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林广记》俗字浅探

2017-05-21祝昊冉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俗字类型

摘 要: 《事林广记》是元明时期日用百科全书式的古代民间类书,收录俗字的类型代表了元明时期俗字的使用状况,反映了汉字简化的趋势,体现了元代宽松的汉字管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变换意符、偏旁改写、采用古体、简省和增繁五种俗字类型。

关键词: 俗字 《事林广记》 类型

《辞源》解释“俗字”说:“在民间流行的异体字,别于正体字而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俗体” (未收“俗字”)说:“俗体(vulgar form)指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的汉字字体。例如,盡作尽,備作俻、答作荅,覓作觅。”俗字研究,是目前漢语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未尽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已有的俗字成果多集中于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俗字,对于元明时期的俗字关注甚少,本文以《事林广记》为研究载体,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元明时期的用字状况。

《事林广记》是南宋末年福建陈元靚编撰的一部日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民间类书,元明时期不断刊补,广为流传。书中收录了许多与当时民间生活有关的资料,涵盖天文地理、官制法律、礼仪风俗、教育科举、宗教信仰、农业、饮食、娱乐、医疗、化妆等方方面面,其中包含大量俗字。《事林广记》的宋代刻本早已亡佚,现存中国元、明两代及日本刻本、抄本多部。本文选用其中两种代表性的版本:和刻本与至顺本。和刻本即日本东京汲古书院影印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京都今井七郎兵卫、中野五郎左卫门等人翻刻的元泰定二年(1325)本。至顺本即元至顺年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刊本。研究这样一部古籍中的俗字,对于考订、校勘元代文字,正确认识汉字简化规律,整理规范汉字有着重要意义。并且,目前关于此书用字状况及相关成果甚少。本文采用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一书中对俗字的分类,对《事林广记》中有代表性的俗字进行分类及考释,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变换意符

1.●●、鼓

和刻本《事林广记》巳集卷之一“黄庭要旨”门,“修养心法”条,“鸣天●●”。

《唐碑俗字录·皮部》引《魏伦墓誌》:“鉅鹿●●城人也。”“●●”即“鼓”之俗写。鼓是古时的打击乐器,远古时以陶为框,后世以木为框,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空,蒙以兽皮或蟒皮,也有用铜铸造的。“鼓”,音符为壴,音zhù,俗写为“●●”,意符换做“皮”,可能与鼓的材质有关。

2.帋、纸

和刻本《事林广记》戊集“艺圃湏知”,“舘中校书式”条,“仍於本行上下空帋标写”。

《广韵·纸韵》载:“‘帋,同‘纸。”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载:“魏人河间张辑上《古今字詁》,其‘巾部云:‘纸,今‘帋,则其字从巾之谓也。”宋·王观国《学林》卷四载:“古未有纸,故简牍以竹或木为之……至后世则或以缣帛书写,故纸字从糸,帋字从巾,皆以缣帛为之。”可知,“纸”字无论是从糸,还是从巾,均与其质地有关。

二、偏旁改写

1.“吅”俗写为“丷”

至顺本《事林广记》前集卷之五“方国类”,“大食弼琶啰囯”条,“囯人好猎,每三日一出猎,以药箭射取●●物”。和刻本《事林广记》辛集卷之二“药食备用上”,“中风证候”条,“中风手足●●掉,腰脚缓弱”。

“獸”,《宋元以来俗字谱》:《列女传》、《取经诗话》、《太平乐府》作“●●”。

“戰”,《宋元以来俗字谱》:《通俗小说》、《古今杂剧》、《太平乐府》作“单”。

2.“廿”俗写为“●●”

和刻本《事林广记》巳集卷之六“圣真降会”,“正月圣降日”,“●●真人於会稽”,“●●”即“勒”。“钟离真人降庐山●●吕真人成仙日”,“●●”即“度”。

按:《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勒”、“度”在宋元均未收录此俗写,且“勒”仅《娇红记》(明)做“●●”,《东牎记》(明)作“●●”。“度”,《宋元以来俗字谱》:《通俗小说》、《古今杂剧》、《三国志平话》作“●●”,明清未收录俗写。“●●”、“●●”填补《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关于“勒”“度”的俗写体。

