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的微传播

2017-05-26骆郁廷陈娜

江淮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传播微时代红色文化

骆郁廷+陈娜

摘要:“微媒体”的兴起,创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它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流动与传承,也有利于红色文化在现代性境遇下的重建与创新。在“微传播”语境下,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微传播的现实意义,解决“为什么传播”的问题,增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意识;厘清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解决“传播什么”的问题,突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重点;创新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路径,解决“怎么传播”的问题,提高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实效,从而有力促进红色文化“微传播”,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在“微时代”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微传播;爱国主义;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3-0139-006

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方式的创新。“微媒体”的兴起,创建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新手段、新平台,為红色文化的“微传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流动与传承,而且有利于红色文化在现代性境遇下的重建与创新。本文旨在探索和促进红色文化“微传播”,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在“微时代”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一、红色文化微传播的现实意义

“微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传播者要主动“识微”,积极“学微”,善于“用微”,实现红色文化与微传播的“无缝对接”,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通过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展现、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开拓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领域与新途径。

1.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以革命精神为核心,以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艺、红色遗存等为载体的革命文化。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献身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文化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受到特定媒介的支配,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的兴起都毫无例外的引起文化的变革”。[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微时代”到来,社会信息交流、人际交往、利益表达、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在“微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要传承其基因、弘扬其精神、彰显其价值,就必须利用好微传播带来的重要契机,创新和推进“移动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微传播方式。

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使之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风向标,在微传播领域发挥着传承优良传统、塑造精神信念、引领价值追求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然而,当前红色文化微传播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正面临着重重阻力。这种压力表现在,一是承载着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大量游离于现代微传播领域之外。二是进入微传播领域的红色文化缺乏系统性、组织性和深刻性。面对海量化、碎片化的微信息和交互性、主体性极强的微平台,不能抓住眼球、引起关注的红色文化信息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使得红色文化英雄形象立不牢、红色事迹记不住、红色精神传不开。

2.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与红色革命文化根本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把微传播领域作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重要平台,往往以“戏说”、“恶搞”、“考证”、“揭秘”、“还原”历史为基本手法,主要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抹黑革命历史英雄人物,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对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历史进行任意的歪曲、诋毁,对已被历史盖棺定论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极力进行翻案、美化,而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英烈却百般地挑刺、丑化。他们常年利用高度开放、自由的微平台,向微博、微信用户推送“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董存瑞的碉堡上有双面胶”、“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等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的信息。这些看似哗众取宠的信息,实则是有意通过抹黑英雄、扭曲经典来虚无历史,削弱民族认同。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否定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产生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搞乱和蛊惑人心,打击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达到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动摇甚至颠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目的。

因此,微传播领域,日益成为红色革命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激烈交锋的重要战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微传播领域更是这样,这一领域和阵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红色文化不去占领,历史虚无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正是因为如此,增强红色文化微传播,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3.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日渐成熟,“微传播”已不仅具有工具属性,其庞大的使用人群和越发人性化的应用软件正日益显现其社会属性、教育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微时代,要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就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三个转换”:

一是实现由平面到立体呈现的转换。传统的红色文化展示方式主要通过一张床、几副桌椅、一个橱窗、数张图片等简单的平面静态方式来实现。但这些物件本身并不具有直观叙事功能,又因画面平实、可视性差、时空限制大,难以生动、深入地传达出内蕴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微传播”是集图文声像等多手段于一体的综合化、立体式传播,可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制作手段,让场景“动”起来,让故事“活”起来,让眼睛“亮”起来,从而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现代感和吸引力。二是实现由宏大叙事到见微知著的转换。从红色文化的形成来看,“它是有关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宏大叙事,包含着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得以确立的历史认知和记忆”[3]。但这种宏大叙事经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易让人觉感觉灌输性太强,或遥不可及,或空洞无物。而微传播利用微故事、微小说、微视频等形式,把这种宏大叙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还原、再现、浓缩、放大典型的画面、人物和细节,从而把“高大上”的理论说教转变为一个个“接地气”的微故事、微情境、微画面,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体验性和启发性。三是实现由“中心式架构”到“参与式架构”的转换。微传播变革了信息传递自上而下的“中心式架构”,转为交互作用的“参与式架构”。这种转变让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度传播,而是通过平等基础上的双向度的交流与互动,让人乐于接触和接受红色文化,激发受众在微平台上畅快地抒发自己关于红色文化的认知、感悟和情感,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知、情、意、信、行,让受众在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

1.传承红色革命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红色革命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寻求解放、抗敌御辱、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史。它记录和见证了实行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消除军阀混战,推翻封建皇朝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抗日战争时期;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构成的红色革命历史,是红色文化得以形成、积淀和凝炼的基础和“根脉”。可以说,一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实现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不畏强权、浴血奋战的历史;是牢固确立和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经常回望历史,才能不忘初心,认清历史使命,唤醒民族精神,厚植文化根基。把革命历史作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等全方位、多视角、立体性地展现红色革命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中的重大、经典的事件、情景和画面。一方面,它不仅能够满足和平时期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心理和对战争史的探寻心理,正面解答当前人们对红色文化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另一方面更能清晰明了地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化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科学性的认识。

