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社会资本研究

2017-05-25柳静虹

社会政策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资本资源

柳静虹⋆

“资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生产要素,广义而言,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资本”的相关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角度,资本的内涵与范畴正逐步地拓展,其中“社会资本”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同样,在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笔者尝试从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角度来分析和假设,以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不是真正的资本,但是它可以通过了解和运用自身的社会资本来创造具体形式的资本,已达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完整地理解我国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资本,并从经济社会学角度来思考社会工作,充分了解与掌握专业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将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推动发展。

一、概念导入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

1.社会工作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中提到,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社会服务。”故我们普遍界定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

从经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社会工作是基于社会关系所建构的社会网络之上而从事的助人自助的能力和过程。社会工作注重“人在情境中”,强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故社会工作可通过运用联系社会网络来获取资源,并进行资源的整合,将社会资源进行专业的有限度地微观再分配,使服务性资源流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个体或群体中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借此对社会工作进行一个较为独特的经济社会学范畴的界定:社会工作是基于社会关系所建构的社会网络之上的一种资源流通(转移),通过个体(个人、组织)间社会关系互动来获取和整合社会资源,运用专业知识和手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和个体自我的自由全面发展。

2.本土化的界定

本土化是一个内涵较为广泛的定义(张子曦,2010),这一概念最早是在 1971 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我国学者王思斌教授在《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中这样界定本土化:本土化反映的是一种变化与过程,是指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文化的需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王思斌,2007)。从定义中我们可以揭示出本土化的基本特点: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顺应需求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同样具有这样两个特点,总体阐述为:西方社会工作因顺应我国具体实情与需求而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本土化不仅仅包含了社会工作文化的本土化,也包含了其对应的体制、教育与政治制度的本土化。从经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也包含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的变迁与变化,即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也同样需要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文化与发展中被挖掘与运用。

(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争相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与运用逐渐被各学界关注成为焦点。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1.社会资本的两种解读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社会资本不是物质形式的资本,而是基于社会网络的抽象层次的概念拓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对“资本”的内涵与范畴逐步拓展,如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是资本首次摆脱了物质形态向抽象层面拓展;其后,其他经济学家纷纷拓展“资本”的内涵与范畴,将“人际关系”、“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等中观、宏观因素引入“资本”的研究之中,相继提出“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组织资本”、“体制资本”、“权力资本”等概念,丰富了资本理论,也使得经济行为研究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社会”色彩的多维立体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洛瑞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对社会资本界定为抽象层面的基于社会网络上的概念。我们可以初步理解,社会资本是“经济人”在处于社会网络中以非独立性行为方式所取得的利益的能力与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齐美尔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来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同时,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的相关研究也不同程度对社会资本作出了贡献。社会学家们认为社会资本更像是一种社会关系,即群体联系所建立起的共同的社会规范能够形成和产生利益,实现社会目标。社会资本即是基于互惠基础上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本身。

2.社会资本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进行社会资本研究时,普遍关注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他们依照自己的理论框架与针对的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主要有布迪厄和林南为代表的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本身是一种资源,通过社会资本的拥有者自身所具备的资源来实现。社会资本即资源,个体可以通过运用社会关系来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波茨的能力说指出社会资本是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伯特、科尔曼的功能说指出社会资本具有获取社会资源的工具性和功能性特点。此外还有网络说和福山等人的规范说。总而言之,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不一,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层面来看,社会资本的形态和内涵是各异的。

(三)两者关系

从经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和其自身社会资本的关系,这里社会资本界定更倾向于内涵中的网络说、资源说和能力说,即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所建构的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源,更是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运用我国社会网络来进行的自我专业化发展和本土化根植(徐祖荣,2010),其中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源,包括我国社会文化网络、政治网络和体制网络等。通过运用不同层面的社会网络机制运行,运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带来福利性的利益,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那么,社会工作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从助人系统网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个观点:

1.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

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即人与人之间情感性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体(个人、组织)通过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来进行社会服务的提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通过处于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实现的,而这种社会资本不仅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同时也是自我建构社会网络的过程与能力,通过实现社会资本的网络化建构来提供主动性的服务投资行为。所以,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来源于社会网络,社会工作将帮助者与被助者都嵌入到社会网络中来。

2.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通过助人服务来自我获取

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拥有自己的社会网络,并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源和整合资源,使资源流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中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通过助人来建构社会网络。

