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茶王的崛起

2017-05-20返璞三水

普洱 2016年8期
关键词:天福普洱茶茶叶

返璞+三水

在我们面前的李瑞河先生安详、儒雅、淡朴。说话亲和中带着幽默,其谈吐中又显出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与魅力,就像邻家的阿公阿伯,跟他在一起感觉舒服自然亲切。很难想象这是个香港上市公司的老总,每天有成千成亿的茶品和银子哗哗从他指尖流过。人民日报将“世界茶王”的桂冠戴在他头上,他却说:我就是个茶农的儿子。

茶国千年的自信与纠结

走过2015年秋冬,再走进2016年的春夏,从台湾到大陆,我们编辑部应邀三次做客天福天、仁茗茶集团并拜访了它属下的各部。直到那个夏日的午后,从厦门天福茗茶的总部出来,我们站在福建的海边,作为一个爱茶的中国人,亲眼看到二十年间在中国土地上崛起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现代化的茶的王国,大家内心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此时的大海,天色苍苍水色茫茫,只有海涛一浪一浪地推向远处,提示着世界的辽阔,提示着时间这样流过,历史这样走过……不是吗,就说刚才杯中的那一片树叶,曾在这片亚洲东部的大海上演绎过多少家国血泪、荡气回肠的中国故事,埋藏过多少秘密,大海收录了这一切,波浪却不语。

这一片树叶,借一位专家的说法,是千年古国文明的胎记。

它源生于古老中国的大地,聪明的中国祖先发现了它的药用、食用、饮用价值,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至今,它成了这片土地上每个屋檐下的油盐柴米酱醋茶,世世代代百姓的每个日子。

有一天,这片中国树叶从我们眼前这片波涛上飘洋过海,变成了西方那些帝国最珍稀的饮品。当载着茶叶的快剪帆船由脚下的土地启航,世界上的无数白银哗哗地淌进了中国。

我们曾骄傲过,在宋、明和前清时期,中国依托茶等贸易物资GDP一直在全球遥遥领先,是世界GDP总和的三倍。东方这个强盛而富庶的大帝国和它的这片树叶,带来了列强们羡慕嫉妒恨的贪欲。

不想也不忍再去重述那些由茶叶引起的贸易纷扰和战争,大海上的炮火硝烟、鼓号战舰、早已折戟沉沙,大清帝国因之而衰败,茶叶因之而衰落。它留给中国的屈辱与疼痛延续了百年……

不想也不忍再去重述这个茶叶古国难言的失落。

每个人都看见,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把茶叶卖遍世界。现代人以为,最好的茶在印度的阿萨姆,甚至认为连古茶树的源生地也在阿萨姆。那个英国人立顿的后裔们高调地把他们的茶叶卖遍中国,中国的飞机头等舱、中国的五星级酒店、中国的大超市、会所……中国稍上档次一点的地方几乎全被占领,一时间中国的土豪、中产、小资和白领以喝立顿为时尚,孩子们则以可乐当饮品,就连那些号称复兴的大大小小的茶企研究自己的“产供销”时,都不得不首先以立顿的成功为楷模。

多少老茶人在撕开立顿那特有的双茶包时欲哭无泪,多少茶厂在把成百上千吨茶叶卖给立顿当原料时羞愧难当……

终于有一天,中国人自己的茶企,首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超过了那个牛哄哄的立顿!

这个茶企就是天福集团(在大陆创立的叫天福茗茶,在台湾创办的叫天仁茗茶)。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天福几乎覆盖了大陆所有省市区,1288家天福茗茶直营店陆续开业。这在全世界茶行业里,除了立顿的联合利华以外,几乎没有一家茶企业有如此实力。

天福集团旗下囊括了中国的六大茶类产供销一体茶企,同时包含了茶传播的文化体系、教育体系复合的多元化的全产业链。它在全国各地最著名的产茶区共建立了12家不同规模的茶厂,并将六大茶类集标准化加工、标准化精制及包装等综合配套为一体。同时生产与各种茶饮匹配的茶具、茶点、茶食……在2014年、2015年,仅普洱茶一个小茶类的销售量就超过4亿多元。天福创造了许多个全国,全球的第一:茶叶连锁店数量第一,经营茶叶的品种数第一,第一所茶专业的高校,海峡两岸茶企业上市第一股,“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第一……

