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视角下的中日财务文化对比研究

2017-05-22王学佳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对比

王学佳

摘要:在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财务翻译使得企业间财务信息在跨国、跨文化语境下的传递与交流成为可能。本文将财务翻译与财务文化研究相结合,在翻译视角下,以财务词汇的中日互译为例,阐述了中日财务文化的特点及相互影响、不同财务文化背景下财务词汇的对应翻译、财务文化的融合趋势及启示。

关键词:财务词汇;财务翻译;财务文化;对比

随着国际背景下经济交流的日益深入,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财务间的联系也因此日益密切。财务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下财务信息、财务文化相互沟通及交流的关键媒介,在促进中日贸易、传播财务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容忽视;财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亦制约着财务翻译,在财务翻译中对于词汇的理解与认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将财务翻译与财务文化研究结合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语言符号、财务概念、财务文化及其相互影响

(一)从语言符号中衍生出的财务概念与财务文化

语言是人们用来对生活进行表述的符号。财务①概念的形成源于人们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及分类。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曾说过:“制度是一种对社会性的普遍用法进行表述的语言符号”。在这一层面上,财务作为一种对以货币为表示的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表述的语言符号,在“会计”等财务术语范畴下包含着庞大的知识体系。②

语言符号对财务文化与制度亦发挥了重要的整合作用。例如:英语文化圈强调财务文化基于个人价值的“单向取向型”财务文化;汉字文化圈中日两国强调社会大众传统精神和政府权威的共同作用的“逆向取向型”财务文化。

从根本上讲,正是这种不同财务文化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财务翻译成为可能。

此外,财务语言本身的属性对财务翻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财务语言作为一门具有日常语言特征的科学语言要求:无论是以译出语为母语对财务信息进行表述的财务人员,还是身为该财务信息的“第一读者”与“第二作者”的翻译人员都应以准确与严谨为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财务语言主体的具体特征。

在财务语言主体中,不同的表述倾向的选择对于语者一方是一个衡量长期信誉与短期筹资孰轻孰重的问题,对于受语者一方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把握和判断呢?很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误判,都會影响受语者对资源配置的决策,而翻译人员的理解错误必然会导致后续财务分析的失误。反之,翻译人员有意识的区分、判断与恰当的表述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产生误判的风险。

(二)中日财务文化的相互影响

财务概念、财务制度与财务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社会制度,既展现着其各自的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说到中日财务文化的相互影响,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的相互影响以及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两方面。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则是如今已被载入《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借贷记账法③。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明治时期经福泽谕吉引进到日本,清末时期以谢霖、孟森两位学者在东京出版《银行簿记学》为契机从日本传入我国。借贷记账法的得名正是福泽谕吉所使用的“借”、“貸”二字的延伸。

在日语中,“借”与“貸”具有明确的相反指向,分别表示现金流入形成债务与现金流出形成债权。然而,中文的“借”、“贷”二字却是同义的,以此来翻译日语中指向相反的“借”与“貸”似乎是望文生义、有失妥当的。

如今,将“借”与“贷”诠释成单纯的记账符号,或许是针对已经约定俗成的“借贷记账法”中“借贷”之间的矛盾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尽管如此,谢霖和孟森两位学者从日本向国内引进借贷记账法为我国复式记账法的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仍是毋庸置疑的。

可见,语言符号、财务概念及财务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及其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产生的变化,既构成了财务翻译的基础,又为之带来了挑战。

二、中日财务文化的对应及其翻译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欧美社会学家提出“会计文化”的概念,目的在于加深经济社会中人们对于会计人员和会计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我国对于会计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则稍晚于欧美国家,直到90年代才渐渐开始,且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思考上仍存在欠缺。④

从比较财务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财务文化中的各种术语、概念、意识等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分析和沟通,在于人们从中可以找到相互间的“功能对应物”(Ehrman, 1976)⑤。而就中日传统财务文化的对应关系而言,结合财务翻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零对应

中日财务文化之间,不乏相似的部分,自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就日本财务文化中的内涵在中国财务文化中的“缺项”而言,主要表现在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变化与文字表现上的空缺,例如承载了文化的“のれん”与用片假名书写的外来语词汇“レビュー”。