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是通过其自身的助人自助服务来提供的,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理念来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以实现个体的服务目标和实现专业价值目标,故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行动即社会资源。我国的助人系统主要分为包括家人、邻里、朋友的非正式系统与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正式系统。我国社会工作进行助人自助服务也主要通过非正式系统与正式系统,社会工作者到家庭和社区中,联系和构建社会网络,并运用家庭社区网络进行资源的获取;同时通过与政府系统相连接,政府以行政和准行政手法推动助人服务发展。

3.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基于制度化背景

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既是社会网络,也是社会工作者本身,更是一种获取资源的能力。而这种社会资本的本身获取是要基于制度化的社会网络之中的,好比建立一种信任、自由、规范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学术研讨与研究。

从我国的助人基本格局来看,社会工作者构建助人网络系统,可以从政府层面来协助开展社会救助,也可以聚集社会民间力量,通过民间组织的力量来开展助人工作。政府层面的助人网络更多的是政策法规的硬制度支撑,而民间系统则是为社会工作构建了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等软性制度。同样,制度化的社会网络能够为社会工作提供较多的资源,包括支持性的社会政策法规。这就是社会工作要长远发展,就需要有制度化的规划和法律性的确立。因为制度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资本,是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资本。

二、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解构

(一)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

1.政治资本

政治资本,在学术文献中所常用的解释是指“个体在市民社会与政治系统连接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各种参与而产生政治行动的个体性权力”。笔者认为,这里的“个体”包括个人或组织,政治资本是通过个体与政治系统或是某些组织与政治系统在互动中进行的博弈。

我国的社会工作同样存在着政治资本,且其本土化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政府主导,唯有这样可以促成社会工作本身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我国的社会工作所存在的政治资本,主要是由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本身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我国政治体系互动中的资源交换。国家通过支持性的政策和相关法规鼓励扶持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通过一种制度的保障来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契机;同样,我国的社会工作在借由社会政策的扶持下自立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一定程度上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环境愈发良好,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大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公正性的社会服务和福利。这就是在社会资本中社会工作与我国政治体系连接的互动中所产生的政治资本,通过由我国政府提供制度化的社会环境来换取新的公共服务提供,社会工作则是在社会服务的提供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是社会资本中的双趋势发展,也是一种共赢局面的形成。

总之,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的资源,包括政策的支撑、岗位提供和服务的购买。

2.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指由于文化差别而导致社会地位不同的情况。常用于企业文化的代言,指企业的文化塑造所创造的收益。同样,将文化资本运用于社会工作中,是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专业理念带给社会服务的福利性收益。

我国社会工作本身所具备的专业价值理念推动了自身的制度化发展。社会工作发展需要有制度的规范,而这种制度化的构建则是基于制度的建立,即包括了硬制度如专业行业中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行业内个体间约定俗成的道德伦理等,即专业理念对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约束。这种社会资本较早的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如我国古代较早的“礼俗乡约”和“守望相助”,较好的反映了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专业价值和理念的渊源。从我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来看,我国的文化资本是丰富的,且是具有一定的“人情味”,其中关系资本是我国文化资本中的重点。这种人情、人际之间的关系所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了我国社会工作的文化资本。

3.组织资本

社会工作的组织资本主要体现在专业组织的发展与培育方面。我国目前发育较成熟的包括全国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还有与社会工作学生密切相关的青翼社会工作,以及深圳社会工作者等等。组织资本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来说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推动,因为在基于西方社会工作理念基础上,根植于我国本土所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组织,是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在不断地探索中去发掘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空间,进行新的工作方法的演绎和归纳。可以说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资本是根植于我国本土的,根植于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中;同时这种被嵌入到我国社会背景中的社会工作组织,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例如,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我国的社会工作组织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灾情发生后,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10家社会组织,向全国38万多家社会组织发出抗震救灾倡议书。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还率先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全国社会工作(者)组织及人员发出了倡议,要求发挥社会工作优势,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积极响应,并在派往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中吸收专业社工,专业社会工作在此次大地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许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还组成志愿队奔赴现场,在抗震救灾中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紧急的社会工作介入。

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工作介入我国社会事务的反应机制是完善的,组织资本是充足的。当我国需要社会工作在特定时期发挥专业作用时,我国的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的组织网络来获取传递信息和资源,充分运用组织资本来积聚全国社会工作者的力量,能够很好的应对挑战和机遇。所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有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全国性组织,有各个高校的社会工作组织,并且通过这些组织资本的集合来传递和交流网络资本信息,做到社会工作力量的壮大。

