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017-05-23陈小蓉崔家宝

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指标

陈小蓉,何 嫚,张 勤,崔家宝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陈小蓉1,何 嫚1,张 勤2,崔家宝3

基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模式和扎根理论,运用实地考察法、质性研究法以及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中国体育非遗综合评价体系。其中,申遗评价由价值评价、濒危评价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组成;申遗后保护评价部分由3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组成。同时,运用本研究构建的保护评价体系,对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既对本保护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也对我国体育非遗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表明,体育非遗保护实践评价指标的鉴别力较为理想,该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能够区分和鉴别不同类型体育非遗保护措施的优劣程度。应用研究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超过半数的体育非遗项目在进入代表性名录之后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仍有约22%的非遗项目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处于较差水平之下,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改善;取得优秀保护效果的共同特征是传承津贴、传承人培训、建立档案、传承场所等方面的保护举措到位;保护不力的共同特征是经费资助、商业与赞助、体育非遗进校园等方面保护缺位,有待加强相关举措并改善保护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评价体系

1 研究背景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两个5年目标:一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具有不同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使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5年,我国已经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和县4级保护体系。

然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虽持续增大,但我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参与主持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文化自觉和文化修养不一,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识、发展目标的确定、目标体系的落实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效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鉴于此现状,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总课题组组建了由400余名专家、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队,在对我国体育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对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重大项目总课题组共派出28个子课题组前往全国各地体育非遗传承地,累计完成了对229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地考察和信息采集工作,走访基层非遗管理人员和代表性传承人500余人次,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我国体育非遗在申报、评审、保护、监督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对非遗名录的整理归纳发现,我国体育非遗项目的申报较为混乱,分别涉及体育竞技与杂技、民间舞蹈和民俗3个门类,主要表现为归属混乱、申报途径混乱和扩展项目混乱等3个方面。关于归属问题:各个省份的名录门类的名称不同,划分标准不同,门类数量也不同。同一类型的项目在不同省份分别归入不同的种类。关于申报途径问题:有的体育非遗项目是由不同地区联合申报,导致传承保护管理工作出现职责不清。有的体育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却由同一地区联合申报,使得不同项目无法得到具体的有效保护。关于扩展项目混乱问题:有的体育非遗项目特征差异很大,却采取联合申报,有的项目联合申报的传承人不同,有的项目联合申报则为同一个传承人等等。

2.从管理体制上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机构设置在文化部门,市县非遗保护中心大多设置在市县文化馆或博物馆。体育相关部门没有或很少参与非遗管理工作。这种管理体制使得体育非遗管理责权不清、部门不明,导致体育部门在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3.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在非遗申报和非遗升级评审方面较为混乱,对项目是否列入非遗名录多有人情关系成分在其中。非遗原始申报和升级申报评审时,缺乏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时代的角度对待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造成综合价值评判内容缺失。

4.部分地方非遗管理部门缺乏濒危程度划分意识,在体育非遗保护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措施的实施方面缺乏针对性,习惯于“锦上添花”,缺乏“雪中送炭”。有的项目本身就名扬四海,参与人数众多,一直得到当地政府的全方位支持;而有的项目由于生存空间基本消失,项目技艺濒临失传,急需采取措施抢救,却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和特殊保护。

5.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工作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申报成功后,对保护效果的考核评价重视不足,且缺少具体和全面评价指标,使得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针对实地调查研究所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我国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并构建体育非遗综合评价体系,为相关部门监测保护实施效果,提供具体的数据指标,以更好地促进体育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评价体系研制工作包括3个部分:首先,构建价值评价体系,促使各级评审工作具有明确的评判性、指向性及量化性,从而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其次,构建濒危和潜在濒危评价体系,纠正重点不突出的现象,提高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政府部门制定计划、调整措施提供依据;最后,构建体育非遗保护评价体系,帮助相关部门在保护实践效果的监督中,运用保护评价体系对其总体及各分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分析,从而有助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传承人全面深入了解非遗保护效果的优劣。

此外,本研究不仅具有较深远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者涉及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仅有的少量评价研究也仅仅限于非遗项目保护实践指标的构建等。本文从项目价值、濒危程度和保护实践效果3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尤其是运用所构建的保护评价体系,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尚属首次。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丰富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体系。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并整理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学、文化管理学、文化测量学、评价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并整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归纳并整理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有关的理论依据、应用价值以及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因素。

