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时之寿(外一篇)

2017-05-24张建光

福建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朱子

张建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福建省政协提案委会副主任,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武夷山市市长、市委书记,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南平市政协主席。创作发表了《浪漫山水》《朝圣山水》《涅槃山水》《欧风美雨》《武夷风》五部散文集和众多的诗歌,有多篇作品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

张建光先生对朱子文化颇有研究。已发表《朱子理学的摇篮》《印象朱熹》《走进朱熹》《寻觅半亩方塘》《为朱子画像》等数十篇文章。

“念昔从师,同志三人。今皆沦亡,眇余独存。”行文至此,杨时喟然一叹。几天前,他应游酢之子所求,为其父撰写了《御史游公墓志铭》,不过心中块垒仍难消停,痛定思痛又提笔写下《祭游定夫》。遥想三十年前一起立雪程门、求教问道的情景,仿佛还是昨天,而今人们称道的程门四大弟子,唯独只有自己走过不惑、天命、耳顺、古稀,直奔米寿而去。每每念之,怎不令人感慨系之。公元1123年的这个夜晚肯定比现在宁静,而生命难以承受生离死别之重却千年相同。

如朝露,若草木,生命之短暂在古人眼中确实如此一般。没有CT、核磁共振可以依赖,没有这虫那草可供滋补的年代,杨时能够活到八十有二,真可用上“寿指庄椿”的祝语。厦大教授高令印先生比较杨时与他人名声高下时,特意提到其高寿的重要原因。年过八十致仕在家,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还向宰相进言,把杨时请回来,因为老人“志气未衰,精力少年殆不能及”“宜礼此老,置之经筵”“朝夕咨访”“裁决危疑”,如此对国家“裨补必多”。两宋交替时期,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山河破碎,内忧外患。作为理学名家、国之重臣、廉政楷模的杨时,有布不完的道,忙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唯独没有可享的清福和舒适,但他却能长寿如此,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奇迹。

因为环境良好宜寿吗?杨时出生于南剑州的将乐。其家附近的封山西南端有座山峰,状如伏龟。后人尊称杨时为龟山先生就从此来。“剑水澄泓泓,龟山屶崱。先生毓秀,金声玉色。”龟山附近有一“星窟岭”,传说是陨星坠落所致。南宋礼部尚书冯梦得诗赞“天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坠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熟知龟山是降灵”。明朝《闽书》也有类似记载。虽然说法有后世穿凿附会之嫌,但杨时少年和致仕之后却都生活在闽北青山绿水间。大部分从政地方也都在江南。东南形胜,诗意山水,足以寄情养性,熨平生活带来的不适和皱纹。

因为勤于动脑益寿吗?杨时打小就喜欢思考,“格物致知”,穷根问底,诸如“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而冬天又那么冷”之类问题。拜师“二程”南归之后,愈发学习不止,诲人不倦,著书不辍,留给后人的著作就有80余万字。临终前一天还在写《与忠定公李纲论性善之旨》。曾有学生问及他的学问是如何得来的,杨时举起长茧的肘臂说,我30年来手肘未曾离开书桌,学问才有所长进。正如现今强调老人要多思考健脑,哪怕推推麻将,打打扑克,也能防止老年痴呆。杨时经年上下求索,晚年依然神清气闲。去世前一个月,他亲自上山给自己选择墓地,一反当地习惯,将方向定为坐南朝北,为的是表达自己不忘大宋王朝收复中原失地之愿,不忘洛阳“二程”恩师的教诲之德,不忘家乡山水养育之恩。

因为粗茶淡饭添寿吗?杨时和他的5个儿子、8个孙子及重孙中,有12个登进士。不在朝廷为官就在地方主政,但他们十分注意“俭以养德”,清正廉明。杨时立下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粗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拣;所住宅屋,尽管简陋,只要还可以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他人雕梁画栋;先祖遗留,应守基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退休还乡,居住的房屋是祖上所留,三餐米蔬与当地农家没有两样。胡安国在其“墓志铭”中赞道:“子孙满堂,每食不饱,也不改其乐也。”将乐县令给朝廷的奏章中说:“子孙贫寒,无以为度”,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也因为如此,杨时不为个人私利所累,更不会因此患上现代人因营养过度而得“三高”疾病。一生淡泊轻松,活得很自己。

