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走向生活”

2017-05-23杨云武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1期
关键词:交通规则品德社区

杨云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走向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在使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教学走向学生生活方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用活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品社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都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但教材是相对静止的,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尤其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我在上《红绿灯》一课时,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前,我带领学生到环北路上的十字路口旁,看交警指挥交通,看红绿灯指路,看行人、车辆如何安全通行。第一课时,先让学生交流所见所闻,然后请交警介绍常见的交通标志(交通标志是交通安全的保证,无论在哪个交通要道,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标志牌,它们表示着不同的意思),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辨别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表现。最后结合北城小学旁红绿灯和人行道等实际情况,创设了“放学回家”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如何安全地过马路以及如何安全行走等问题。第二课时,结合班队课开展“游清官亭公园”活动,进行“实地演习”,途中要经过环北路十字路口,人行道,我相机引导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学生之间也能相互提醒。本主题的教学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交通标志,还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并积极地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品社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基础,学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道德概念对他们来说也就成了外在的东西。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再现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我让学生基本了解在做家务劳动时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了解劳动时应注意的事项,并知道当危险发生时的急救方法。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注意安全造成的意外事故或酿成灾难的事例,教学时我让学生讨论、交流、模拟表演、体验。最终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火警——拨打119;煤气着火,用湿被子捂盖并关掉煤气阀;电线着火用灭火器,切不可用水,以防触电;火情较急,以逃生为原则。这种情境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讲解为生活情境交流。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沟,需要用实践来把这条沟填满。”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形成。在教学《这是我们的社区》一单元时,为了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我按班上学生居住社区分小组,每个小组分头到所在的社区做调查,有的小组调查社区的卫生情况,有的小组调查社区的环保状况,有的小组调查社区的文化发展情况,有的小组负责采访龙泉办事处的有关人员。调查结束后,各小组一起整理资料,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用鲜活的、真实的素材充实了教学内容。课后我又带领学生深入下排街社区,了解社区生活。如清扫垃圾,小手拉大手行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走进社区,体验生活,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社区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则品德社区
交通规则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交通规则要遵守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品德
任何时候都要遵守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