2.2 统计分析

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8.0对本课题组实地调研收集到的省级、国家级体育非遗代表作申报书中相关文字进行了编码、统计与分析。运用Excel对本研究中专家基本信息、各项指标描述性统计及其权重计算、应用研究中问卷数据等进行统计、整理和初步分析。利用SPSS 19.0对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指标鉴别力等进行检验,并对整理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力求使研究更具可靠性,具体使用在后文体现。

2.3 调查法

2.3.1 实地考察

对百余项省级以上体育非遗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传承人、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全面掌握了我国各级政府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

2.3.2 德尔菲法

按照德尔菲法基本流程:指标初选、确定专家团队、设计专家问卷、专家论证、反复修改与建议、确定最终指标及对应权重。其中,指标初选基于前面的文献资料工作与实地考察经验,经过两轮专家问卷,对指标进行增删、修改并确定权重,最终构建了较为全面、科学、可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3.2.1 专家问卷的形成

专家问卷的形成包括以下3个步骤:首先,基于文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管理学以及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文献,根据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分解为遗产申报评价与遗产申报后保护评价两个阶段,包括价值评价、濒危评价和保护评价3个部分;然后,对以上3部分的内容进行层层指标分解,使得综合评价最终实现具体可操作化,形成体育非物质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框架;最后,综合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对体育非遗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做出进一步修改,据此设计得到第一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问卷,并基于此设计后续专家问卷。专家问卷信效度见表1。

表1 专家问卷信效度一览表Table1 Expert Questionnaire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List

专家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价值评价、濒危评价以及保护评价3部分数据的克伦巴哈α系数以及KMO值均大于0.8[10],说明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3.2.2 专家团队的组成

专家基本情况

考虑到对传统体育、体育非遗及体育评价学的熟悉程度,邀请到传统体育、体育非遗以及体育评价等相关研究领域共30位专家,基本信息见表2。

表2 本研究专家基本信息Table2 Basic Information List of the Experts

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第1、2轮专家问卷均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第1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第2轮问卷有效回收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7%。从问卷回收及有效率来看,本项研究的专家积极态度相对较高。

专家权威系数

沿用已有研究[16]中有关专家权威系数计算、判断依据、熟悉程度量化标准。统计结果显示,3个指标体系的熟悉系数均大于0.70的可接受值,判断系数均大于0.8,权威系数也均高于或等于0.80,均位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程度满足要求,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专家权威系数Table3 List of Authoritative Coefficients of theExperts

2.3.3 问卷调查

在第1至第4批国家级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随机选取100个项目(各省调查数量统计见表4)进行保护评价应用研究,一方面对保护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拟对这100个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实际评价。考虑到非遗保护相关信息的知情度,问卷发放对象为遗产传承人、遗产管理相关工作人员。

本次问卷调查随机确定100个调查对象,通过有效的联络方式发放100份电子问卷,最终回收99份有效样本,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万江龙舟由于项目的集体性特点,无相应个体或集体代表性传承人,无法补充“传承津贴”指标相关数据,故此次调查研究中视为无效样本。采用半分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均大于0.8(表5)。

表4 保护评价应用研究各地体育非遗调查数量统计Table4 Statistics on the Uumber of Sports ICH Survey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表5 保护评价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结果Table5 Reliability Test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s for Protection Evaluation

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球形效度检验值为 0.771,说明此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依据

体育非遗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主要由保护事前的非遗申报以及成功申报后的保护传承两个主要环节组成,具体见图1。

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有关部门长期管理和监控。定期对保护效果和变化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调整保护策略与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然而,在对我国体育非遗项目大量实地调查中发现,我国绝大部分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中,缺少一定的反馈环节。因此,本研究在参考已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为依据,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我国体育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提供一种测量评价与反馈工具。

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价指标初选

3.2.1 价值评价体系

图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模式Figure 1 The Work Pattern of ICHs Protection in Chi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掘非遗,就是对一个民族优秀传统的钩沉,评选非遗,就是对一个民族优秀传统的再确认。评估过程中,应该根据各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以及这些遗产品质上的优秀度、时间上的跨度、信息上的承载度、状态上的原生度、社会上的知名度、性格上的独特度以及存量上的濒危度,对其进行细分,并施以差别保护。”[14]而从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中发现,在非遗原始申报和升级申报工作环节,缺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专家对非遗项目的评价缺乏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对前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相关资料和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详见表6。