寿与不寿,始终是人类千年难以破解的课题,人的生命毕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最近出版的《现代人看中医》一书说,人的身体不仅有明的系统,也有类似“黑洞”般的暗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一套生命全息系统。诚如时下报刊电视连篇累牍、自相矛盾的养身节目,每个观点有一百条赞成的理由,就有一百条否定的说法,让人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上述分析杨时长寿的原因,可能是,但也未必穷尽准确。南平杨时研究会会长杨思浩先生给我找来了众多相关书籍和材料,我反反复复阅读杨时的生平行状和思想,字里行间读来读去,读出了杨时高寿的密码,那就是一个字,“仁”。

仁是儒家最为核心的概念和观点,在《论语》一书中曾出现了109次。孔子承礼启仁,确立了仁学的根本立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发展了“仁”的通感和扩充面,提出了“仁者无不爱”的大爱思想。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長陈来教授说:“龟山更注意‘求仁之学”,阐述了仁之体、仁之质、仁之事、仁之方、仁之守和仁之用。而朱子则将道德论与宇宙论连接,“说朱子学总体上是仁学,比朱子学是理学的习惯说法,也许更能突显其儒学体系的整体面貌”。到了近现代,新儒学家们继往开来,吸收西方文化,对仁学进行新阐发,最突出的莫过于康有为。按冯友兰的说法就是“旧瓶装新酒”,给“仁”装入了现代西方的许多观念,诸如“平等”“博爱”,建立了以“仁”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我看来,仁的观念表现包罗万象,所谓“言仁万殊”就是这个意思。但通俗概括而言,其核心不外乎人们常说的“真善美”。台湾学者傅佩荣在他所编的《孔子辞典》中对仁的解释是:“它指向人际适当关系的实现,也就是‘善。它的意义包含向善的人之性,择善固执的人生正途,以及止于至善的人生理想。”而向善、行善必须真诚,所以一个仁字,彰显了真诚的人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的生命历程。

杨时就是这样一位仁者。胡安国总结杨时一生“公天姿夷旷,济以学问,完善有道,德器早成。积于中者纯粹而宏深,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有人更将其品性与“和圣”柳下惠相比,一生笃定践行真善美。有几件事颇能说明他的道德操守。一是传承道统。都说朱子是“集理学之大成”,而理学发端俱在中原。从空间上分,地域相距千里万里;从时间上析,跨度有百年之久。“二程”理学与朱子过渡的枢纽就是杨时。“二程”也像孔子一样,基本上“述而不著”,加上朝廷屡屡打击理学,“二程”仅有的著作,要不散失,要不错误迭出。杨时主动挑起收集和整理“二程”遗著的重担,出版了《伊川易经》《明道先生文集》《二程经说》《河南程氏粹言》等书稿,同时,他对“性”“气”“天道”“理一分殊”“格物致知”“已发未发”等范畴作了很好的发挥。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引用了32个学者731条语录,杨时占了73条。正如专家所言,杨时思想尽在朱熹著作之中,康熙称他为“程氏正宗”。明朝著名学者程敏政极而言之:“无龟山则无朱子。”程颐生前不无感叹:“学生多流于夷狄,唯有杨、谢二君长进。”二是为善天下。他任过地方官,也做过朝廷大臣,任上都把儒家“仁政”的主张践履到政治生涯中。他说:“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则本摇也。”他的筑湖护湖故事为百姓广为传播。主政萧山,率领百姓修筑了3.7万亩的“湘湖”,“以灌九乡”14万多亩的农田。为官余杭,当朝尚书蔡京为母亲建墓,营造风水,竟要开挖南湖引水到墓前筑塘,整个工程要耗费劳力银两不说,还要淹没农田1000余亩,影响灌溉1000多顷。杨时知道后佯称生病不上府办公,私下交代县丞修书一封,连同百姓联名告状,送上级转呈蔡京。蔡京无法只得作罢。两地百姓都为杨时修建祠庙、书院纪念他。杨时退休时,朝廷有感于其忠心和廉政,赐其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官绢和白银,以让他颐养天年。杨时一一谢绝。见皇帝态度坚决,便开口要求“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宋高宗深受感动,准奏“永为优免”。三是寻求大美。杨时7岁能诗,8岁能赋,一生作诗近千首,留给后世有247首,代表了他对美学的追求。其诗风可以从“高文大笔”和平淡纯真来概括。杨时以“诗三百篇”为榜样,“正乎礼义”“所思无邪”。他认为作品要表现理学的道德主张和高尚品格,而不是炫耀博学、玩弄辞赋的工具。“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而起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社会功能。他写《过钱塘江迎潮》,诗中化用庄子《逍遥游》、枚乘《七发》和李白《蜀道难》等作品中的意象和语言,来描写钱塘大潮到来时的白浪滔天、涛声如雷,像鲲鹏击水,如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和惊心动魄感受,然后又告诫人们“人生触处有万险,岂必此地多风涛”,得出“愿言夷险不须问,莫负对酒持霜螯”的人生哲理。他写《岩松》,道尽老松的气势“婆娑千尺”“虬姿”“孤根”“直干凌霜”,最后揭示“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的道理。他的抗金主张、乐道精神、劝学教学、怀乡情结,纷纷入诗,都显示了宋诗雄健高大的风格。理学家们的诗歌在宋时形成了自己的诗派,所谓的“邵康节体”就是。但他们很多“言理不言情”,议论为诗。这显然违反文学艺术的规律。编选宋诗的钱钟书说过:“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他认定朱子算一个,我则说杨时也是理学家里的佼佼者。杨时诗歌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平淡纯真,颇有陶渊明之风。他写延平的《藏春峡》,“山衔幽径碧如环,一壑风烟自往还。不似武陵流水出,残红那得到人间。”贴切、自然、诗意盎然。他是第一位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武夷玉女峰之人。他的七绝用功颇深,既有宋人精工简练之美,又有唐人含蓄蕴藉之妙。他写《春早》,“雨余残日照窗明,风弄行云点点轻。坐对庭阴人閴寂,时闻蛛网挂虫声。”平静恬淡的心境,用小巧细碎的意象来表现,读来仿佛有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群虫鸣”的意境。杨时刻意追求洗尽铅华、温柔敦厚的平实风格,还事物于天生丽质,还人情感于本真,真正进入仁者大美的境界。