4.体制资本决定专业发展

新经济学观点认为体制制度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力是绝对的,体制促进了发展。故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同时也作为一个职业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体制建设也推动了其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的体制资本目前还较为薄弱,原因在于作为一个新兴“舶来品”,社会工作本身的“洋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我国的传统管理中来。因此,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不同,其价值取向的各异决定了两者不能很好的交融与合作,社会工作体制资本受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仅仅管理是不够的,服务需要融合其中”,我国社会工作需要弱嵌入到我国的社会管理架构中去。

尽管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领域,但正是由于性质的不同,在新型社会管理的要求下使得嵌入的强弱不一;社会工作通过由政府购买服务来嵌入到社会管理中来,这是以政府为中介来连接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间的结构形式。通过社会工作的弱嵌入,形成两者之间的弱关系强力量,从互惠的角度来看,双方所获得的资源是非常多的。试分析如下:

表1: 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的各自特征

我国的社会工作与传统的社会管理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对其价值目标的追求不同,故价值取向和实施路径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社会工作注重个体的平等发展和社会公正,通过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来实现社会的正义和良好社会环境的两性运作;而传统的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以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者都具有各自的积极性:社会工作注重追求社会发展的公平,着眼于社会中个体人的发展机会是否平等,保障了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公正良好的环境和空间;而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则是注重追求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化,以减少社会管理成本为驱动力来实现最优化的社会管理,通过运用行政化的管理,的确节省了一定的社会成本和人力资源,着眼于宏观层面的社会稳定。新的社会管理主义要求仅靠行政化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是不够的,仅仅靠追求宏观层面的社会整体发展无法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因此将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实现科学的合理的相互嵌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高效率的社会运作,也离不开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评析

经济社会学范畴中的社会资本可以划分为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而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的社会资本划分对我国研究各个领域的社会资本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将社会资本划分为微观的狭义社会资本、中观的过渡性社会资本以及宏观的拓展性社会资本。按此划分,我国社会工作则主要划分为社会工作的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同时也分为微观社会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结构性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些支持性社会政策,属于国家层面的社会资本;而认知性社会资本则是我国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原则、社会工作发展自身多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属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我们所知道的青翼社会工作组织、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专业组织,皆是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这种组织自身所具有专业资源、网络等;而微观的社会工作资本是社会工作者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自身所获取资源的能力等。

就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划分,运用SWOT分析法尝试梳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社会资本情况:

1、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存量丰富

S(优势):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存量较为的丰富,其中尤其是结构性社会资本和中观、宏观社会资本等。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和专业的教育发展,在20C80S年后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20年来,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等,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工作的宏观社会资本(包括社会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广泛的,这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来说是一个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2、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脱节

W(劣势):我国社会工作的认知性社会资本和微观社会资本发育是较为畸形的,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创新较为缺乏,使得理论与实务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认可度低、学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率低。社会认可度低突出表现在社会工作在我国内陆的发展与推广在目前而言还是有限的,与国外的“一校一社工、社区社工”的普及化来说,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理论阶段,缺乏本土理论创新,易使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脱节,社会无法通过专业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工作的一个认可和接纳。出现了“两难局面”:社会认为社会工作存在是有可替代性的,“其他人也可以做”;而社会工作者则认为社会的问题是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如“人情”办事而不是按规章办事。

3.社会政策的支持

O(机会):我国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政策是较为有力的。这属于社会工作发展所拥有的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只有在较为规范化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保障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

4.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脱节

T(威胁):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威胁主要是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脱节,体现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资源正在流失。究其原因包括两方面:职业化道路坎坷和理论创新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不乐观。社工专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最大的困扰因素就是就业去向不明确和缺乏职业选择训练。就业去向不明确是目前中国大陆社工职业化进展缓慢,社工专业的学生对到何处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产生的困惑,缺乏相对职业选择训练是因为实习机构少,机构不能真正督导学生。将近20%的学生认为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困扰了自己的就业选择。这就是社会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脱节。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建构

从社会资本来看,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包括四个主题:提升社会认可度,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理论创新以及社会工作主体的多元化参与。在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需理顺专业本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并学会善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网络,促进社会工作更好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还需依靠政府主导,更加注重制度资源的充实和加以运用,将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相融合,使社会工作真正适合我国社会发展,成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