表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已有研究成果和标准汇总Table6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Results and Standards of ICH Value Evaluation

借鉴已有学术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9]对课题组收集的43项省级以上体育非遗项目的《非遗申报书》进行质性研究,寻找申报书中的项目简介、项目说明及项目论证等部分涉及到的价值属性,来确定价值评价标准。首先,将所有项目申报书中相关内容整理为6.5万字逐字稿,然后,将逐字稿导入质性研究软件NVivo 8.0,对逐字稿中提及的项目价值属性进行自由节点式编码,共产生54个一级编码;对所有一级编码进行归纳共划分出13个范畴,形成相应的关联式编码;通过对资料整体反复查对,最终将13个关联式编码聚合为4类核心编码,分别是:时代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表7)。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德尔菲法对质性研究结果进行专家问卷,从而建立了图2所示体育非遗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文化价值评价的主观性与难以量化,笔者认为此部分宜进行定性评价。

3.2.2 濒危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级别的非遗名录分为两类,分别是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并针对不同等级的紧急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国际合作与援助计划①,以利于将用于非遗保护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我国则设置了自下而上的4级代表性非遗名录系统(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任何一项非遗需由县级逐级申报,最终才能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从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中发现,在非遗原始和升级申报工作环节,均缺少濒危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导致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有限投入无法高效使用,人力、资金等资源分配目的性不强,效果不明显。本研究借鉴《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179条标准,并结合实际调研经验,将体育非遗濒危评价指标初步确定为2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详见表8。

非遗的本质特征是活态性,非遗保护首先应对项目本身现存状态、传承群体现状、原始生态环境变化等作出全面判断,方可为保护项目的紧迫性及保护力度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然而,我国体育非遗管理工作的有关部门缺乏濒危评估意识,使得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针对性不强。借鉴国际先进的非遗保护理念,在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可以采用濒危分级评价,判别不同体育非遗项目濒危程度上的差异。本文将濒危程度大致分为3个级别,一级濒危的特征是该体育非遗项目的基本生存空间尚存,但存在较大的潜在影响因素;二级濒危的特征是体育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已感受到破坏压力;三级濒危的特征是项目的生存空间基本消失,传承人年事过高,项目技艺濒临失传,急需采取措施抢救。非遗濒危分级评价有助于指导非遗管理者对濒危项目进行适宜的抢救保护措施,避免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遗产流失或衰亡,及时为其提供必要的资助与机遇。

图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体系Figure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表7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编码Table7 The Value Attributes’ Encoding of Sports ICH

表8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已有评审标准及课题组提炼指标汇总Table8 Summary of Current Endangered ICH Evaluation Criterias and Refined Indexs by Project Group

3.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体系指标初选

通过查阅非遗保护的相关文献和政策法规发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确定义,起始于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该建议案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鉴定、保护和传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对世界非遗的影响和破坏。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第3款中指出,保护(Safeguarding,广义上的)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protection,狭义上的)、宣传、弘扬、传播(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七条明确,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10年保护(广义上的)计划,并承诺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建档、保存、传承、传播和保护5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保护(狭义上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基于对非遗保护在广义与狭义上的辨析及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模式和项目特点,将不同保护主体作为体育非遗保护评价二级初选指标,继而确定了对应三级指标,并对15个三级初选指标进行解释(表9)。

表9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初选三级指标解释Table9 List of Primary Three-Level Indicators for Sports ICH Evaluation

3.4 设计专家问卷,专家论证与修订

根据初步确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设计了第1轮专家咨询表,让专家对各级指标分类是否恰当、基本恰当以及不恰当进行选择。统计结果表明,30名专家中,有 80%以上专家认为该指标分类基本恰当,有20%以上专家认为该指标分类恰当,没有专家认为该指标分类不恰当(表10)。

表10 指标分类恰当与否专家意见汇总Table10 Experts Opinions Summary Table of Indicators Classification’s Appropriateness

在调查指标分类是否合理的基础上,采纳了大部分专家提出的意见,保留专家认可的指标,修改了1个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删除了2个三级指标,并新增了3个三级指标。

在价值评价中,有专家提出二级指标“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不太好区别,建议将两者合二为一,故此处仅采纳将“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合并的意见;在三级指标中,有两位专家提出对“艺术典型性”指标的表述方式进行修改,“艺术”二字颇有争议,建议改为“动作技术典型性”或者“项目典型性”,考虑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动作技术”4个字不能完全诠释其典型性,故取用将其改为“项目典型性”的意见。