心有真善美,就能洞察自然和社会规律,拿得起,放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风雨不动安如山;心有真善美,就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安贫乐道,心底无碍天地宽;心有真善美,就能充满天地浩然之气,怡情养性,与日月同行,和天地同岁。如此焉能不寿?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然而人之生命有多种,道德之命、文化之命绝不与人之生理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时之寿并没有在82周岁戛然而止,他仍与我们为伍,一起前行。

为朱子画像

就像评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朱熹,甚至冰火两重天的印象。

什么才是朱子本来面目呢?

摹写朱子一生,那是一幅苦相。幼年丧父,中年妻亡,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去子。中举之后,仕官仅9载,立朝区区64天,大部分时间官挂“冷于冰”的祠官,执著于读书著述,传道育人,生活常常清苦到告贷地步。有诗可证:“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厄运并未到此结束。去世前夕,他身陷“庆元党禁”案,学说被打成“伪学”,书籍被禁毁,其志同道合的59人被列入“伪学逆党”的党籍,纷纷横遭迫害,科考中凡涉及其学说者一律不予录取。他在谈理色变的凄风苦雨中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路程。“庆元党禁”中所捏造的朱子“十大罪状”,明人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关于他与歌妓严蕊的过节,把他的形象从“苦”变成了“丑”。清朝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 》等著作中,抨击朱子的学说,截然“分理欲为二”,绝人情、灭人欲,是“以理杀人”。菲律宾华侨作家柯清淡造访“武夷书院”,穿越时空拨通历史程控电话与朱子交谈,不无抱怨地认为是后者造成自己有国归不得,有家回不来。朱子形象不仅从“苦”变“丑”,而且简直成了“凶相”。此后历次社会文化运动诋毁朱子的言行更是变本加厉。有位专家说,朱子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屡屡受苦、受冤、受屈,常常被误导、误判、误解的大思想家。