在日本作为看板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暖帘,在镰仓时代前后从中国传入日本,随后得到了极大丰富与发展,亦逐渐从单纯的遮光挡尘的功用转向商誉的代名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中日经济经营用语辞典》指出,“‘のれん、営業権指企业的客户关系、技术技巧、社会信用等具有无形资产价值的客观存在,在日本公司计算规则以及由企业会计审议会所制定的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基准中,以‘商号之名对商誉进行了规定。”

“暖帘”在我国历史上也曾占据一席之地,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如今在国内除日式料理店外,已经很少见了。而在财务词汇中,也不用“暖帘”代指“商誉”。

《现代经济词典》指出“商誉是一种无形价值。由企业的良好信誉、产品的较高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可靠的销售网络、有效的内部管理、先进的技术、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属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可见,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

在翻译中,“商誉”既可译为“のれん”也可译为“営業権”。但中文的“营业权”指的是“民事主体基于平等的营业机会和独立的主体资格,可自主地选择特定上市领域进行经营、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营业活动而不受国家法律不合理限制和其他主体干预的权力。”⑥,营业权与商誉并不等同。因此,翻译人员对此类词汇要多加注意,切忌望文生义。

再如,中文中的“审查”一词在财务语境下指的是“根据限定程序消极地证明财务报表未发现需要按会计准则特别需要修改的重要事项的业务。”而同形的日语汉字词“審査”指的是“详细检查以确认价值、优劣以及适合与否”。在财务语境下中文的“审查”对应的日语则是外来语词汇“レビュー”。

可见,在特定的语境下,同形近义词汇的不对应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视为“零对应”。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多加注意,切忌望文生义直接套用汉字词。

(二)间接对应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有很多同形同义的财务词汇,在翻译中仅需对文字进行繁简变化即可,例如“保守主义(安全性)原则”对应为“保守主義の原則、安全性の原則”,“财产目录”对应为“財産目録”,“簿记”对应“簿記”等等。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财务词汇不存在完全对应的日文汉字的“对应物”,在翻译过程中则需要“间接对应”,例如“成本”一词。

在日语中不存在汉字词“成本”,但对应着中文“成本”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翻译成“コスト”、“原価”、“費用”等等。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中指出“成本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对消费者而言,成本即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所付的价钱;对生产者来说,成本表示的是生产投资的价值与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

当“成本”在当下的语境中指“生产物品所需的费用”和“物品的价格”时,可以译成“コスト”,前者的含义更侧重于“費用”,例如“費用効果分析”译为“成本效果分析”;而后者更侧重于“原価”,例如“原価主義”、“原価計算”、“製造原価”等等。

在此,中日传统财务文化虽有差异,但二者又并非是“零对应”,而是侧重点不同。在日译汉时“コスト”、“原価”、“費用”都可以译为“成本”,但在汉译日时翻译人员则要注意由于语境不同而产生的词汇之间的区别,摸清词汇的深层含义,进行恰当的选择与使用。

尽管中日两组财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必完全重合,但相似之處总是存在的,正是相通的内在联系使得中日间的财务翻译成为可能。

(三)重叠对应

在更多情况下,中日财务文化间的所谓“功能对应物”是呈交叉状态的,即其中只有一部分,甚至是只有一小部分相重合,要想更好地理解,需要参照一定的“上下文”。此处以“财务”与“会计”两词的翻译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财务”概念的翻译,需要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理解。例如在英文中,Finance可翻译为“财务”和“金融”,不禁让人纠结于财务和金融的区别与联系。有研究者指出,这只是中文对该领域不同规模操作的分类,是语境不同引起的不同释义。究其本质,Finance意味着“管理资金”。在日语中,“ファイナンス”有财政的含义,也指金融、筹措资金。而在中文里,人们将在公司、企业层面上对资金进行管理的具体操作称为“财务”;将在政府层面上对资金收支的管理活动则称为“财政”;而在企业间对资金进行调配与运作的具体操作,则称为“金融”(资金融汇流动)。

中文的“财务”一词何时译为“財務”,何时译为“金融”需要在不同语境下进行考量。例如,“财务报表”是用于向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状况的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附属明细表构成,侧重企业内部的财务,译成日语则是“財務諸表”;再如“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经营者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之一,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则译为“財務報告の信頼性”。而当其与企业外部的资金筹措相关时,则应译为“金融”,例如“财务费用”是指由金融产品交易等产生的全部费用,此时则应该根据语境译为“金融費用”。