徜徉在就像一个大花园的漳浦县,处处闻得茶香,犹如来到了一个茶叶的现代童话里:这个衣袂飘飘的美女设计师,魔法般地把一坨泥巴变成温润如玉的杯壶,还画得一手漂亮的现代抽象画;那个白发苍苍的教授置身四壁经史子集,他们向来自世界的学生传播泡茶不是技术而是思想、情感、艺术;几辈烘培传人的大师傅出炉着喷香的茶点;品茶师蒙着眼睛告诉你杯里的茶采自中国哪片茶山,采自春天还是秋日;端庄优雅的茶艺师不发一言,你却跟着她的茶杯走回了宋朝……

行走在“天福”的茶王国里,大家对这个二十年间创造了中国茶界奇迹的茶企充满了好奇和猜想,都想知道在世界茶叶丛林里领军这个茶叶王国的“狮子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个现实版的茶王传奇

坐在我们面前的李瑞河先生安详、儒雅、淡朴。说话亲和中带着幽默,其谈吐中又显出一种藏而不露的智慧与魅力, 就像邻家的阿公阿伯,跟他在一起感觉舒服自然亲切。很难想象这是个香港上市公司的老总,每天有成千成亿的茶品和银子哗哗从他指尖流过。

人民日报将“世界茶王”的桂冠戴在他头上,他却说:我就是个茶农的儿子。

李瑞河先生1935年出生在臺湾著名的产茶区南投,一个世代茶农的家庭。从小跟着父亲上坟,他知道自家的故土就在海岛对面大陆福建省,祖藉漳浦。他知道从明清两代起,自己的先祖李正直就带着茶籽、茶苗横渡海峡从鹿港登陆到宝岛来种茶,少年李瑞河记往了那些“唐山渡台湾、心肝结成团”坚韧又催人泪下的先辈拓荒的故事。

从17岁挑着第一担茶叶下山卖茶,从开设第一个茶叶店始,作为家中老大的李瑞河下面还有8个弟妹,他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说,我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我只有靠自己奋斗,只有靠自己的人品拢住大家一起干。一步一个脚印,由于重视茶叶的品质与商业诚信,李瑞河在台湾的天仁茗茶门店一家接一家地开,开到美国、加拿大,一直开出了130家店面,与此同时他也成了执掌了17家企业联合体的掌门人。这个茶农的儿子传奇般地创建资本逾40多亿台币天仁集团,成为海峡两岸首家茶叶集团的上市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

人生故事却在李瑞河事业最辉煌的顶峰发生了逆转。

1990年李瑞河遭遇了台湾证券危机,股市大崩盘,天仁集团属下的天仁证券公司亏损台币30亿元。证券的操作本来是整个董监会的集体决议,面临20多个董监都可能坐3到7年监牢的刑事责任,李瑞河把责任全揽到了自己身上。他说董监会中有三分之一是自家的亲戚,三分之一是跟着自己多年的天仁老部下,三分之一是老朋友,与其大家一起坐牢,不如他一个人扛起责任就好,法庭上他便说均是他一人所为,与其他董监无关。

巨祸中,他赔光了自己名下所有的股票、股权、房产,并召开新闻发会向公众和社会承诺:对此,他个人负责到底,不把债务处理清楚,他决不离开台湾。作为一个体面的男人,在走投无路之下,为了一人偿清债务,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甚至不得不变卖妻子名下房产,他含泪给妻子写信道歉,让妻子原谅他,他说倘若有一天他能东山再起,一定会先买一栋房子给她。

李瑞河说到也做到了,知情人都感叹,他真是个重情重义的铁骨铮铮的硬汉。

硬汉也是人,臺北燠热的深夜,一无所有的李瑞河兜里揣着一瓶安眠药孤独地走在大街上,想想自己过山车一样的人生,想想已近60岁了,一生的奋斗转眼即成了浮云,坐在中正纪念堂的石阶上,他旋开药瓶真想一了此生。

但这不是李瑞河的性格。李瑞河的性格里从来有一种自我挑战的顽强。有一种家庭老大,团体老大的自我担当。

在深沉的黑暗中,他重新站了起来。

在台北李瑞河的办公室里,在他家里,在漳浦的石雕园里,我们都看见了他自己设计的雕像“拓荒者”,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腰挂镰刀双手奋力抡起铁镐,每块紧绷的肌肉都显现着内心的不屈。李瑞河的骨血里流淌着中国人那从远古走到农耕的顽强,流淌着祖先离乡背井到台湾拓荒的坚韧,流淌着童年就跟父亲开荒山种茶的不屈不挠。