在濒危评价中,部分专家建议将三级指标“文化濒危”改为“文化意义濒危”,使其更为具体,以免产生歧义。

在保护评价中,“政策规划”、“宣传方式”指标抽象,难以评价,予以删除;基于社会网络化程度愈加发达的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化工具这一考虑,便新增“网络新闻”、“网络视频”两项更为具体的指标,来替代原有的“宣传方式”;同时,笔者通过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面谈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展示活动当中,故新增“公益活动”指标,从传承单位的角度来反映遗产宣传情况。

对第1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之后,设计了第1轮补充专家问卷,针对变化指标是否合理进行了调查,所有专家认为变化指标合理。

3.5 确定最终指标及对应权重

根据第1轮及补充专家问卷中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初选指标进行修改之后,设计了第2轮专家问卷。第2轮问卷采取10分制让各位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赋值,运用 SPSS 19.0 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了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统计,以反映专家意见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均值均在5分以上,并且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0.25[16],具体见表11~表13。

表11 价值评价指标重要性统计Table1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the Importance of Value Evaluation Indicators

表12 濒危评价指标重要性统计及指标权重Table1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Importance and Index Weights of Endanger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表13 保护评价指标重要性统计及指标权重Table1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Importance and Index Weights of Protec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以上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说明,经过筛选各个指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的反映程度,在两轮专家咨询之后得到一致认可。最终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3个一级指标、 8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如图2示。由于文化价值评价的主观性与难以量化,笔者认为此部分宜进行定性评价,故仅提供价值评价维度即各三级指标,不赋予相应指标权重;而濒危评价及保护评价部分采用定量评价方式,故赋予指标权重。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为验证体育非遗保护实践评价体系的使用效果,全面深入了解我国体育非遗的保护现状,笔者从本课题组实地调研的229个省级以上体育非遗项目中,随机抽取100个体育非遗项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实际获取到99个项目完整有效数据)。这99个体育非遗项目包括27个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72个省级体育非遗项目,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26个为少数民族体育非遗项目。

4.1 体育非遗保护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

“评价指标的鉴别力是指评价指标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12]。体育非遗保护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即是各指标区分和鉴别不同类型体育非遗保护措施优劣的能力。如果所有同类型或不同类型被测项目在某个评价指标上的得分呈现出高度一致性,那么,该指标可被认为几乎不具备鉴别力;反之,如果被评项目在某个指标上的得分呈现明显的差异,则说明该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力,通常用变异系数来描述指标的鉴别力。一般而言,变异系数大小与鉴别力强弱成正相关关系。根据鉴别力分析原理,运用SPSS 22软件包对总体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变异系数,以确定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强弱。具体数据见表14。

鉴别力分析量表的16项保护评价指标中,建立档案、保存手段、传承人培训、传承组织管理和公益活动等5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3~0.5之间;传承津贴、传承场所、经费资助、传承人数量、传承组织数量、商业与赞助、活动参与度、校园传承、学术研究、网络新闻和网络视频等11项指标超过了0.5。可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评价指标的鉴别力较为理想。

4.2 体育非遗保护评价的应用结果分析

4.2.1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假设项目保护评价满分为9分,问卷中选择题部分A、B、C、D、E对应计分9、7、5、3、1;填空题部分数据的处理,先将单项指标对应获取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一次排序,根据排序结果从高至低将其划分为5段,然后对应计分9、7、5、3、1。需要说明的是,问卷中不包含学术研究、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的调查,这3项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笔者手动网络搜索获得,其计分处理方式与填空题指标相同。

表14 保护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量表Table14 Discriminant Force Analysis Scale of Protec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将单项指标的得分与其相应权重相乘得到单项指标得分,将所有单项指标得分相加即得到一项非遗的保护评价综合得分。计算各项目得分之后,运用标准百分公式:

对所有项目得分进行数据转换,以便于观察。公式中,m代表样本总体的均值,s代表样本总体的标准差;由于本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均为高优指标,不含低优指标,故运算符取“+”,在濒危评价中则取“-”。对有效样本分别计算其综合得分、均值以及标准差,在此基础之上对综合得分结果标准百分转换。本次以99项体育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各个项目得分见表15。

