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素材多维解读

2017-05-2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周汝昌红学侯宝林

韩天衡

提起韩天衡,篆刻、书法、国画等艺术领域的人都不陌生。他从4岁起学写字,6岁学刻印,十几岁时学写诗文,35岁再学画,在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师辈的教诲下,他一直怀着很纯粹的想法,就是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形成一个多领域的高端的艺术体系。

幼时与篆刻结缘,苦心钻研。“19岁参军,在部队服役10年。”韩天衡说这十年是“锻铁成钢”的经历:“生于上海,没吃过苦,那段相对艰苦的经历,对我以后的创作道路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十年部队生活一直坚持学习。这既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机会,又发挥了我写字画画的特长。学习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多亏了部队的经历,让我战胜了后来学艺之路上的挫折,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正如韩天衡所说,在这条充满崎岖的艺术道路上,他始终在孜孜以“学”。他在70岁时刻印自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勉,75岁再刻“老来多梦”……不觉间,已走过了70个春秋:“我现在也经常刻印,最快一次刻印只用了十分钟呢!”提起这个,韩天衡的脸上布满笑容。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回顾自己的学艺之路,七十多岁的韩天衡在“不逾矩”这三字后加上了一个“不”字,即“不逾矩不”。

多维解读

1.“不逾矩不”。对艺术的追求,穷尽一生的努力和探索,也难于接近至高目标,岂能从心所欲?但在这接近的过程中,往往又会人为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规矩,循矩而又不囿于矩,在肯定中作智性的、不屈不挠的否定,才能在艺术上从心所欲,敢于越陈规,创新貌。

2.艺术与名利。在如今的商品大潮中,艺术上的成功,客观上会带来名利,但是要看淡它,它只是艺术的副产品,是艺术之外无足轻重的附庸。千万不可本末倒置,追逐到了名利,毁了艺术,也毁了艺术工作者纯净的本真。

启 功

启功先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第五子,名弘昼,封和亲王。至启功曾祖时,家族已失去门荫,要通过科举找出路。曾祖溥良考中进士,清末曾任礼部尚书。祖父毓隆翰林出身,曾任学政、主考。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多维解读

1.大师的“可爱”。启功先生说话和发言时,那轻松的语句、自如的神态、幽默的表述,让听者如沐春风,不由使人想起“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他与人见面时笑容温和、憨态可掬,还有双手抱拳施礼的可爱形象,真应了他生前欣然认可的雅号“大熊猫”。

2.大师的“谦和”。 世人多以书画家论先生,其实,他有着许多光辉的头衔: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还担任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却为人低调、谦和、礼让,大家风范尽显。

华君武

华君武的漫画通常被认为是“笔墨简约精练,风格拙朴隽永,体味世态人情深刻而醇厚,笔下人物形象逼真,力透纸背”,而华君武对自己的漫画则有一句精确的定位,他说:“漫画是用笑来战斗的。”“战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从一开始起,华君武就没少为自己的漫画吃“苦头”。

华君武回忆说,上中学的时候,他的数理化成绩很糟糕,数学考试经常得负分。偏巧当时有一位数学助教对他们也很凶,他就在课堂上画了幅漫画嘲笑他。画面上是一把大大的尿壶,这位助教的头正插在尿壶的嘴上,标题叫作《清供》。他的表弟和他同班读书,也讨厌这位助教,竟偷偷拿了这幅画,往这位助教的教桌上一放。这下可惹了大祸,华君武说,那位助教大发雷霆,向学校提出:“不开除华君武不再教课!”华君武为此就被迫停了学。

华君武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杜甫检讨》等“内部漫画”在当时也影响极大。画中,唐代诗圣杜甫正在愁眉苦脸地写检讨,题目是“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揭示出了当时政治思想工作存在的偏颇性和片面性。这样的“内部漫画”在禁忌颇多的五六十年代实在显得弥足珍贵。

多维解读

1.漫画也要成为匕首。有人形容华君武的漫画是“刀刀见血,入木三分”,为此他得罪了太多人。对此,华君武认为,讽刺是永远需要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漫画家就应该具备这种独特的视角。

2.走自己的路。华君武说,他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绘画的“天分”,只是喜欢自己乱画而已。初中时的图画课,他的成绩总是勉强及格,因为他不喜欢画工笔画,觉得工笔画不随意、很呆板,不符合他的性格,总是用比较随意的手法画画。正是这种率性的喜欢让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周汝昌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曾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外文系讲师、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

周汝昌一生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1953年版的《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这部著作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被评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其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除红学专著外,他还出版过《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书法艺术问答》等著作。

多维解读

1.一卷《红楼》触百思。“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这两首诗,道出了周汝昌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2.因为爱,九死而未悔。周汝昌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的学术研究。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也许有些人觉得他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他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执着痴迷,甘受百般侮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侯宝林