社会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实质上是指完善与拓展社会工作的体制资本。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工作的体制资本较为薄弱,原因在于作为一个新兴“舶来品”,社会工作本身的“洋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我国的传统管理中来。因此,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存在不同,其价值取向的各异决定了两者未能很好的交融与合作,社会工作体制资本受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仅仅管理是不够的,服务需要融合其中”,要求了新的社会管理模式需要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即我国社会工作需要弱嵌入到我国的社会管理架构中去。

从社会政策角度分析,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宏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制度化社会环境能够保障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利于完善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体制建设。从经济社会学角度来看,结构性的社会资本中包括了制度和体制的支撑,而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充分运用结构性社会资本,通过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发展和实务发展。这属于硬性社会资本,通过运用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来实现社会工作发展实施机制的统一。故我国从国家政府层面需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论是立法还是政策法规方面,目的在于更好的规范与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来保障一个行业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对新社会管理的嵌入

社会工作对新社会管理的嵌入,是指注重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即注重于社会工作的嵌入型发展建设。

首先,新社会管理主义要求了社会工作的参与。在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观下,同时采用服务的工作方法,遵循正义与公平的理念来维护集体中个体的利益,这就是现代新管理主义:以服务角度来看管理。现代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工作的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两者都在寻找共同的利益点与价值目标——我国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管理更注重从整体上维稳以促进社会发展,而社会工作侧重社会的公平发展。故我们说新社会管理融合了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就是将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又快又好的全面发展。

其次,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工作本身嵌入到社会管理构架中去,在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协助社会的良性运用,间接起到了社会管理的协助作用;在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管理的较高效率。

(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接轨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接轨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实要求。注重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的创新,就是将引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嵌入进我国的本土中来,将西方理论在我国实践中进行适当的变迁,产生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符合本土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首先,掌握吃透经典理论:我们需熟练把握与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其次,进行理论的嵌入与变迁:我们将社会工作理论嵌入进我国实际情况与本土化文化之中,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这是理论的嵌入化,即关系嵌入。通过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来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实务的发展,同时也是将适合我国的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纳入到我国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展适合本土国情的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理论嵌入到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即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华东理工大学曾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分析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成效(张曙,2002)。在与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的合作实践中,总结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出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创新的案例,同时也是一个有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范例。

(四)社会工作的人格网络资源构建

注重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重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目前的职业化发展落后于专业化的进程,大批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选择了不对口的职业,一在于本身对专业的认同度低,二在于社会的社会工作职业化较为薄弱。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化需要与职业化进行接轨,一方面既要抓住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对口发展,另一方面运用社会工作自身的组织网络进行就业方面资源的传递。通过社会工作的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来协助专业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和了解渠道。

社会资本的内涵包括了人格网络资源,由亲戚、家人和朋友所构成的人格网络(李惠斌、杨雪冬)。社会工作本土化需依赖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所搭建的人格网络。如何做到?首先,需认清我国社会工作所拥有的政治资本与文化资本较为雄厚;其次,在充分运用我国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之上,巧妙地借助组织资本中的专业组织进行关系网络的完善。通过专业组织的社会网络构建与完善,联系各个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建构完善的人格网络,以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发展,带动推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通过学术的交流与专业内人才的流动引荐,达到专业信息的共享;通过就业信息在网络内的传递,达到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最优化。

不断事实证明,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要齐头并进。完善社会工作组织的建设,加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与专业职业领域的联系。这样才能较好的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输送到专业职业领域中去,才能很好的推动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演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Resnick, R. P. (1976). Conscientization: An indigenous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19(1), 21~29.

[2] 林南、俞弘强,《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年,第2期,第46~59页。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版)》,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徐永祥,《试论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56~60页。

[5] 李惠斌,《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第35~4O 页。

[6]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第56~61页。

[7] 张曙,《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一个小组工作案例的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86~91页。

[8] 张文宏,《社会资本: 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 23~35页。

[9] 李志青,《社会资本技术扩散和可持续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 陈柳钦,《资本研究的新视野: 社会资本研究的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3(4)期,第12~20页。

[11] 任亮,《社会资本理论的五个命题》,《探索》,2007年,第3期,第109~113页。

[12] 徐祖荣,《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10年。

[13] 张子曦,《探索新颖的研究视角: 基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文献综述》,《社会工作》。2010年,第2期。

[14] 李迎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96~104页。

[15] 卫小将,《全球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与走向》,《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4页。

猜你喜欢

本土化资本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资源回收
资本策局变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