描红朱子所获的赞誉,那是一幅圣像。去世9年,朱子即得平反。朝廷赐其谥曰“文”,于是有了“朱文正公”的尊称。尔后历朝历代对他褒扬有加,登峰造极。封阙里、建朱庙、受祭祀。南宋时牌位进入孔庙,清代移到大成殿,成为配祀的12哲之一,享受万年香火,成为殿里唯一的不是弟子的弟子——1600年后最杰出的圣贤。更主要的是他的学说作为时代精神、主流思想而登上庙堂。朱子学说从元代起成为开科取士之制,《四书章句集注》便为天下学子必读经典,于是“家孔孟户程朱”。及至清代,康熙大帝称朱子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亲笔御书“大儒世泽”和“学达性天”。伟人名人对朱子都有正面的评价,连“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胡适先生都不得不承认:“朱子是近600年来,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最大的思想家和学问家。”更有民谣流传:“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发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对镜细细写真,那是一幅自画像。朱子一生总爱自己给自己画像,文字记载的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62岁时。画成后,意犹未尽,题款表达心声:“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画中字里的朱子淡定而执着,清苦而刚毅。那右额上的七颗黑痣,闪耀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光芒。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是以怎样的努力和勇气直承孔孟,回应那个时代的价值理想的挑战、外来文化的挑战、理论转型的挑战,继往开来将旧儒学发展为新儒学,使朱子理学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官方哲学”、读书人修身济世的“人生信条”、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大众圣经”。

人们为朱子创作了不少画像。像钱穆夫人所作的朱子像就存在台湾博物馆,而朱子后裔则把他的自画像刻到碑上。2010年正遇朱子诞辰880周年,海峡两岸议定各出一套邮票纪念。联想到曾看过一幅《朱子出行图》的油画,画里的朱子竟然骑着一匹白马。马上,英姿勃发;马下,万水千山。于是我向前来采风邮政部的同志推荐了这个创意,想不到设计者范曾老师十分首肯。他创作的两枚邮票中,就是朱子与马的构图,只不过朱子没有骑在马上,而由学生牵着马尾随其后。朱子不知是讲学归来,还是前去讲学的路上,通体智慧,满脸阳光。这套邮票不仅获得福建省唯一的国家年度最佳,而且一改朱子过于严肃,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那年,一批文学大家在武夷山举办笔会,我请他们写写朱子,但无人回应。及至听了朱子、看了朱子,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不过仍认为朱子可敬却很难可亲。无法,我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走进朱熹》,发表在《十月》杂志上。我没有从朱子“致广大,尽精微,宗罗百代”深奥理学着墨,也没有在其刻苦践行义理“内圣外王”上落脚,而是捡起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处世的方方面面,治学的些些许许。写了他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化;为人,与人为善,情理相融;为友,志同道合,情真意笃;为文,灵山秀水,生动活泼。朱子毕生追求生命底蕴、人伦价值和道德永恒,十分讲求生命气象。在我的印象里,朱子温润如玉。

撰写朱子传记有如为朱子画像,只不过难度更大。南平四届政协注重培育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届内为闽北10位历史人物立传,形成整套《血脉》丛书,《朱子之传》是其中重中之重。为此,编委会否决了多位作者和多部书稿,就是现在的作者祝熹先生,也是几易其稿。第二稿上交时,时任市政协副主席、闽北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先生一口气提出了10条修改意见。人们所见朱子传记甚多,祝熹的传记有何特色?我想它较好地体现了《血脉》丛书所坚持的三项原则:权威性,亦即准确性。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出面编写的传记,不能戏说,更不能乱说,只能正说。作者按照束景南先生的《朱熹年谱长编》和近年专家学者研究比较一致的意见展开,“将朱子置身于儒学文化脉络和宋代诸子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同时兼述他的师承、家族、个人的精进”,努力做到“史实有出处,理论有深度”。地域性。作者史实考证与田野调查兼顾。古闽北是朱子的诞生地、成长地、成就地和终老地,生长于斯的作者深入其中,搜集相当数量的正史、方志、论文等素材和资料,进行相当广泛的调查研究,因而此书具有浓郁的闽北山形水势、风土人情特色。可读性,亦即文学性。作者本来就是一位功底较深的散文写手,他虽然以陈荣捷先生的研究作为朱子理论的出发点,但没有在义理上触及艰深乃至不拔,而是史实性与文学性并重,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具,语言简洁生动,努力还原一个作为人的朱子,至于勾勒描画是否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读者自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责任编辑 林 芝

猜你喜欢

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My Diary
朱子厚 藏石欣赏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