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榆区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24王耀平杜珉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5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脱贫攻坚

王耀平++杜珉

摘要: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聚焦农村低收入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脱贫,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及特色,充分整合各类扶贫要素,大力实施和推进产业扶贫,摸索了一条符合赣榆区实际长效精准的产业扶贫之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赣榆区将采取“四动”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长效精准

201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聚焦农村低收入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脱贫,遵循镇情村情和民意,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及特色,充分整合各类扶贫要素,大力实施和推进产业扶贫,探索了一条符合赣榆区 实际长效精准的产业扶贫之路。

一、赣榆区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项目的培育、发展和壮大,带动帮扶对象实现增收脱贫目标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帮助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低收入户构筑有效增收平台,赣榆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丰富及传统特色产业的优势,结合镇情村情,加大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省财政资金、各级扶贫后方单位帮扶资金、镇村自筹资金及社会资金等,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

2016年,全区总投资14604.2万元,实施塔山镇小莒城草莓大棚采摘园、班庄镇万亩特色水果基地、城头镇10MW光伏农业发电项目、沙河镇北朱果标准化厂房及徐屯甜瓜种植采摘园等各具特色产业项目40个,受益经济薄弱村和软弱后进村43个、受益农村低收入户2.7余万人,为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一:苏海集团挂钩帮扶塔山镇小莒城村。为促进该村低收入户和村集体增收脱贫,苏海集团依托该村位于河滨大道北侧和传统种植业优势,落实帮扶资金181万元,总投资260万元,共占地113亩,帮扶该村新建草莓大棚采摘园,建设反季节钢架草莓大棚67个。为统一标准,从土地流转、大棚建设、种苗栽植、滴灌铺设和覆膜等,全部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实施;由连云港双城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和对外发包。目前,苗种栽植、覆膜等全部实施完成,并完成发包,2017年元旦实现开园采摘。

案例二:建设万亩特色水果基地。班庄镇充分依托丘陵山区资源特色及优势,引进连云港市浩田农业有限公司,整合投入農开、水利、移民及扶贫等资金3400万元,在国防教育基地——抗日山以西的刘山、廖山和夹山环山观光大道两侧,以窦洪爽村为中心,建设万亩特色水果基地,辐射汪于村、山西村、前集村、新集村等4个行政村,其中经济薄弱村3个。该基地规划总面积1万亩,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已建成“桃园区”、“苹果园区”、“杏园区”、梨园区”、“葡萄园区”、“杂果园区”等六个园区,总面积4600亩。

案例三:城头镇10MW光伏农业发电项目。该项目由连云港易事特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苏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新建高效、观光生态农业大棚20座、97000平方米,共安装GCL-P6/72-305W光伏板33180片、500千瓦逆变器20台、1000千伏安美变10台,新架35千伏线路6.8公里,项目总投资为9500万元。目前,项目一期3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并网发电。

(二)聚焦脱贫增收,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赣榆区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产业项目与帮扶对象之间的受益方式,初步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

为鼓励和调动本村低收入户自主承包经营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低收入户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塔山镇小莒城草莓大棚采摘园项目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的形式,明确了对本村低收入户承包草莓大棚免收承包押金、大棚承包费和苗种费可在草莓出售后补交等优惠政策,带动本村王福起、樊永云等5户低收入户承包大棚15个,本村农户承包18个,剩余34个大棚全部由连云港双城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兜底”承包经营。预计每个大棚平均年可产草莓3500千克,按不同季节产量和价格计算,每个大棚年可获纯利润1.7万元左右。该村低收入户王济业和樊永茂各承包草莓大棚3个,仅冬季家庭即可增收2.5万元以上。园区日常可吸纳本村闲置劳动力70—100人,其中优先安置低收入劳动力30余人实现就地转移,人均日增加收入50—60元。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每亩还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800元。扣除土地流转费用,通过大棚发包,村集体每年可稳定获得经营性收入14万元以上,为实现脱贫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城头镇2016年3MW光伏农业项目通过镇融资平台与东大坊村及低收入农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的形式,项目年发电390万度,按每度电提取0.03元、共计11.7万元,确保村集体年有效增加经营性收入6万元,20户低收入户每户年获得分红收入不低于3000元,不足部分由镇财政“兜底”,确保东大坊村实现新“八有”、受益低收入户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同时,经区扶贫办协调,赣榆经济开发区5MW光伏农业项目年发电650万度,按每度电提取0.03元、共计19.5万元,通过签订入股分红协议的形式,全部用于城头镇低收入户年度分红,可确保65户低收入户每户年度有效增加分红收入3000元,实现增收目标。

