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在哪里?

2017-05-22林卫民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风口学问变革

林卫民/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中小学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在哪里?

林卫民/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

最近流行一本书《风口》,主要讨论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创新的“风口”在哪里?迁移到教育领域,我们如何找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使中小学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方向、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这可以从教育基本原理和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杜威的教育观看目前学校教育的某些不足

杜威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教育首先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孩子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在旧时代,学校教育自然地与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互为补充。那个时候,家庭生活是田园式的,“儿童与自然景色直接联系,对驯养和照料动物很熟悉,对土壤的培育和庄稼的生长也了然于胸”,儿童必须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体能方面的训练,自力更生、独立判断和机智的行动,在常规的家庭生活习惯和持续的家务劳动的刺激中得以很好的生长。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家庭教育所缺失的那些智能训练,识字、阅读、符号运算、想象与抽象思维的训练等与脑力有关的事,都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儿童除了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自然地得到了肌肉和体力等体能训练之外,还需要接受学校精心安排的智能训练,这就很自然地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处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平衡状态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的方式再也没有了田园的痕迹,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开始模仿自身经历过的学校生活,对家庭教育和生活进行改造,像学校那样对子女开展智力方面的训练和知识讲授,似乎越是“负责任”的家长,训练和传授显得愈加过度和强迫。此时,与家庭生活的改变不相匹配的是,学校培育儿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长期以来没有根本的变化,一以贯之的还是那些脑力活动的事。

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审时度势,将儿童身体、心理、日常生活训练以及持家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地图”,重构能够保持儿童身心成长继续处在有机平衡的“新常态”。儿童对社会生活适应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教育的重点,“那些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学校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

从赞科夫的教育观看目前学校教育的课程失衡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前者主要依托学科课程,后者主要依托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是指向教育性的活动,也是以课程方式呈现,相对于正式的学科课程,采用的是准课程、微型课程、自由学习等非正式课程的方式,但是,这类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里的正式学习。关于孩子生命成长的一些基本能力,虽然不是通过正式课程去教育,但并非随意的、可教可不教的东西,什么时候教、如何教、如何评价教的效果,都需要在课程意识的支撑下去设计、做出方案,并逐步推进。例如,在小学低段,学生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应当多于静态的学科的那些事,走路、坐立、饮食、喝水、排队、集会、倾听、与人主动打招呼、开关门、做游戏、同伴相处、基本的生活自理等,都应当进入基于课程意识之下的设计和实施,因为,这是生活的一种表达,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随着学校生活的深入,那些微型的“关于活动的课程”应当衍化为烹调、缝纫、手工、科技制作、电影拍摄以及其他学科实践活动等“正式的课程”。

非正式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对于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非常有价值。例如,学生餐厅出现了中学生将包装完整的酸奶、完好的苹果扔到垃圾筒;洗手间里小学生把手纸团浸水后作为打人的“武器”,还有不文明的如厕行为;中学生“潜伏”在围墙旁边,从无证摊贩那里购买食物……这一切,离开了课程意识,没有经过设计就去进行生硬的教育,就事论事地强制管理,很可能会引发教育的粗暴。管理学生的最好办法仍然是,课程意识之下的教育设计及其实施。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通过教育的办法和课程的形式去解决。

从我国古典教育观看学校教育价值的失落

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古训中,可以找到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是教孩子“学问”,“学而时习之”这是做“学问”的宗旨,学习并不仅仅是坐在书桌前抄抄写写。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学习、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外,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正式的课程是在做“学问”;“非正式的课程”包括谈话、实习、参观、劳动、管理事务、交流、表演、沟通等,也是在做“学问”。教师教孩子“学问”,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孩子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的书本,都是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孩子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然后,孩子发现自己慢慢地有了进步,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学问”是需要讨论的。“有朋友自远方来”是与你讨论“学问”的,这个远方不一定是空间距离的远方,而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内心距离。“分享”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有一种“对彼此联系有着内在的看重”的本能,因此,有“学问”的人们更需要与一群有相似行为的人在一起。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孩子们创设一种可以自由分享学习、引发思考以及发表观点的平台,让孩子能够充分地表达,那是很高兴的事,“不亦乐乎”。

