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室内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
2017-05-25甘春霞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阐述高职设计素描课程培养设计思维能力的现状,提出从大量进行写生练习、营造宽容的环境、加强学生观察与感知的训练等方面对设计素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专业 设计素描课程 设计思维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72-02
设计思维通常指的是构思、研究、制样,以及与用户互动的过程。设计人做出的每一件成功产品的背后,都包含着设计人员无数次反复思考的艰辛,如果一个建筑设计师的思维是漫无目的、毫无章法、随波逐流的,那么其设计行为也必定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在高职建筑室内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如何尽快让学生建立合理的设计思维和正确的设计方法,如何提高学生设计思维能力,是高职设计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
一、高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国建筑室内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消费者对空间环境的体验需求发生变化而带来。消费者从对一栋房子的基本居住或空间使用功能需求,转向对于使用功能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期望值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筑室内设计工作者不断训练自己的设计思维,系统地开展艺术风格、设计创想、材料选择、工程管控等一系列的全部工作,实现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相容的状态,以满足消费者对室内设计的多层次要求。
在高职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势在必行。特别是对建筑室内设计行业而言,如果学习的过程只是对设计技法的熟练掌握,那么学习的结果就是培养大量对环境体验生活中没有任何感受和理想的“画图工人”,这些技术纯熟但不懂生活的“画图工人”,其做出的设计自然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
建筑室内设计行业的“中国创造”,需要拥有较强的设计思维能力、懂得通过环境体验的感悟来创造生活价值的设计师。这就要求这些设计人员在步入社会前的学校学习教育阶段,除需要掌握纯熟的表现技术外,还应注重自身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育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思维能力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外著名的设计院校都注重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学术精神和艺术创造品质,反对过早职业化和功利化办学。设计素描作为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前期的基础课程,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展,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之后的专业设计作铺垫。同传统素描不同,设计素描更追求的是对问题现象的清晰表达而不只是关注画面效果,更多地体现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物体内部同外部组织的顺序,使学生形成空间秩序概念、审美体验,再通过手绘表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特的设计思维能力,这为以后能顺利地开展服务设计项目提供准备条件。
三、高职设计素描课程培养设计思维能力的现状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在我国高职建筑室内设计教育中已有较长历史,各校教学经验和方法不一。据了解,多数学校的老师都按自己的兴趣和经验教学,认为绘画没有严格的标准,还要讲究个性表现,因而出现自由发展各自为政的现象,素描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够,模式单一,自由发挥没有系统性,制约了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有效形成。
部分高职院校的设计素描课堂教学过程基本固定:新生第一学期的教学从临摹画册开始,逐渐转到描画正方体、长方体、球体、椎体等几何体,再转入简单几何体组合的写生练习,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再转入练习画瓶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动脑,仅仅按照教师所讲的要求将物体再现出来,很少主动进行创作,缺少丰富的想象力。所学的内容比较陈旧,并且范围不宽广,过于重视素描影调,对于空间结构等的思维拓展训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设计形式因素。部分学生不清楚画面形成的主要规律,并且也不拥有积极构建画面结构的能力,缺少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教师在教法上也过于简单,只做陈述或范画,只把现有的似乎绝对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缺乏让学生在两个以上不同的答案中比较、甄别、遴选的机会;缺乏培养辩证思维的意识与训练方法,存在非此即彼、不左即右、非黑即白等简单化的思维定势,现有的教育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高职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措施
单一强调手绘写实的造型表达能力训练和自由发展式的不系统教学使得学生在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比较苍白,这无疑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艺术创造品质的养成,即学生对于客观物体提取与选择、提炼与概括、抽象与变化的能力,创新思维以及个性化展示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以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
(一)大量进行写生练习,积累灵感。大量的写生练习是学生积累灵感和拓展思维的重要方法。设计素描作为设计思维表达的一种载体,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它像是设计者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一次真诚对话,在兴趣的引导下,设计人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诗意的心情轻松地、自发地画,将一个个存在脑海之中的创意呈现在笔端,整个过程将是轻松而愉悦的。
然而,灵感不是随时都能够产生,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培养、挖掘。这要求学生在课堂外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对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和体悟;闲暇时,在画纸上随意勾勒练习,点燃灵感的火花。随即记录下的一些抽象线条的组成,难以准确描述它的意义,可以说是线,是面,是飞机划过天空的轨迹,抑或是纵横交错的街道……在复杂缠绕的线与形之间,学生要理清其中的规律,感受变化带来的秩序感,捕捉到有用的图形,这些片段可能就是学生不经意间得到的灵感。当对某种环境、状态或者形体特别有感觉时,应立刻提笔捕捉这种感觉,因为灵感有时稍縱即逝。
灵感的手绘表达不仅仅是对设计信息的传达,还是设计思维图像化的反映,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手绘线条图形的练习。要求学生在每日的写生积累中,逐渐形成对美感的敏感,提高他们捕捉灵感的能力并在捕捉灵感和记录灵感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发展。
(二)允许“异类”的存在,营造宽容的环境。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特征极强的行为,自始至终都受到思维的指导、想象的牵引。如果思想不自由、环境不宽松,人的思维必然受到无形的限制,这样就会不利于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甚至会扼杀一切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因此,让对立的思想自由交锋,让“异类”合理存在,是创造活动必需的前提。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不时看到学生的结构素描作品的某一角某一部分发生了变形或叠加成新的物件,或是在原来形态的基础上发生和实际物体的变形衔接,有些看起来很荒谬,在大众评审眼里视为“错误”的败笔,然而我们不能给学生扣上“错误”的帽子,应理解为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锻炼尝试,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体的型和结构后,笔者安排了以下拓展思维的素描训练内容:学生写生几何体时不要求绝对的完整和相似,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几何体进行增加、切割、挖空等拆分的描绘练习,创造新的视觉图像。这最后塑造出来的形象有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夸张的,但不应妄下定论,没有对错之分,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形成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经历图形思维的方法和表现视觉感受技法的练习,这将为他们日后设计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形式,加强学生观察与感知的训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把没见过的新事物当成旧事物的延伸。由于新事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容易使人产生观察的惰性而回到原来的认识上,用老的经验代替新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被概念和经验所困而导致思想僵化,不利于设计思维的发展。
在设计素描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多点观察物像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一支玫瑰花的写生课时,一般会引导学生这样观察:玫瑰花大的形状是瘦长的,注意描绘花瓣的明暗和内外关系,花与枝的比例关系。它是一种植物,可以给人美的感受和带来愉悦的心情。如果换一种眼光观察,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义为抵抗地球引力的一种物体,它可以是悬挂的、漂浮的、飘零的等,这样一来,玫瑰花的形象会扩展,有些学生想到了美女和美酒,还有些学生想到了它会出现在人的纹身上,或在汽车里。两朵玫瑰花缠绕就像一对热恋的恋人等,如果学生把这种想象通过素描的形式记录下来,经过一定次数的练习后就能很快掌握转化空间角度的画法,并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设计表现能力,激发设计创新思维。如果说创新的基本原理是对现有的事物重新赋予新的内容,那么,重新定义事物必须先从重新观察事物开始。
总之,本文从建筑室内设计素描教育教学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选取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而实现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凯,张逊.设计·思维·表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52)
[2]陈立勋.设计的张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7
[3]李晓弟,管泓.素描思维[M].北京:中国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4]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5]吴彪.论基于环境艺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手绘课程教学改革[J].装饰,2009(11)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201412JG)
【作者简介】甘春霞(1974— ),女,广西容县人,研究生,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与设计构成。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