根据测量评价理论,采用百分位数法对所有项目的标准百分(Y1)结果进行5等评价,将评价结果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对应等级评价标准见表16。

4.2.2 项目保护总体特征分析

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系统内部存在政府、传承群体、社会3个主要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考虑到非遗保护目前还是一项政策导向性的文化事业,那么,可能存在以“政府主导”、“传承群体主导”、“社会主导”等多种保护模式。结合每个项目各子系统的具体得分和雷达图的面积大小,能够较为直观的体现不同子系统在不同项目中的保护力度。

运用EXCEL生成所有项目总得分及各子系统得分雷达图,然后按照总得分5等划分标准对99个体育非遗进行区间分组,从而生成5个区间对应项目得分的雷达图,以期探索不同组别项目保护现况的总体特征,具体见图3。

图3 项目总得分及对应二级指标得分雷达分布图Figure 3 Projects’ Total Scoring and Corresponding Secondary Indicators’ Scoring Radar Distribution Charts

以上雷达分布图中,c与f图形最为接近,导致这种相似的理由可以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所有项目总得分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均值m(n=99)=4.50(50分),对应保护评价结果等级标准的“一般”等级区间,即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的总体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是这两幅图形状相似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这两幅图中都显示,橙色区域面积>灰色区域面积>黄色区域面积,这说明各子系统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政府、传承群体和社会。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子系统得分高于另外两部分,不能肯定是由于政府的保护力度比传承群体和社会两部分要强大带来的结果,这可能只是二级指标权重大小带来的结果,尽管如此,二级权重的大小也足以说明,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因此,将处于“一般”水平的体育非遗项目保护的总体特征归纳为:“政府主导、传承群体积极配合行动、社会部分参与”。

表15 99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得分、标准百分排序Table15 Total Scores and Sorting (standard 100%) of the 99 Sports ICHs

表16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结果等级标准Table16 The Grade Standard List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Study

a、b、d、e与c的显著差异在于,3色区域面积的层次性已经不再明显,变得相对模糊,这种模糊是对二级指标权重大小的一种对抗。具体来说,d与e对比,不难发现3色区域面积中,面积最大的是灰色区域,其次分别是橙色区域和黄色区域,这说明尽管传承群体的保护力度非常大,但是政府的主导性没有充分发挥,导致传承群体的动力不足;此外,结合具体得分半径来看,d和e的子系统得分半径约在20~25左右,而a、b的子系统得分半径约在30~40左右,这说明前者的各子系统的保护力度明显弱于后者。因此,笔者将处于“较差”水平和“很差”水平的非遗项目保护的总体特征归纳为:“政府主导、传承群体和社会动力不足”。

a、b的得分半径大小足以说明,其各子系统保护力度相对较强,二者的显著区别在于黄色区域面积。a中黄色区域相对橙灰区域面积大于b中黄色区域相对橙灰区域面积,即保护很好项目的社会子系统保护力度要强于保护较好项目;并且尽管3色层次变得不再明显,仍然能够体现出政府在起主导作用。这表明,我国体育非遗保护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须由政府、传承群体和社会3大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同时积极配合、积极合作,从而走向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序状态。因此,笔者将处于“很好”水平和“较好”水平的非遗项目保护的总体特征归纳为:“政府主导、传承群体和社会协力合作”。

4.2.3 项目保护的共同特征分析

为探索影响体育非遗项目保护效果优劣的因素,寻找出保护效果优劣的非遗项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课题组还采用众数和频率统计方法,对保护很好项目和保护很差项目的各项三级指标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有效样本所有得分中分别提取出标准百分低于40分的16个项目,以及标准百分高于60分的10个项目,分别进行众数和众数对应频次统计。

对标准百分高于60分的10个体育非遗项目的众数和众数对应频次统计结果发现,传承津贴(ZB3)、传承人培训(ZB6)两项指标对应得分中分值9为众数,并且该高分值对应频次最高,均为7;其次是建立档案(ZB1)、传承场所(ZB4),这两项指标,对应得分中众数仍是9分,该高分值对应频次均过半,分别为6、5分,详见图4。

由此可见,体育非遗保护效果较好的项目共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政府给予代表性传承人的津贴每年保证到账;

2.当地政府重视传承组织的管理,支持传承人和传承群体开展专项技术培训,重视培养传承接班人以及传习组织,使得传承人和传承组织数量多。

3.重视完善体育非遗传习场所的建设,为体育非遗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传承场地。