一定意义上,“学问”的高度和内涵还体现在一个人的宁静和寂寞之中,当你的学问越来越纯粹时,懂你的人、你的知己也会越来越少,此时,也是走向卓越和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有了忍受孤独的磨练,内心深处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人的心理才能长期保持健康。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会生涯规划,自觉检讨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的种种问题,即使碰到艰难困苦,遭遇到了打击,也不怨天尤人,从而到达“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

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除了训练孩子“学而时习之”的学习习惯,遵循孩子“有朋自远方来”的分享学问的心理需求之外,还要教导孩子懂得做学问是需要宁静之下的思考和修炼,要拥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胸襟和气度。

中小学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在于“教育所必须,学校之不足”

无论从中国古典的教育观,还是国外流行的教育观,都可以找到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和问题。“教育所必须,学校之不足”,“不足”和“问题”正是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

我所工作的北外附校至少在以下一些地方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变革,需要研发中西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在部分科目和内容的教学上,需要引进全科型外教,形成外教、中方助教组合的教授方式;冰球、冰上运动、高尔夫球等热门课程,需要专业的运动类培训机构入驻;戏剧、乐队、艺术团、微电影等,需要寻找合适的承办机构和专业人士;国外游学、国内研学旅行课程,需要有更加成熟的课程方案;艺术节、“六一”儿童节、校庆等重大活动,需要“有水平、高层次”的策划;从顶层设计上,要有与学校变革相配套的机构调整方案,并推进机构变革……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学校变革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将“教”“多教”通过创新,变成“不教”“少教”。我们在北外附校最醒目的地方刻下了杜威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不教”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教育自己。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不教”,其实比“教”更难,教师如何少些“搬迁知识”的话语,而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如何做到自己只是作为交换意见的顾问,而不是直接要求学生接受你的意见;教师如何把自己定位为发现矛盾论点的旁观者角色,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引路人……这比起滔滔不绝地讲知识、亮观点,在操作技术上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教师教了哪些知识,学生就会学到哪些知识,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就会学得怎样,事实远不是那么简单”。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度供给”。

“过度的选择性供给”让人忘却了坚持的价值。比如说,当有两个产品供你进行功能性选择时,你会更趋向于可靠性的选择;当出现可靠性的过度供给,你会转向于便捷性的选择;当便捷性出现过度供给时,你会选择价格;当价格也有过多的选择可能性时,你又转向于性能……最后的结果,你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过多的自由选择可能会让孩子“走在路上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从而忘却了坚持的价值。

“过度的内容供给”让人忘却了思考与批判的价值。学生疲于奔命地应付知识学习和信息接受,除了跟随教师进行机械地操作,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内化知识和反思自身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制造出知识的意义时,才能占有知识,仅仅通过教师的教和在严厉之下的机械训练,事实上并不能给予学生任何知识。离开了“不教”的教,“教”的努力并不能达成“学”的匹配和呼应,事实上缺失了学生“不教”之下的知识内化过程,学习难以真实地发生。

“过度的管理供给”导致对学生的控制过度,导致学生处在某种“思维的无意识状态”。虽然严格的教师总是被人们推崇,但是,简单的严格最终会演化为“过度的控制”,过度控制学生并强力地灌输学生知识,助长了学生形成放弃自身努力,一味依赖于教师服务的习惯。

学习是他人操作愈少愈好的活动,“教师没教什么”与“教师教了什么”,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应当避免过早地发动、发掘儿童的能力,避免导致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因为不适当地偏于一面而被解体,中小学教育如果能够在“少教、不教”的创新上取得成功,相信变革的“风口”真的将会“把猪也吹上天”。

猜你喜欢

风口学问变革
“地产+露营”新“风口”来临?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活力美妆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