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载道
2017-05-27窦银强
窦银强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写作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认清作文写作“道”与“技”的辩证关系。
一、要会“悟道”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道”,指高考作文写作中涉及审题立意的一般规律。要写好作文,首先要会读书,能够“悟”出一点读书的规律;其次要会作文,能够“悟”出一点“为文”的规律。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那么教师就要“悟”出一点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方能有效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
1.要坚持“一点四面”的写作基本原则。作文写作只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这个“道”,才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真实表达观点,才能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所以,写文章要有想反映自己对真实生活感受的冲动;要有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与人分享的兴趣。对生活有真感悟,才能写出真性情。此为文之道一层含义。
如从2015年起,在高考作文命题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题材料和写作样式,即任务驱动型。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设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2.要敢于直面实际问题。如2015年新课标Ⅱ卷,创设“风采人物评选”情境,要求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等当代中国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写作时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弘扬主流文化。
3.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学生的高考作文主要是向别人(阅卷教师)敞开自己的世界,让别人理解,让别人接受甚至喜欢。由于读者特殊,所以还必须讲究“形式”,讲究“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高考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写作,学生不是以此为业,或者说,学生写文章不是(并非完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换句话说,学生“写文章”是为了向阅卷教师“宣示”,宣示“我”的一点看法。这就是“我口写我心,我笔述我事,我文抒我情”。此为文之道二层含义。
二、要会“用道”
作文写作的“道”,正如庖丁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之“道”,而非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道”。前者指规律,后者指一种既定的理论、学说、道德教条等。作文写作,不在于揭示规律,而在于遵循写作规律去思考,去实践。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运用一定的“技”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获得作文写作“技巧”的智慧,从而更好更多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今后进一步发展乃至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从根本上“育人”,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把后者当作重点,让学生在写作前就接受某种既定的理论、学说、道德教条等,虽可能有助于他们“打好精神的底子”,但常常不免只会“吃鱼”而不会“打鱼”,甚至吃了有毒的鱼而不自知,不但无助于智慧的发展,还有可能变得愚昧。这就是说,高中作文写作教学不仅要顾及高考作文写作,更要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我想,现在的学生不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甚至在作文中不会“悟道”,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所谓高考优秀作文来作教条、框框,对学生形成束缚是有很大关系的。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课堂上获得一点作文“技巧”。但这并非是“教育”的全部,也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甚至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文写作教学只能担负它应该担负、能够担负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描写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去改造生活。这就实现了教育的总目标“育人”这个“大道”。
三、“道与技”要辩证统一
高考作文写作教学重在对“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这是“道”;使学生规范语言交际,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二者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作文教学才能摆脱桎梏,引导学生真正走向写作的“自由天地”。“文以载道”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表达”是作文的载体,忽视了“道”,学生的知、情、意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忽视了“技”,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和判断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就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有“道与技”的有机融合,才能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