4.对体育非遗的资料档案建设高度重视,采用多种途径拓展体育非遗的储存手段和方式,在乡文化站和县文化馆创建专题文化展示室、建设体育非遗主题展示馆、创建体育非遗独立网站,加大体育非遗传播力度和传播广度。

图4 项目保护实践评价得分 (标准百分) 高于60分的指标统计Figure 4 Indicators Statistics of the Projects’ Protection Practice Evaluation Score (Standard 100) above the 60 Points

对标准百分低于40分的16个体育非遗项目的众数和众数对应频次统计结果发现, 经费资助(ZB5)、商业与赞助(ZB11)以及非遗进校园(ZB13)3项指标的对应得分中分值1为众数,并且该低分值对应频次最高,分别为12、11、12;其次是保存手段(ZB2)、传承人数量(ZB7)以及传承组织数量(ZB8)、学术研究(ZB14)、网络新闻(ZB15)、网络视频(ZB16),这6项指标的对应得分中众数为1或者3,并且该分值对应频次均过半,分别为9、8,略低于前面3项指标,详见图5。

统计结果表明,体育非遗保护效果较差的项目共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该体育非遗保护经费资助不足。尤其是因自身项目特点而导致商业运作困难,无法通过商业运作获得收入的体育非遗项目,传承活动开展缺少经费保障和支持。

2.传承人和传承组织的加速消失。目前,部分体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村里的青壮年群体常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春节等少数时间返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非遗项目在本土的传承与发展。

3.非遗进校园无法落实。学校教育传承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学校、引进教材、引进课堂是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然而,数据统计与实地考察发现,保护绩效较差的项目并没有在校园开展任何形式的传承活动,在校园传承方面也没有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有效推进。

图5 项目保护实践评价得分 (标准百分) 低于40分的指标统计Figure 5 Indicators Statistics of the Projects’ Protection Practice Evaluation Score (Standard 100) below the 40 Points

上述研究表明,促进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举措应是:1)各级政府给予代表性传承人的津贴每年保证到账;2)当地政府重视传承组织的管理,支持传承人和传承群体开展专项技术培训,重视培养传承接班人以及传习组织,促使传承人和传承组织数量增多;3)重视完善体育非遗传习场所的建设,为体育非遗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传承场地;4)对体育非遗的资料档案建设高度重视,采用多种途径拓展体育非遗的储存手段和方式,在乡文化站和县文化馆创建专题文化展示室、建设体育非遗主题展示馆、创建体育非遗独立网站,加大体育非遗传播力度和传播广度;5)积极开展校园非遗活动,学校教育传承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学校、引进教材、引进课堂是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组成。在构建过程中,确定了包括价值评价、濒危评价和保护实践评价在内的3个指标体系的所有指标,其中价值评价包括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濒危评价包括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保护评价包括3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

2.本研究指标的构建基于田野调查的原始资料和我国体育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从而避免了指标体系构建中的主观杜撰。同时,在指标构建的过程中,采用边设计,边验证,边修改,边完善的科学态度,多次听取基层非遗管理人员和传承人的建议,反复听取专家反馈意见,以确保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全部指标的重要性在两轮专家咨询之后得到一致认可。同时,为进一步确认该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本研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我国99个省级以上体育非遗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的各指标鉴别力较为理想,能够区分和鉴别不同类型体育非遗保护措施的优劣程度。各项评价指标在多个个案中反复论证,运用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可行性。

3.运用本研究构建的保护评价体系,对我国99个省级以上体育非遗保护实践进行了综合评价,将16项指标的综合得分划分为5个级别。得分级别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体育非遗项目在进入代表性名录之后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仍有约22%的非遗项目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处于较差水平之下,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改善。

4.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应用研究数据结果表明,保护工作效果“很好”和“较好”的非遗项目保护模式为“政府主导、传承群体和社会协力合作”的保护模式。保护工作效果“一般”的非遗项目保护模式为“政府主导、传承群体积极配合行动、社会部分参与”的保护模式;保护工作效果“较差”和“很差”的非遗项目保护模式为“政府主导、传承群体和社会动力不足”的保护模式。

5.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应用研究数据结果还表明,在调查总体中,体育非遗项目取得优秀保护效果的共同特征是传承津贴、传承人培训、建立档案、传承场所等方面的保护举措到位;体育非遗项目保护不力的共同特征是经费资助、商业与赞助、非遗进校园等方面保护缺位,有待加强相关举措。

