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合作”

2017-05-27徐美华

关键词:儿童成长新视角

徐美华

摘 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当前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育产生共振,使教育达到最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本文就“三教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实施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三教合作;儿童成长;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07-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向学校教育提出如此高的任务,如果没有整个社会,尤其是高质量的家庭配合,这个学校就很难完成任务。”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角相互不能支撑,学校教育在很多时候显得孤立无援,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作为铺垫,缺少社会教育的正确引导,“5+2=0”的状况让学校教育处于十分尴尬的地步。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不和谐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来自多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而少年儿童不管是在学校受到的思想行为上的教育,还是在家庭和社会受到的品质教育,虽然采取的形式方法不同,但本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家庭教育已形成只重“分数”,不重视孩子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不少家长不注意教育方法,独断专行,不分场所、地点,一天到晚不断地说教,表面上好象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则是強迫命令,“一言堂”,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有极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打不成才”,便以暴力作为家长教育的主要方式,导致学生出现性格内向、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表情呆板;甚至悲观厌世、怨恨父母、离家出走、对抗社会等过激行为。

2.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重

学校既要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又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今,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看重的是升学率,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就看这所学校有多少学生考入了重点大学、重点高中。学校不得不加大升学率的考核权重,教师也不得不围绕高考、中考转。

3.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主动性沟通

有些家长认为教师家访是找麻烦,是告状,所以并不欢迎。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我教学到位,家访不家访没有关系,致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甚了解,也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和情绪波动情况,不能及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信息。教师对学生在家情况和思想情绪波动不甚了解。家庭和学校的鸿沟越来越深。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导致了一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学习困难而丧失信心,转化困难。

4.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从和谐的角度看,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社会重教氛围不够浓厚,青少年活动场所设备不够完善。双休日、节假日,学生没有开放性的活动场所,由于各自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因而使得少年儿童身上存在着身心素质差、自理能力弱、享受意识强、迷网废学、诚信失缺、漠视纪律等种种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不和谐的缺憾。

5.教育低效问题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瑞士的“规则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日本的“吃苦教育”、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各国的教育工作也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德育低效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求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整体效益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学校和家庭就像水渠的两壁一样,能够引导学生走上健康路,流向缤纷的社会。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三、着力教育资源整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实施体系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养成良好品德

家庭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正是因为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生活圈,家庭的影响对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多种方式与家长联系。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促膝谈心,在交流中,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对老师的评价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等等,老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家长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避免家长的误解,给家长提建议,帮家长掌握教子的艺术。同时也能了解到孩子在家里“真面目”,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指导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家校联系手册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为了及时教育学生,拉近班主任与家长间的距离,每个月填写一次手册,以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成绩、进步、优点、缺点,家长再把子女本月份在家的表现,或对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好的建议填写在“家长意见”栏,使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便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此外,还可通过电话访谈、家长接待日等,密切家校联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他们缺乏的只是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因此,学校可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外,还可向家长介绍和讲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情况,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大力普及家庭知识,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2.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动力、导向、保证的作用,学校的各项活动,长期有意识地坚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品质教育,而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1)坚持贯彻“三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学生“三观”的基础工程。因此,学校可利用德育课、班队会以及各种实践活動大力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占领思想阵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把自己的成材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懂得自己肩负历史重任。

(2)重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认真学习贯彻《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认真落实“三制”(岗位责任制、卫生值日包干制、检查评比制),同时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等。使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让学生们积极去发现、寻找现实中的生活陋习和不良习惯,这样从小处着眼,不仅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父母、邻居和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抓住教育契机。作为学校教育,除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外,还可以抓住日常教育契机,如围绕法定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结合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开展一些丰富有效的系列教育活动。

3.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学校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

(1)建立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积极挖掘本地区的优良民族传统、革命传统、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信息、学科教材等方面的因素,加以整合,用以开展对学生的经常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积极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清新诱人的时代气息,感受时代发展的铿锵脚步。

(2)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利用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请他们与周边学校联系,缔结友好学校,实现地区、校际等资源整合与交流,从兄弟学校身上吸取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区文化团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总之,学校教育尤如一棵树,它的生长离不开家庭土壤、社会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雨露越适宜,它就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办好学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新视角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池莉作品中的哲学人生
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
溢彩童心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音乐教育与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