为增强标准化厂房项目对低收入户及村集体增收的促进作用,沙河镇北朱果村村委会通过招商引资,与上海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及租赁协议,租赁期为5年,每年租金为16万元。由于厂房用地为原村部,没有土地流转费用,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即可有效增加经营性收入16万元。厂房建成后,该公司投资330万元添置生产设备,确保投产后每年上交税收200万元以上,镇政府在所收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每年返还和扶持该村10万元,确保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稳定达到2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吸纳周边村闲散劳动力260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其中优先安置本村低收入户劳动力31人转移就业,月工资达34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镇得税金、村得租金、农民得薪金”的目的。

通过实施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不断强化项目与帮扶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赣榆区43个受益的经济薄弱村和软弱后进村,平均每村年可有效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6万元以上;全区受益的低收入农户2.7万人,年人均可增加收入800元以上。

二、赣榆区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增收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关系到农村广大低收入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脱贫,涉及面和受益面都较大,需要实施的产业项目较多。受资金不足及土地流转等因素制约,造成部分产业扶贫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对农村帮扶对象实现增收脱贫目标的辐射及带动作用也相对较弱。

(二)部分项目启动较晚,个别项目当年难以见效。2016年是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第一年,由于上级相关扶贫政策出台、资金及项目下达相对较迟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部分项目启动相对迟缓。就赣榆区而言,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已实施完成,但部分项目还在实施推进,个别项目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年难以收到预期成效。

(三)营销渠道简单粗放,项目综合效益有待提升。总体而言,目前赣榆区产业扶贫项目的效益主要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虽然也发展了一批反季节的果蔬采摘园,如草莓采摘园、甜瓜采摘园、大红桃采摘园等,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电商、微商等现代营销手段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产业项目的综合效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受益方式相对单一,利益机制亟待完善提高。虽然赣榆区在实施产业项目与帮扶对象利益联结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成效。但总体来看,项目实施责任主体与受益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帮扶对象受益方式还比较单一,尤其是在“电商+”、“公司+合作社+低收入户”、“龙头企业+基地+低收入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扶贫项目规模,不断增强对帮扶对象实现增收脱贫目标的促进作用,必须坚持“四动”。

(一)坚持示范带动。实施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的切身利益,全面铺开不仅难度大、财力不允许,而且受传统思想观念、技术、销售、求稳怕败等因素影响,即使针对低收入农户制订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他们往往对已建好的产业扶贫项目设施不愿意或不敢承包经营,这就需要坚持示范带动。实践证明,示范带动是一种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比一般号召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推進工作,更能调动和发挥低收入户的积极性,收到“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二)坚持内生驱动。农村低收入群众既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体,又是扶贫开发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实施和推进产业扶贫,既要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和有效引导,又要突出尊重农村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把握群众脉搏、尊重群众意愿,通过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指导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让他们真正增加收入、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坚持创新推动。由于受自然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实施产业扶贫没有统一模式可供借鉴,必须对扶贫政策、体制、机制等进行探索和创新,尤其是在产业扶贫区域合作、投入增长、定点帮扶、用活土地、利益联结、督办落实等方面,要不断进行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这样才能取得突破和成效。实践证明,实施产业扶贫,必须加快探索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大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产业扶贫这个中心环节和突出问题,确保农村帮扶对象实现稳定增收。

(四)坚持党建促动。群众要致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基本力量。实施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党建促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无数事实说明,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资源要素,选务实型干部、配发展型班子,努力打造和建设一支“双强”型的村两委班子,是推动和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必须用活用好这一组织优势,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农信社、赣榆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