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美感教学初探

2017-05-23钱晓蓉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情感美意境美

钱晓蓉

【摘 要】作者认为,对优秀的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应将个人的感情和诗人完成作品时的感情相融合,尽可能地符合相应的气氛,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知,为其展开联想提供基础,牢牢地把握住诗词审美层面的基本特征,补充相应的空白,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意境,由此实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了解国学优美的艺术。

【关键词】美感教学 画面美 情感美 意境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深厚积淀。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风、真挚的感情、悠远的意境、精练的语言,成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文化精华。优秀的古诗词在对学生审美的培育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关键作用,它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也可以让人师生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上有所提升。

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应充满热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抓住诗词本身的特质,深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如此方可以实现体会诗词感情,并欣赏优美语言的目的。

一、直观再现,感受画面美

苏东坡在赞美王维的诗作之时,谈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是古人评诗论诗的一个标准。用它作为对古诗的评判标准,虽不具体,倒也概括、形象。苏轼在细品惠崇《春江晚景》之后即兴赋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短短的四句诗,二十八个字之中讲述了翠竹、桃花、春江、鸭子、蒌蒿和芦芽等一系列的景物。上述六方面的景致,尽管表面上各有特质,完全无关,然而不难发现,事实上诗人巧妙地结合了高低、岸边与水中、色彩、温度、动静等一系列要素寓于这首诗中,从而将春天中江景如画的诗情画意呈现出来。

学习这类诗词,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画。不仅如此,还能够运用网络、多媒体、插图等一系列手段来绘制古诗词,直接显示出诗歌所表现出的画面,引领学生欣赏画面,深入感知诗画结合所产生的审美乐趣。

二、反复诵读,理解情感美

“诗言志”“词缘情”,传递感情本来就是诗词的根本目标。尽管诗词的美感存在一系列的审美因素,然而在这之中令人感受最为深切的还是情感方面的美。客观事物自身并不存在任何感情倾向,然而通过诗人的词句却可以将个人的感情融入意象当中,由此也就呈现出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两句,诗中用夜色的天幕、星月、宽阔的原野、涌动的江水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晚星月低垂、原野广阔、月随江波涌动、大江东流的雄奇瑰丽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天地的壮阔和晚年杜甫孤独无依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画面与诗人所抒之情完美融合。

古诗词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情感丰富深厚,无论是美好还是悲壮,均可以呈现出人性的美,表现出诗人们的心态和情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古诗词的韵脚、节奏、语调,通过范读、教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领学生诵读诗词,利用具象和生动的画面来感受诗中深藏的感情因素,由此引发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感知。

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

所谓意境即为作者要传递的感情和诗词中所蕴含的画面相统一而呈现出的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并创造的过程,是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对诗词画面展开想象,让画面在头脑中显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验到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 ,进而更深刻感受认识诗词的思想情感。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其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正是全篇点睛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分有着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的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个中妙处进行重点引导,同时还应引领学生打开自己思维,打破时空层面的界限,尽可能地发挥个人想象力,将原本仅仅着落于纸面上的辞藻转换成诗人原本想要描绘的动人画面。不仅如此,还要推动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感官,深入感受诗词的内在意境,从而真正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如此,学生方可以真正地在心中酿造其诗情,感知作者所表达的诗意。也可以更进一步地品出古诗词当中绵长而优雅的意境。

四、含英咀华,品味语言美

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古今中外的阅读者。它们篇幅较短,字数有限。因此,古诗词中没有闲字,更没有闲句,每一字、每一句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可以说,凝练使古诗显得神奇,起到了以一当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就把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盎然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中一个“弄”字就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突显出来了。

诗词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精练含蓄上,更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深长上。唐诗之甘甜让人初尝便印象深刻,而宋词在感情方面却是先涩后甜,令人回味无穷。正是这样的回味让人印象深刻,引人遐想,这也是诗词之美所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余年,至今为人所称道。正是因为其有着“心远地自偏”的精神,方可以悠然采菊,寄居于山下,悠闲而不失精神上的满足,超然于世俗。这些对客观景致的描述,事实上却是从景物出发来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悠然”之词运用颇妙,表明诗人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所感,而非刻意为之。苏东坡针对此句也赞誉有加,“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而“见”运用也非常巧妙,强调的是不期而遇,南山美景恰好和采菊过程中的心境交相辉映,从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若是在此运用“望”字,则事实上是心中先有南山,而后方才去望山,如此便丧失了之前所传递的趣味感。而南山的美景如何,为何能够让诗人赞誉有加,在后文便继续描述。后面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表示的也是诗人在无意间所观察到的景致,在南山的落日之下,飞鸟成群结队地回归山中,万物皆无所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恰如诗人脱离官场,悠闲而自得,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意。诗人由其中意象所感受的真意究竟在何处?是其中蕴含的自然法则,还是自然发展的人生哲理,又或是其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做人的品质?事实上诗人均未曾明言,仅仅是含蓄地点明意旨,而将所有的意蕴留给了读者去想象。若是结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综合分析,在这之中所谈到的“真意”便可视作为人生的内涵,即人生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单纯的功名,不应为官场中的阴暗面导致个人的天性受到影响,理应回归自然,欣赏自然之中所蕴藏的无限生机。显然,此中“真意”相当深远,作者并不曾全面谈及,正是这样的写法给了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詞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和“尺幅藏千里,寸水养尺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进行诗词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和深长韵味,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不学诗,无以言。”优秀的诗歌总是在精练的语言中蕴含了美好的意境,表达了深刻的感情,在启发思维、培育情操和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感知其中所蕴藏的美,有助于学生感情变得更丰富,这对学生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诗词美学三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

猜你喜欢

情感美意境美
声乐演唱中对歌词情感美的发掘
珠宝设计中意境美的表现技巧探索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