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救
2017-05-27杨小凡
杨小凡
王加法进入教室,就感觉到了同学们眼光的异样。
他下意识地放低目光,瞬间有一种不敢面对的恐惧感,后背也紧了几下,而且有些发凉的感觉。他快速地走到放着自己名字的桌子前,坐下,掏出教材,才长长地从鼻子里出口气。但他还是感觉有些心虚,这缘于他上次课的请假。听说,同学们一次捐了60多万,而他却没有参加,更没有捐款。这样想来,他就觉得其他同学会不会以为自己怕捐款才请的假。
赵老师讲完课后,王加法就站起来说,“赵老师,上次我请假了,这是我补捐的!”赵老师望着他手里的那打钱,笑着说,“上次活动已经结束了,下次吧!”有几个同学就小声地笑起来。王加法的脸腾一下红了,他觉得班里的同学认为他在作秀。于是,他脱口而出,“那好吧,我自己去贵州支教半个月,把对孩子们的欠缺补回来!”
课程结束后的第三天,王加法就起程去了贵州。到达黔西县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
夜里,他实在觉得无聊,就刷起微博来。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程琳的问话:加法,你真去贵州了!王加法一边繼续刷,一边庆幸自己真来了,如果不来贵州肯定会被那些人耻笑的。
第二天一早,他搭上一辆破中巴车。出县城不久就进入了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车子进入平坦地段,就见到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标语,比如“少生孩子多养猪”“没有女孩,就没有男孩”。王加法看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吃过晚饭,周支书领着王加法到村外的小学去。学校在村外两里多路的一个平坡上。说是学校,其实就一个两层小木楼。木楼没有电,支书点着蜡烛,烛光下,木楼显得更破,让人觉得随时都有倒塌下来的危险。下面是两间教室,楼也是两间,通过摇摇晃晃的梯子爬上去,见上面和下面一样是很矮很旧的几张小桌子和长板凳。在二楼的窗前站定,周支书终于开口了:“王老师,你来得真好。这里的老师去城里看病快二十天了,娃们天天在这里疯玩!”
这里的条件艰苦,信息闭塞,可这里的教学生活却给王加法带来从没有过的快乐。孩子们对知识是那样的渴望,对他是那样的信任。从他们纯真的眼神里,王加法觉得自己变了。在与孩子们相处和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个被教育者,孩子们教会了他怎么安守宁静的生活,怎么才能拥有一个快乐的心态。
王加法本来计划半个月就要走的。可去县城住院的苗老师还要一周才能回来。看着周支书和孩子们挽留的眼神,王加法就留了下来。可他没有办法,他不能提前离开这里,这里的孩子太需要他了。这些天夜里,他想了很多,也改变了许多想法。可他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快离开这里,他要到北京帮助这些孩子募捐到一笔钱和一些必需品,然后再送回到这里。每当睡不着的时候,他就打开手机,翻看自己拍下的那一百多张照片,回想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苗老师终于回到了村里,王加法决定第二天就走。因为,他实在不忍看到孩子们与他分别的场景。一早就让周支书送他到镇子上,一定要赶到孩子们上学之前。
太阳还没露脸,山道上湿漉漉的,不时有鸟儿飞鸣着掠过。
这是唯一通往山外的路。这条路连接着多少山里人的梦想啊。王加法坐在周支书的摩托车上,有些悲壮,有些难过。
(选自《当代》,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
2.王加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3.文中画横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4.小说以“补救”为题,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现实生活,从文章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任选一方面加以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