀上一碗米茶喝下,那份清凉,甘甜解渴,沁人心脾。对于勤劳的家乡人来说,这份传承了千年的米茶不但能为他们解渴,还把一份悠久的美食文化根植在了他们心中。
点评
作者分别从米茶的历史、制作过程、饮食功效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米茶的食用特色和文化底蕴。说明透彻,顺序井然,详略得当,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米茶文化的自豪之情。
【佳作欣赏二】
家乡的青团
□陈佳萌
在我的家乡,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些美味的食物,过年时的年糕、清明时的青团、端午时的粽子……不胜枚举。而我最爱吃的就是清明时的青团。
清明节前,妈妈早早就采回了最嫩最绿的艾草。锅里烧好了水,妈妈把洗干净的艾草放入开水里,加上一些碱,焯过之后,嫩绿的艾草就变得碧绿而柔软。把艾草放置一旁,开始和面。糯米粉兑水,把它们和在一起。只见妈妈的手灵巧地把面团推压出去,折过来,再推压出去,一遍又一遍。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艾草也揉进了面团里,再用石臼的臼锤锤面团,里面的艾草就会变得十分细碎(这就是之前焯水时放碱的用处了)。醒过面之后,妈妈把面团分成一块一块的,再分别把这些小块按压成饼状,舀上一勺先前准备好的豆沙馅或是白糖芝麻馅,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搓成一个个光滑的圆球,滚上一层糯米,放入高压锅中蒸15分钟,就能出锅了。
刚出锅的青团热腾腾的,散发出阵阵草香,表层的糯米变得晶莹剔透。好吃的要趁热吃!于是我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结果舌头都快烫得没知觉了,只好耐下性子把它吹凉。一口咬下去,最外层的糯米饱满香软,中间的一层皮也很软,黏而不腻,最里边的馅料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个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气息唤醒了,清新的艾草味充斥着我的整个口腔……就是这样的美味,才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清明时节,将这些青团,供奉给已逝的亲人们。青团的味道,更是我对亲人们思念的味道。
点评
文章详细介绍了制作青团的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青团的喜爱之情。描写具体细腻,尤其是妈妈和面、包青团的过程,更是抓住每一个动作细节,使人读之具体可感。吃青团一段的多感官描写也极为生动,一个个青团更是包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指导并置评:卢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