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似平常却奇崛

2017-05-23朱冲见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细线小燕子电线

朱冲见

教学片段一: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是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的外形之美。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是整体。

师: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他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对,这就是抓住特点来写。样样都写就显得很啰唆。一啰唆还美吗?

生:不美!

师:所以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特点来写。比如说描写老师,你看看我的外貌,可以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呢?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用了四个词,“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学生大笑)用这四个词形容老师是不美但很有趣。谢谢。(生笑)这叫抓住特点写。作者写燕子不但抓住了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出示词组,学生读)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作者写燕子的羽毛时用了“乌黑光亮”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

生:(摇头)不美了!

师:同样写黑,“黑乎乎”用在这里就不美了。“剪刀似的尾巴”是美的,“树杈似的尾巴”美吗?

生:(笑)不美!

师:写人和动物时不但要抓住特点来写,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用词优美)读一下。

生:用词优美。

师:同样,写描写老师的四个词,如果改成:“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你觉得美不美?(学生大笑)形象吗?

生:形象!

师:所以,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描写人或动物非常重要。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用优美的词语描写燕子的。(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还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结构,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是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教师范读)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背诵。(学生练习背诵,教师巡视)

师:能背诵的同學举举手看。(生举手,教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老师也能背诵。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诵下来,好吗?(教师示范背诵,故意漏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漏了这个“小”字,不要紧吧?

生:要紧!

师:为什么?

生:因为漏了那个“小”字,就体现不出燕子的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可爱!

师:“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师:“宝贝”可爱吗?

生:可爱!

师:“小宝贝”可爱吗?

生:更可爱!

师: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燕子喜爱的感情一起来背诵课文吧!(学生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赏析: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课文的第一段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内容浅显易懂,没有多么深奥晦涩的字词,无须做过多的讲解说明。但从怎么写的角度看,这一段却又值得细细品味,这是描写小动物外形的经典范例。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文学是如何的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妙,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探究:一是探究为什么只写“羽毛、翅膀和尾巴,而不是样样都写?”使学生明白只抓住典型特征来写外形,面面俱到,反而是一头雾水,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随后教师顺势以自己为例,举出“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四个典型特征,在类比拓展中强化学生的理解。二是在比较中探究中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时的深思熟虑,准确精当,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三是探究“小”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灵动意蕴,通过联系生活,多方位展开,既拓展了对“小”字内涵的理解,又是一种思维发散式的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是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现代超市,是集市。知道为什么去赶集吗?

生:要把东西拿去卖。

师: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

师:那用不着赶呀。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

师:去迟了会卖不掉!农村人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课文描述的景象就像“赶集”似的,谁去赶集了?

生:小燕子,还有花呀、草呀、柳树呀。

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的呢?为什么来赶集呢?同学们来做这些花草树木,让我来问问桃花。桃花、桃花,看你那红扑扑的脸,你带什么来赶集啦?

生:我带着红艳艳的色彩,甜甜的花香来了。

师:柳树呀柳树,你是怎么样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

师:你带什么来了?

生:我带来了动人的舞姿,还有动人的色彩。

师:是什么动人的色彩呢?

生:嫩绿嫩绿的色彩。

师:你为什么急急地赶来啦?

生:因为这里很美呀!

师:你的到来让这里的春天更美了。树儿、花儿、草儿都来了。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師:小燕子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会说什么呢?

