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7-05-25姜男
姜男
【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媒体传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从改善高校教师对新媒体传播的认识和教师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两个方面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创新能力 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28-03
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创新模式的不断推进而日趋迫切。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必须承担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操性较强的专业,不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学生拥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利用移动互联网、局域网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正以其无处不在的媒介形态和便捷的特性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值得探讨。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外部客观原因
1.课堂以讲授为主,忽视提问和讨论等教学手段。由于课时限制,教师为了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属于文科专业,不断地傳授枯燥的理论知识难免令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缺少必要的问题导向式和案例导向式的授课方式,长期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思维启发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多数教师很难接受移动网络、智能手机、手机应用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对于课堂“低头族”现象深恶痛绝。目前,最常见的教师使用的新媒体技术则是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利用电脑播放相关教学视频。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以大班授课为主,不能充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虽然各大高校积极提倡小班教学,但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受限、教师小班化教学能力不足,制约了小班教学的顺利实行。大班教学导致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性差,教师难以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进行个性化辅导,而且积极性差的学生可能不会主动找老师探讨心中的疑问。长此以往,既影响学生对于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内在主观原因
1.缺少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由于大班教学和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教师很少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和讨论环节,因此,许多大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中,大学教师通常会侧重对重难点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很难从总体上把握课堂中教师讲解的所有知识点,甚至一次课结束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到位,更谈不上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缺少课中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需要案例辅助教学,很多教师认真准备案例,希望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文科类专业的魅力在于思维的碰撞,而这依赖于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讨论的积极性极低,最常见的情况是教师点学生起来分享对案例理解,被点到的学生可能尚未形成完整的思路,或者由于慌张而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回答。因此,在案例讨论课中很难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手机互联网导致课堂“低头族”的产生,学生被互联网上纷繁的信息吸引,频频低头查看手机甚至全程将注意力放在手机上。对于手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学生的精力不集中,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低。由于学生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导致习惯性思维懒惰,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
3.缺少课后举一反三的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将来需要面临不同的环境、进入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员工,因此,在理论基础扎实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从而解决不同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很少学生会在课后主动应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缺少举一反三的意识,从而课后欠缺对知识的巩固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媒体传播的内涵及优势
新媒体是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新一轮传播革命,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使得受众的注意力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向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转移,这都会引发传播的一系列变化。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媒介和便捷的特征使得新媒体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新媒体传播的内涵
新媒体传播是基于新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
(二)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新媒体传播有以下四方面优势:其一,全传播优势。新媒体传播基于网络,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影像等手段,对传播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其二,双向传播优势。传统媒体传播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静态传播方式,这使得信息不具有流动性,而新媒体传播是双向的,传统的信息发布者和受众都变成发布者,高交互性有助于提高双方的信息交换效率,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其三,个性化传播优势。新媒体传播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定制满足其使用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充分实现个性化传播。其四,实时传播优势。高速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传播,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实施传播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基于新媒体传播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结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主客观原因和新媒体传播的优势,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偏低导致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预习、互动、运用的主动性。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善教师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刻板负面印象,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迎合学生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应用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图1是基于新媒体传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图。
四、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培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能够凭借信息化教学媒体、教育资源和方法进行教与学的双边互动的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维度: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行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全面革新,高校要给予政策和行动支持,举办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信息化教学知识水平,熟悉信息化教学行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新媒体传播的刻板印象,增加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行为,迎合当代大學生的兴趣,更好地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巧妙运用信息化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1.利用QQ群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建立课程QQ群,要求全部选课学生加入课程QQ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对于偏向实操的课程或者章节,教师需要把相关案例文案或视频放到群共享中,以案例为导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初步思考案例涉及的问题,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是在课堂上需要重点听老师讲解的内容;对于偏向理论的课程或章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预习课本知识回答老师在群共享中提出的问题。课程QQ群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在课前的信息沟通,教师发布需要思考的案例或问题,学生可以在QQ群众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通过浏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利用课程QQ群辅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手段,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前初步了解课本知识,明确听课重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思考,促进社交化学习,激发思维火花的产生,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2.利用微信辅助师生进行课堂互动。借助华中师范大学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微助教”,由教师建立“我的课堂”,获得课堂代码,学生使用学号注册后,利用课堂代码加入教师设置的课堂。“微助教”有三大主要功能:考勤、答题、讨论。
考勤功能:教师开启签到功能,不需要使用传统的课堂点名来进行考勤,学生可以用手机签到,课后教师可以从后台下载考勤情况。
答题功能:教师课前设置题库,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开启答题,推送题目到学生手机上,充分利用学生线上活跃的特点,避免线下安静的局面。教师可以通过后台实时关注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是否答题,正确与否都会显示。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答题功能了解学生参与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请学生进一步回答问题。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相互之间的答案,促进相互之间的互助学习。
讨论功能:在案例讨论课中,开启讨论功能,并将后台投放到大屏幕上,学生可以实时发布对于案例的疑问和理解,鼓励学生线上分享观点,教师线下分享观点。讨论功能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有利于社交化学习的实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利用微博辅助学生进行课后运用。通过微博发布话题功能,发布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让学生在微博上参与话题讨论。在线上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参与线下学习课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参与讨论,线上的微博用户也可以参与话题讨论。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属于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因此不用担心话题讨论的热度,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为话题参与者答疑,与话题参与者讨论。充分运用网络的无边界的特性,让学生处于社会情境下运用课堂的知识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枯燥,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很难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应给予新媒体传播大力推行教改举措,为相关教改项目的有效落地提供制度保证和硬件保障。教师应全面转变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互动,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的高交互性特点,推进社交化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5)
[2]段钊,王贵荣.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1)
[3]刘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培训,2016(6)
[4]周红春.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5]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6]李雨潜.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育,2016(7)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实验实践教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2016JGB199)
【作者简介】姜 男(1988— ),女,山东威海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