当初,没有相声就没有侯宝林;后来,没有侯宝林就没有如今的相声。

在旧时代,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换取温饱,侯宝林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侯宝林先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往台上一站就能让大家笑。他说相声,同样的段子每一次演出都不一样。因为每一次演出都是他对本子的修订和补充。相声,这个发源于茶馆酒肆的北方曲种,在低俗与高雅的交织混杂中发展了近百年之后,经过一代代大师们的去伪、取精、提升和创新,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他从孩童始学相声,一直在演相声,一生都在钻研相声,直到有一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他就是相声。旧时候,曲艺演出叫作“十样杂耍”,每场十四个节目,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压轴”,最后一个叫“大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天津的杂耍园子里,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压轴”。经过几年艰苦奋斗,起初排在第六的侯宝林,终于把相声推到了“大轴”的位置。

多维解读

1.出淤泥而不染。在旧时代,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所迫,不得不以低级趣味和感官刺激换取温饱,所以旧相声中含有许多糟粕。在那样的环境中,侯宝林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坚持不“荤”、不贫、不打、不骂,以趣味隽永的文明相声求生存、求发展,难能可贵。

2.创新不可无。侯宝林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任继愈

1916年,任继愈出生于山东平原,本名“又之”,后改为“继愈”。关于这个名字,任继愈曾对友人这样解释:年轻时因被韩愈忠君爱国之情打动,故改名“继愈”。

大学时的一次经历,更是将关注现实、忧国忧民深深注入其学术血脉之中。“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任继愈随校辗转。时年21岁的他与数百北大师生组成湘滇旅行团,从湖南长沙到云南昆明,风餐露宿,跋涉1300多公里。

万里山河,千里赤贫,亲历亲见,顿悟尤深:最底层的人民承受着战争的苦难,却依然坚贞不屈;中华民族有非常坚定的信仰,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她?

后来,任继愈撰文回忆道:“我深信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劳记在我的名下。”

多维解读

1.“沉重之心”。 这种“沉重之心”即是深深的责任感。作为一名传统知识分子,任继愈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20世纪。这种巨大的世纪动荡促使他探寻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中国现代化的轨迹。

2.率真豁达。“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我只说自己懂了的话,吃不透的话,不跟着乱嚷嚷,不跟着瞎说,免得自己后悔。”直白的话语,是任继愈为人、为学的原则,曾与他共事治学的人无不感慨于他率真豁达的风范。

布莱恩·克兰斯顿

1956年,布莱恩·克兰斯顿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一个贫苦家庭里。12岁生日的时候,爷爷带他去镇上的剧院看了一场电影。那是布萊恩第一次看电影,他立刻被电影里的英雄形象迷住了,他开始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演员。

中学毕业后,布莱恩面临着两个就业选择:一是去剧院打杂,没有薪水,但可以经常见到自己喜爱的演员;二是去钢铁厂实习,周薪12美元。最后,布莱恩选择了去剧院打杂。他并不希望能经常见到演员,而是希望能更好地学习表演。“你这个蠢蛋,你以为去剧院打杂就会成为演员吗?”父亲恼怒地骂他。

“请你不要污辱我的梦想!”布莱恩这样回应父亲。此后,布莱恩在剧院一边认真工作,一边观摩演员们的表演。一天,布莱恩来得特别早,他看剧院里没人,就登上舞台,模仿着表演了一小段。万万没想到,剧团导演在后门静静地看着布莱恩的表演,惊喜地鼓起了掌……

几十年的努力,布莱恩厚积薄发。《危机顾问》的导演看中了他,《Loving》的剧组找上他,《宋飞传》里出现了他,著名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里也出现了他的身影。在2016年初,也就是在他步入60岁的前一年,布莱恩终于把美国电视剧的最高奖项艾美奖收入囊中!

多维解读

1.不要污辱任何人的梦想。布莱恩·克兰斯顿获艾美奖的当天,他那已经85岁高龄的老父亲感叹地说:“真的,我们千万不要去污辱任何人的梦想,任何人的梦想都有可能是伟大的!”

2.机会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布莱恩出生在贫苦家庭。当他面临两个就业选择时,他选择了没有薪水的剧院。在剧院中一次不经意的“表演”,成就了一代巨星。

猜你喜欢

周汝昌红学侯宝林
“科学方法”的诞生
打破传统红学史写作模式
以临床专业学生为中心的超声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侯宝林巧胜华罗庚
侯宝林 半夜捡破烂
红学泰斗周汝昌的养生经
周汝昌归还《石头记》
回归文学本位与鲁迅的红学研究
侯宝林先生打牌
周汝昌的书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