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在读中明 情在读中悟
2017-05-23沈智雄李玉秋
沈智雄 李玉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才能在读中明其理、悟其情,与文本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一、用“导读”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广博的知识、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生活的挚爱、对语言文字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把本学期要学习的课文题目串在一起编成一个故事,为语文课本“做广告”,通过“做广告”引领学生到书海里去“踏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四年级教材的“广告”: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的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寒假,我们来到了《牧场之国》,用《永生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的启示》,用我们的小手《触摸春天》,感受《自然之道》。在《鄉下人家》,我结识了当地的伙伴——《小珊迪》,他是一个农家孩子,在他《父亲的菜园》里,有一个《可爱的草塘》,我《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草塘里的小鱼,在画纸上画下了一条又一条活泼生动的小鱼,我的一个朋友惊叹道:“你画得太好了,就像《鱼游到了纸上》一样!”傍晚时分,我们坐在院里,听老爷爷给我们讲《渔夫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和《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两则寓言,激动得一点睡意都没有。晚上,我们居住在《乡下人家》的房屋里,吹着《麦哨》,麦哨的声音真像《夜莺的歌声》,既优雅又好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流连忘返。而六年级教材的“广告”是这样的:这里有《养花》人,这里有《花潮》,这里有《鸟的天堂》,这里还有千山一碧的《林海》。你的《请求》,你的呼唤,用《我爱绿叶》换来了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馈赠。《景阳冈》上看武松;《凡卡》信里抒真情;《鲁滨孙漂流记》收获多;《古诗词积累》记在心;《一夜的工作》催人醒,更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狱中联欢》催人奋进,让我们永不止步!
“广告”词衔接了学生要学习的课文题目,让学生了解了本学期要学习的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个学生是这样评价我的第一堂课的:“听着老师嘴里爆出的每一个字眼,我的眼睛在课文的目录中不停地寻找着,老师说的关键词语都可在这里找到,我兴奋着,激动着,是否真像老师说的那样,我想早点进入课文的学习,因为我太想读了……”
二、用“品读”掀起情感的涟漪
阅读课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在读中品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味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品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来势汹汹,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去体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作者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这段心理活动描写,并说说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描写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思考每个省略号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使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自己的做法的复杂心情。
三、用“研读”促进情感的交融
研读就是教师紧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整合引入教学,让学生对照阅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的情感线索。并在教学“救护车夫”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对“半跪”进行“研读”,让学生说出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从而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是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让学生明确鲁迅的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
四、用“诵读”呼唤情感的升华
别林斯基说:“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无须琐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教师指导诵读,一是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褒义的课文内容确定有感情地朗读;中性的课文内容不一定安排有感情朗读,贬义的内容一般不进行有感情朗读;二是要强化诵读的过程,让学生由感知课文内容到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加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热烈的诵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情诵读,出现“忘我”的境界,让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做到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美美地诵读中积淀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通过导读、品读、研读、诵读,弹奏一曲语文教学的情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