三、采用古体

1.線、綫

和刻本《事林广记》癸集卷十一“花果品题”,“芍药”条,“金線髻子”。

《说文·糸部》:“线,缕也。线,古文綫。”《汉语大字典·糸部》:“線,同线。”

2.賛、赞

和刻本《事林广记》丙集卷一“素王事实”,“先圣遗像”条,“御制赞文”。

《五经文字·贝部》:“赞、賛,上《说文》下经典相承,隶省。凡酂缵之类皆从賛。”唐代《张云墓志》:“光賛六条。”《集韵·换韵》:“赞,隶作賛。”《洪武正韵》卷十二:“赞,则谏切……篆文作赞,今俗作賛。”

四、简省

1.局部简省

(1)● 、图

和刻本《事林广记》戊集卷之七“器用原始”,“斧斤”条,“皇● 要纪曰神农作斧斤”。“● ”省略了“口”,将“口”写为“厶”。

(2)甞、嘗

至顺本《事林广记》别集卷之七“茶果类”,“茶録后序”条,“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

《集韵·阳韵》载:“嘗……或作甞。”“甞”与“嘗”相比,字的下半部分由“旨”变为“甘”,其实是“旨”字简省了上半部分“匕”,留下“甘”。《说文·旨部》载:“旨,美也。从甘,匕声。”意思是用汤匙(匕)舀起甜美的食物送到嘴里,辨别滋味。“甞”字与“嘗”相比去掉了汤匙,为直接吃美味食物。

2.省略点划

(1)褁、裹

至顺本《事林广记》别集卷五“筭法类”,“斤秤数轻重之法谓之衡”条,“二斤二两为一褁”。

《龙龕手鉴·衣部》:“褁,俗裹字。”《汉语大字典·丨部》:“褁,同裹。”

(2)抝、拗

和刻本《事林广记》戊集卷之二“文艺类”,“越恁好”条,“你与我我与你,场场有踢。没些抝背两个对垒,天生不枉作一对”。

《汉语大字典·手部》载:“抝,同拗。”《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回载:“扭天抝地心难正,徒费工夫落暂渊。”

五、增繁

1.●●、凶

和刻本《事林广记》庚集卷五“治家规训”类,“用度各宜量节”条,“吉●●”。《五经集韵》卷一:“凶,凶祸也。●●,同上,俗用,以其今时通用,故新增之。”可知,“●●”为“凶”之俗字,增加了“亠”。而“凶”之俗写亦有“兇”,《干禄字书》:“兇、凶,上通下正,亦惧也,许勇反。”

2.●●、羌

和刻本《事林广记》癸集卷之十一“花果品题”,“李”条,“●●李”。

《篇海类编·兽类·羊部》:“羌,俗作●●。”《杨居宾客墓志》载:“党●●狂悖”。

上述概括了《事林廣记》具有代表性俗字的五种类型,即变换意符、偏旁改写、采用古体、简省和增繁,其中简省所形成的俗字最多,其他变换意符、偏旁改写、采用古体所形成的俗字也显现出汉字简化的倾向。这种状况一方面体现了简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趋势,为正确认识汉字简化规律、整理规范汉字提供了借鉴材料。另一方面体现了元代相对宽松的汉字管理环境。元代有自己的国字——八思巴文,朝廷议事主要采用蒙语,因而对汉字管理比较宽松。《事林广记》是元代广为流传的民间类书,在刻书时就采用了大量的不规范的俗字,或简省笔画,或偏旁改写,而有些俗写字形在元代其他古籍中亦出现,表明了该俗写体在当时广泛流传趋势,某些俗写字形未见于元代其他古籍,起到增补字形的作用。这些俗字对考订、校勘元代文字有重要的意义。对汉字的发展、改革及规范化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日]长泽规矩也.和刻本丛书集成之事林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四十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5.

[4]吴钢,辑.吴大敏,编.唐碑俗字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6][宋]陈鹏年.广韵[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二年.

[7][唐]徐坚,著.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宋]王观国.学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

[10][唐]张参.五经文字[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宋]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9.

[12][辽]释行均.龙龛手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影印宋刊本.

[13][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4]闫艳,祝昊冉.事林广记俗字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6).

[15]祝昊冉.事林广记俗字初探[J].语文学刊,2013(10).

猜你喜欢

俗字类型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贵州契约文书俗字“”考释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