2.传播红色革命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5]正如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红色革命历史就是一部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奋斗史,红色文化也融汇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他们有的在民族危机紧要关头鞠躬尽瘁、力挽狂澜,如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以及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帅、将军等;有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如用生命谱写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年仅9岁却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报的最小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为了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而主动吸引日军火力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这些革命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呕心沥血、前孵、前仆后继,推翻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新世界,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脊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红色文化正是由这些前仆后继的革命人物用自己的艰辛、心血甚至生命谱写而成,这是留给今人和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当前微传播领域出现了大量恶搞、抹黑英雄人物及其代表的红色文化的言论,这无疑是对英雄人物的亵渎,是对红色文化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对公众心灵的污染和戕害。因此,更需要正面传播革命人物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他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7]凝聚而成的红色精神,使之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3.发掘红色革命遗存

红色革命遗存是指与这一时期革命先辈生活、工作和战斗密切相关的重要遗址、场域、物品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它既包括其本身存在于革命实践过程中的有形物,也包括经后人根据革命历史有意识加工而保留下来存在物。诸如,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斗争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所在地,遵义会议、古田会议等重大事件发生地,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捷等重大战役发生地,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烈士英勇不屈事迹发生地,革命历史人物的著作、书信、讲话稿等文字资料,记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文件、电报、信函、图书、刊物、音像等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与这一时期密切相关的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展览馆等纪念设施。近年来,“全国共登记了近 5 万个革命遗址(与中国共产党有关)和 5000 多个同时期相关联的其他遗址”[8],其中许多被开发成红色旅游景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9]。

这些弥足珍贵红色革命遗存勾勒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格局和发展脉络,承载着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是固化了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把红色革命遗存作为红色文化微传播的基本内容,是因为,一是遗址遗迹的确认有利于人们从意识上明确这些革命遗存的重要性,并对此加以保护和珍视;二是通过微传播的手段和技术,使红色遗存突破时空界限,让淡忘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三是利用微媒介应用平台推广和宣传这些红色遗存,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首选,让人们身临其境,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启迪思想,陶冶心灵,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4.再现红色革命文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0]为适应和推动革命实践和发展,党领导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经典红色文艺作品,如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电影《红色娘子军》、《烈火中永生》,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京剧《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等。这些经典文艺之所以能在滚滚时代浪潮中经久不衰甚至历久彌新,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运用典型化创造方法,塑造了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红色艺术形象,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历史年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何为了生存、理想苦苦探索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揭示了中华民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的殷切向往和献身气概,体现了这些红色经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5.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革命精神是相对于红色文化的具体载体(如革命遗存、制度、传统等)而言的,它是共产党人革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弘扬始终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红色精神包括: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核心特征的“红船精神”,以敢闯新路为核心特征的“井冈山精神”,以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等为核心特征的“苏区精神”,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核心特征的“长征精神”,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以“两个务必”、“两个善于”为核心特征的“西柏坡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特征的“抗战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历史的坐标,在不同时期把被揉碎、打散的人民重新凝聚、整合、团结起来,汇集成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成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这些红色文化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造并保存的深厚历史存在,又是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基因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体现为,红色精神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脉搏和灵魂,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扬光大,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高度开放、自由互动的微传播领域,红色精神日益成为引领政治方向的“导航仪”和塑造高尚精神的“指路灯”。因此,红色文化微传播要始终把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作为重中之重。

三、红色文化微传播的有效推进

1.树立“微思维”,提升传播队伍的“战斗力”

做好红色文化微传播,关键是以传播队伍建设为根本,引导传播人员牢固树立起红色文化传播的“微思维”,遵循和把握“微传播”的基本规律,跳出红色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针对微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新特点,创新传播理念、思路和方法,着力实现“两个转换”:

要实现由灌输式视角向平民化视角的转换。在灌输式传播视域下,红色文化的内容宏大、手段单一、说教色彩浓厚、语言生动化鲜活化不足,有时甚至脱离实际、拔高主题,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实质上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人际传播,平民视角更突出,人情味道更重,生活色彩更浓。这就要求红色文化传播者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思维,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出发,选取平民化视角,多用受众喜爱的“微言微语”,制作和传播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红色文化微信息,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快餐化、实时化、形象化的阅读习惯。例如,由新华社别出心裁推出的8分钟红色网络直播真人秀——《红色追寻——三个年轻人的长征路》,通过三个普通的年轻人追寻红军的足迹,穿越了五个省区,行走14000公里,感受长征精神,获得了大量的关注、收看、点赞和转发。

要实现红色文化由单向度传播思维向交互式传播思维的转换。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渠道单一、互动不足,难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以交互式为特征的微传播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打通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这一方面有利于网民在“微互动”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与参与度,获得体验性与启发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传播者通过转发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数据,能快速、直观地对推送信息关注人数的多少、传播效果的好坏以及受众的兴趣点和疑虑点作出量化分析,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推送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增强正面效应,扩大微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凝炼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的思想震撼力