生1: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大家笑了)

生2: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3: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份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你们瞧,(教师在水墨图上加上小燕子)在柳枝摇曳,细雨洒落,微风轻拂,桃花盛开的画面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飞来,好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读出这春光无限的美景。(配乐,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赏析:“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阅读教学中品味词句要跨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课文第二段中的“赶集”一词,是一颗宝石,明亮耀眼,熠熠生辉,妙不可言。如何让学生触摸到这种美妙呢?教师可谓用心良苦:一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最真实最原始的感受,作为教学引导的起点;二是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现象,感知“赶集”一词的本义,形成比较准确的认知理解,为深入解读文本做好铺垫;三是沉入文本,前后联系,融入语境,理解“赶集”一词的情景意义,修辞意义——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忙着在春天展示自己的美丽和生机,融入到这个生命勃发的世界里,增添光彩;四是想象画面,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实现文字与视像互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感受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鲜活元素;最后的融情诵读,以声传情,情中会意,境界悠远,一切尽在读中,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韵味。

教学片段三:

(出示: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生:我们平时都说是几根线、几根绳子,这里怎么说是几痕细线呢?我从来没有读到过“几痕”,“痕”又不是量词,怎么能说“几痕”呢?是不是写错了?

师:你问得非常好,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这里的“细线”指什么呀?

生:是指电线。

师:的确,我们通常都说一根或几根电线,可这里怎么说是“几痕”呢?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几痕”的说法,还真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不说“几根”呢?是用错词语了,还是另有用意?我想,我们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请再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琢磨琢磨。(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投入到读书中去)

师:需要与同学讨论一下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研究了课文,又经过了相互讨论,我现在特别想知道你们认为“痕”字用的是对了还是用错了?

生:没用错!

师:哦,此话怎讲?

生1:我们组讨论后认为,“痕”比“根”表达的意思显得更细一些,用“几痕”来描写电线,说明电线很细。(别的小组提出异议,可见,这种见解还不能说服大家)

生1:电线原本就比较细,架在电线杆上,离我们远了,看上去不就更细了吗?就好像成了我们眼前的针线一样。那么细,如果不仔细看可能让人有时会看不出那里有电线呢!课文中不是把它写成“细线”吗?我们还查了字典,查到“痕”是“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少得只有一点痕迹”的意思,“几痕”刚好可以写出电线“细细的,淡淡的,看起来不明显的”的特点。

生2:我们组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我们还有补充。课文中写“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我们想,电线架在蓝天下,蓝天是那么广阔无垠,而电线是那么纤细,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电线真的好像是留在蓝天上的一线什么痕迹,不再像原来一根一根的那样显目了,所以这里不用“几根”,而要用“几痕”,这样描述更恰当。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明白了,谢谢你们!你看到过蓝天下架在电杆之间的电线吗?

生:看到过。

师:你能想起这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吗?(能)你想,如果我们现在就站在田野里,看到电线杆上架着的电线,我们一定会不假思索地说:“瞧,那里有几根电线!”(学生点头)但如果再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电线是——

生:很细,很淡!

师:这是我们的——

生:视觉!感觉!

师:你现在又明白了一些什么了吗?

生:我明白了,“几根”是对的,“几痕”也是对的,只是“几根”着重于数量,而“几痕”却还能表达出作者远远看电线的感觉,淡淡的,非常细微,这个“痕”字用得很妙!

师:简直是“妙不可言”!“几痕”,使原本普通的电线多了几分朦胧美,使春天的景色多了几分诗意!“几痕细线”,多有诗的感觉!一个“痕”字,竟有如此大的蕴涵!

赏析:如果说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和言语经验去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一篇篇“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呢?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作了很好的回答:“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几痕”与“几根”孰优孰劣,孰对孰错,一下子还真是道不清说不明。当学生提出疑惑后,教师机智应对,没有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把球再踢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挑战难题,激发潜能。学生再次沉入文本,掂量品咂,摸索玩味,或思索,或比较,或借助字典,或互相讨论……学生的深刻理解,精彩表达,美轮美奂,犹如火山爆发,喷薄而出,令听者喜不自胜,拍手叫绝,回味无穷。这样的语文学习,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连接,引发学生内部心理结构发生对教材的顺应,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语感图式,或引发语感图式变异”(韩雪屏语)。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出现了,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细线小燕子电线
小燕子
小燕子找春天
细线转圈
细线吊冰块
这两个分数一样吗
画根电线来点灯
争论
发现迁徙的秘密
爱看演出的小女孩
地上电线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