5.2 建议

目前,我国体育非遗保护工作中尚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希望相关非遗管理部门将本评价体系应用在体育非遗的申报、评审、保护、监控和考核等体育非遗保护工作。

1.建议相关部门在进行非遗评审工作时,采纳本体系的价值评价指标,综合评判该项目是否有必要列入相应级别的非遗保护名录,使非遗名录的产生更加严谨、科学。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保护措施前,采纳本评价体系的指标,认真判别项目濒危程度上的差异。对待不同的濒危级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选择性保护,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此外,为了避免“重申报、轻保护”现象的出现,建议相关部门将该评价体系应用到现已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非遗的保护实践效果的实际评估中,客观评估各方面保护实践的优良差劣,准确把握该非遗项目的保护状态与绩效水平,科学、有效地利用“退出机制”,保证体育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我国基层非遗管理者大多数是文化领域的人员,对体育非遗项目特殊性质的了解不足。由于在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缺乏体育专业人士的参与,导致体育非遗保护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建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沟通,加大对体育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主动参与到体育非遗保护评审、政策制定和保护实践组织实施中去,进行专业指导与管理,从而提高体育类非遗的保护效率。建议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组建体育非遗专家团队,主动参与到非遗调查、申报、评估、保护工作中,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确实依据,为正确实施行政干预保护提供可行路径。

3.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的形态多样性,决定了评价工作的复杂性。由于体育非遗种类繁多,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对体育非遗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种类体育非遗的特殊性。此外,我国非遗保护分国家、省、市和县4个级别名录,不同级别的体育非遗在政府支持力度、社会关注度和非遗生态空间等各个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议对不同级别的体育非遗项目进行评价时,应充分考虑保护工作的多层性特征。

[1]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35.

[2]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办发〔2005〕18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Z]. 2005.

[3] 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综合影响事前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247.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Z].2014.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2003.

[6] 梁传诚.从民族社会学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42-44.

[7] 覃朝玲,唐东辉.体育统计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0.

[8] 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4):33-37.

[9] 孙拥军,李倩,吴秀峰.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反思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4,(11):90.

[10] 王梦阳.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3,(10):66-67.

[1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24-41.

[12] 吴福平.文化测量:原理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33.

[13] 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3:1.

[14]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8,(3):119-124.

[16] 张大超,李敏.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4):5-15.

[17] 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133-139.

[18] 郑乐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文化遗产,2010(1):6-10.

[19] HARRIET DEACOM.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J].Int J Heritage Stud,2004(5):68–70.

[20] NATSUKO AKAGAWA.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museum:New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by marilena alivizatou[J]. Am Anthropol,2014,116(4):862–863.

[21] PETER STOCKINGER.An Archive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ndean Populations in Peru and Bolivia[M].Digital Audiovisual Archives,2013:63–104.

[22] SUSAN O,KEITUMETS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Botswana:towards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Sustain Develop,2011,19(1):49–59.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ines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CHEN Xiao-rong1,HE Man1,ZHANG Qin2,CUI Jia-bao3

Based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ode,this paper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field trips,Delphi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s ex-protection evaluation part,which consists of 2 first-level metrics,5 secondary metrics,and 23 third-level metrics,and post-protection evaluation part,which consists of 3 secondary metrics,and 16 third-level metrics. Meanwhile,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present protection situation,protection mode,as well 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ction pros and cons of the 99 projects which had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99 projects have been effectively protected,but there were still about 22% of the projects did not receive appropriate protection,which were under the lower level and their conservation efforts need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common features of excellence in protecting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heritage are like the aspects of inheritance benefits,inheritor training,archives creation,sites for inheritance are in place;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poor performance in protecting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heritage are like the aspects of supporting funding,business and sponsorship,campus involvement are absent or vacant,which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80-05

A

1000-677X(2017)05-0048-13

10. 16469/j. css. 201705005

2017-02-04;

2017-04-18

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ZD140)。

陈小蓉,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Tel:(0755)26536469,E-mail:cxr819@163.com;何嫚 ,女,硕士, 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E-mail:heman0711@163.com;张勤,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Tel:(0755)26558497,E-mail:zhangqin1506@163.com。

1.深圳大学 体育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108325;2.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108325;3.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1.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108325,China;2.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108325,China;3.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指标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Tough Nut to Crack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