深刻的思想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红色文化是关于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大叙事,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集中彰显和代表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微传播视域下,这些宏大的主题和厚重的思想要通过短小、灵活、精练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深入凝炼红色精神,深刻解读红色文化,不断创新叙事手法和表现视角。譬如,由新华社打造的献礼建党95周年的9分钟微电影——《红色气质》,以革命烈士瞿秋白独女瞿独伊的故事作为切入口,由李大钊、瞿秋白、赵一曼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为轴线,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大主题。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表现手法和以具体人物形象为载体的叙事方式,不仅思想深邃、内容精悍,且人物饱满、生动形象,既有思想又有情怀,既让人乐于接受又让人易受感染、深受启迪。

因此,要使红色文化有效地以“微媒体”的形式和视角进行传播,就必须立足于革命历史,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值得注意的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既需要面对既有史实,又不能把这些史实看成是僵化、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对这既有史实的钻研深思中,把握其律动的脉搏和灵魂,使其精神内涵与实际需要、时代特征相结合,关照当前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3.塑造典型形象,形成红色文化的形象感召力

典型形象,即在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标识性的人物或群体。这些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有普遍深刻的共同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推广红色文化中的典型形象,就是要运用微媒介的制作手段和信息平台,立足红色革命历史,宣传和推广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和英雄群体,以更好地阐释、传播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

这些红色的典型形象既包括受尽酷刑宁死不屈的江姐、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奋不顾身勇堵枪眼的黄继光、一柱擎天炸碎敌堡的董存瑞等典型的个体形象,也包括如“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这样典型的群体形象;既包括战争年代真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也包括文艺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些典型形象,每一個都有自身的成长轨迹、战斗经历、英勇事迹和高尚精神。红色文化微传播者要最大限度挖掘这些典型形象,在人物选择、事件选取、细节描述、情景再现上下功夫,寓共性于个性之中,用个性表达共性,依据微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采、编、发各道程序形成有效的筛选、融合机制,形成生动、真实、具象化和富有质感的高质量微媒介产品,进而增强红色形象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4.把握重要契机,加强红色文化的议题设置力

红色文化的微传播,不仅要求思想内容有震撼力、典型形象有感召力,还必须善于捕捉和选择特殊时机,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建党纪念日、建立新中国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巧妙设置议题。传播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时间节点,利用微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主动设置议题。同时,还要善于緊扣设置的议题,广泛开展讨论,形成热门话题、热门推荐、热门转发、热门评论,积极引导舆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一些微媒体以弘扬新时期长征精神为主题,以重要战役、事件、人物为焦点,以纪念长征80周年为议题,通过微故事的形式讲述“七根火柴”、“丰碑”、“半截皮带”等经典长征故事,以微视频的形式设计“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主题模拟景观,以微相册的形式展示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油画《血战湘江》、雕塑《最后一次党费》、手稿《可爱的中国》,在微客户端推出“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投票评选活动等。这种主导议题下的具体化呈现方式,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诗和豪迈气概,很好地引导、主导和深化了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

“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大众传播媒介大量、集中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受众也就会关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11],进而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思想动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因此,红色文化微传播要善于根据受众在红色文化上的兴趣点、疑难点、敏感点设置议题,吸引受众,形成热点,引发思考,启迪思想。

5.善用推送技术,强化红色文化的辐射影响力

信息推送,“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Internet上通过定期传送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12]从技术而言,信息推送是一项以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支撑,通过分析用户网络行为的兴趣、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过滤信息并进行有效匹配后,将合适的信息自动推送给合适的人,以此来减少用于网络信息搜索的时间。

把信息推送服务运用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微媒体的信息推送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信息过载技术,在微媒介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推送红色文化的信息内容。如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媒介上推送红色影像视频、红色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故事、英雄形象和事迹、红色革命遗迹、红色经典话语等红色信息。这些信息被推送出去后,其微媒体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会使信息不断被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率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受众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取率。红色文化微传播主动推送服务是相对于红色文化微传播被动服务而言的,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实现红色文化的分众式传播和精准化传播。因此,红色文化传播者可以在微平台上申请专门传播红色文化及其相关信息的账户,如“红色文化网”等公众号和“官微”,使受众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来浏览信息和展开对话。这种分众式和精准化的红色文化微信息推送,实现了红色文化微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餐式”向“送餐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红色文化信息获取的效率和效能。

参考文献:

[1]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

[2]江泽民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3]马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7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5]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9-3(2).

[8]李忠杰.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M].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总序.

[9]鲁元珍.长征精神,为红色旅游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6-10-6(8).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11]张国良,李本乾,李明伟.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J].新闻记者,2001,(06):3.

[12]张健,袁春风.Internet Push技术的分析与展望[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7(12):4.

(责任编辑 焦德武)

猜你喜欢

微传播微时代红色文化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微传播”环境下多功能图书馆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写与利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