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真自读 善于精读 用情诵读

2017-05-23李启科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安塞领悟文本

李启科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阅读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没有自读自悟,学生就不可能与作者对话,融入文本之中。只有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读,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关键字词精读、悟读,用心领悟,才能与文本、与编者、与作者对话,才能达到情与情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融合。

一、自读自悟给足“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自主阅读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独立进行阅读,从课文中搜索信息、抓住问题,再围绕问题质疑解难,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朱光潜在一篇论陶渊明的文章里,对陶渊明诗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作了这样的阐释与发挥: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以发现“可‘尚友的古人”,借“遗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忘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说一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的,其中“议花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这句话进行讨论,结合“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阐述真实的想法,独立表达自己的看法,明白“只要对社会有利,对别人有益,不伤害别人,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就是一个有用的人”的道理,再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语让学生说一说,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习课文,只有认真推敲、揣摩、体验、品味,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精读既是教师指导的过程,又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重点地给予点拨、引导,在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中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读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一是找准切入点,从课题切入。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可以从质疑课题人手。“轮椅上的霍金”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结合霍金图片了解轮椅上的霍金的标志性形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他是怎样做到的?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霍金是如何克服困难进行科学探索的。二是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入。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草原》这一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并依据课文主要内容分别切入“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两个重点段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是从课文的关键句切入。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好+安塞腰鼓!”共反復出现了四次。课文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四个层次来描述安塞腰鼓。教学时要从“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切入,让学生分四个层次来进行品读,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充分感受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从而内化课文语言。四是从读悟结合点切入,将学生推到前台,围绕重点词句段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落实阅读能力培养和读书方法的基础性训练。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后,教师要从感知“古寺”人手引领感悟:李时珍投宿到一座怎样的古寺?引导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为感悟李时珍克服困难编写《本草纲目》的精神奠定基础。

三、角色诵读妙在“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要让学生融入角色,用心灵诵读,用感情悟读,在个性化阅读体验中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丰富的语感体验,将作品的情感色彩,通过恰如其分的语气、语调,准确合理的停顿,流畅的语言,适时适度地表达出来。教材选编的每一篇课文,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还是一种理性化的生命体。课文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存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诵读中读出课文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呢?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在诵读中去领悟,在领悟中生情。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若想正确朗读,需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1)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体味作品的音乐美。如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时,要注意读出“我想”“你看”“我想”“不信”几处大的停顿,从而突出诗歌的语意和情感。(2)要把重音读出来。如朗读《鹤群翔空》这篇课文时,要注意第3段“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于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中的“一律”“笔直”“实在”这几个词语,这些词语是重音,一定要读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把这幅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3)朗读中要能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抑扬顿挫,恰当地表达不同的语调。一般来说,朗读表喜悦、兴奋之情的文字时,语调应高昂,响亮,如朗读朱自清的《春》这一篇文章时,朗读表达宁静平淡的心情的文字时,语调应舒缓,幽沉。如课文《雪儿》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我”为雪儿伤愈后重新飞回蓝天而欢呼的情景。教学时可以先由教师指名学生个别朗诵,接着让学生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缘疑再读,最后补白省略,使学生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容,彰显“我”的喜悦之情,体验到善待生命的感觉竟是如此地美妙,从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安塞领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多么痛的领悟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