再如“会计”一词:中文“会计”一词指“对某一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或财政情况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的工作,也指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在日语中,“会計”一词除了这一层含义外,亦指“付款、算账、结账”,例如就餐结账时常常听到的“お会計をお願いします”。可见,日语中“会計”一词的含义比中文“会计”一词涵盖的范围更广。另外,在日语中“経理”一词也指“会计;关于会计事务的处理;处理会计事务。”此外,还有“簿記”一词,直译为中文是“账簿记录”,但“簿記入門”译为“会计入门”似乎更为恰当。

由此可见,中文的“会计”与日语的“会計”、“経理”、“簿記”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人员也要注意在语境的指导下对词语进行恰当的选择与运用。

三、财务文化融合趋势及财务翻译

从历史的角度看,各国间不同的财务文化身处于全球化进程之中亦呈现出逐渐靠拢的趋势。中国近年来的财务发展也难免会受到日本财务文化的潜在影响。

日本崇尚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遵守集体规范,在财务文化上提倡财务人员的服务性和效忠度。加之在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之下,财务人员往往从稳健主义角度出发、更具有保守精神,有回避危机、避免争论的倾向。

与之相对,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财务文化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和纪律统一性的影响与制约,财务价值观呈统一性趋向,反映到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中,倾向于用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规定进行细化,在财务制度的建设和财务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上均强调高度统一,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处理的统一和同一企业不同期间财务处理的一贯性。

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的财务文化形成了鲜明的东方特色,财务准则的执行和财务模式的选择都遵从于谨慎原则,这点和同属于东方国家的日本比较相近。

近年来,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财务文化打破了国家与地域的界限,两国间财务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但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仍不容忽视,若照抄照搬日本的财务文化理论则很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这就要求人们将财务文化的研究置于全球财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视野之中,必须将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翻译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必要将目光涉及到新兴的财务文化比较研究领域,以求在更加专业的背景下把握译出语的内容,推动我国财务翻译实践的发展。同时,应特别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内,主要体现在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规范的财务概念、术语进行表述;对外,主要体现在与其他国家的日语财务术语进行对比、参照,从而有效地提高翻译的专业化水平。

四、结语

财务词汇与财务概念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产生并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获得发展,体现了不同的财务文化,财务词汇的翻译亦承载着不同财务文化,推动了财务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财务文化与财务翻译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尽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断碰撞并相互影响的财务文化呈现出了靠拢与融合的趋势,但其中的差异依然存在且在短时间内不会被消灭,由此产生的对于财务翻译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作为第一读者、第二作者的财务翻译人员在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相关的财务文化,在财务文化的指导下对财务翻译进行探索与研究。

注释:

①本文研究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财务”。

②改译自石井薫《学際会計学—記号·経済·経営分野との相互浸透—》第5章第5节“利益記号論”,原著是将利润系统视为制度进行探究,原作者又引用汉密尔顿“制度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观点进行论证,由此得出可以将“会计利润”视为符号的结论。本文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可以将会计中的“利润”视为“财务”领域的代表,财务领域的其他术语也具备“语言符号”这一属性,从而将视点从“利润”扩大到“财务”进行论证。

③1992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章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④出自刘万华《关于会计的几点思考》,载《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15期。

⑤引用并改写自埃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比较法律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笔者认为,尽管财务与法律分属不同的行业领域,但在语言、文化与翻译研究方面也不乏相通之处,仍有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共同点。

⑥出自肖海军.营业权的提出与理论意义[J].岳麓法学评论,2012,00:66-79.

参考文献:

[1]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

[2]劳川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會计文化背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Ray Carrol ,魏明海,刘峰.比较会计文化:国际会计研究的基础[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06:1-6.

[4]刘华.东方会计发展的先锋——20世纪日本会计发展述评[J].财会通讯,2013(28):118-121.

[5]朱学麟,余盛钧.我国引进借贷记账法百年历程探索[J].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6]唐星龄.财务会计语言观[D].厦门大学,2006.

[7]苏万平.借贷记账法符号选择的问题研究——写在借贷记帐法落户中国百年之际[J].中国市场,2008(14):71-74.

[8]陈峰.中外会计文化差异分析及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2,24:248.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