这才是血脉传承里的大气象。

这辈子做茶真好

1992年,年近60的李瑞河像他的先祖们一样赤手空拳横渡海峡,不过他是从海岛来到了大陆。回到故土,回到祖先种茶的地方,回到了茶的源头,看着广袤的大地河山,看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的气象,李瑞河知道他要干什么了。

李瑞河告诉我们说,50年代在台湾,台湾本地人100个人中只有1、2个人喝茶,而从大陆来台的人中10个人就有7、8个都喝茶。他算了一笔账:大陆有13亿人,这些年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提高,每人每年饮茶量为0.7公斤,还不到台湾的一半,就是说大陆的茶叶消费还有着很大的空间。而且大陆有那么好的各种茶叶,却缺少知名的品牌,外来茶叶却占据了中国不少市场份额,他看着都心痛。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些人生而就带着一种天授之命。

此前,曾有台湾最高层的人物召见李瑞河以“热爱台湾”的名誉要求他不要“西进”大陆,最好“南下”。来到大陆,在这个茶叶的古国一遍一遍地行走,李瑞河预感到他关于茶叶的许多梦想将在祖先的土地上实现,他绝处逢生第二次创业的机会也一定在这里。

在台北李瑞河先生的办公室里挂着他亲手写的对联“成功的荣耀全体共享,失败的责任我肩独担”正是因为看到了李瑞河在危机突发表现出来的担当,受到社会各界朋友和员工们的敬重,才有人敢在他如此失败低谷中帮他募集资金,不离不弃地跟他到大陆拓荒。

当时台湾有禁止台商到大陆投资茶叶的规定,李瑞河一转念,当时就申请了美国的绿卡,以美国天仁集团的美藉华商的名义投资大陆做茶。

不知是人生的宿命还是命运的轮回,当李瑞河身着布衣在茶场的荒山上抡起铁镐,当他一省一市地去择地开店,当他无日无夜地在各个茶区奔忙,上车就一个枕头一条毯子睡觉,下车就谈项目,在品评台前一站一天都觉得是种享受……生活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少年在台湾开始创业的原点,累着、苦着、麻烦着、失败着、成功着也兴奋着。

当年在福建任省领导的习近平说,李瑞河是他引进的第一个台商。

李瑞河这个中国茶农的儿子没有辜负这个茶叶古国,没有辜负祖先的土地,从年近60到80岁这20多年间,一家家天福茶店开遍中国的天南地北,开到大洋彼岸,囊括了2000多个茶品和茶食品的天福茶店几乎汇聚了全世界各种茶类。一个中国的老先生打败了那个全世界都知道的英国人立顿;连续五年在APEK会议上,都把天福的中国茶作为的尊贵的礼品送给世界各国的首脑。

天福成功的经营模式可以成为中国茶业界企业崛起的“哈佛教材”,除了有效的经营管理,健全的自建零售终端之外,这个茶叶王国能在这些年大陆各种茶如过山车一样几起几落,你高我低,一会一哄而上,一会破产关门中稳步上行,首先在于李瑞河先生创造了“销制产”的经营策略:先建立销售通路,根据需求再往生产制造的上游发展。同时他在天福采取了“茶叶百货店”的概念,六大茶类,高中低等,只要顾客有需要都努力满足。

其次还在于李瑞河先生成功地运用了“全产业链”的战略。

李瑞河先生说他祖祖辈辈是做茶的,他就是爱茶,他所有的心都用在与茶有关的事业上,不管那些圈地炒地炒房产的有多暴发,各种投资有多诱人,他从不动摇。他觉得在中国这个茶叶的大国,茶业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诸多方向延伸的,有无限可能的全产业链。产品、经营品牌三位一体,即以多元化的产品线来延伸产业链;以规范化经营来拓展市场,以多品牌来占领市场份额。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李瑞河先生以大胸襟大气魄在整个中国的名茶厂区做了大布局,一共建立了12个茶企生产基地,两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上千家直营门店。

为了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他又创办了茶叶高校,茶叶博物院……梦想并没有在这儿打住,80多岁的他正在扶持天仕美茶叶生物科技公司,进军茶叶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利用……

那天,和李瑞河先生一起看他的照片,看到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布什、赖斯,马英九、连战等各国首脑和地区领导人一起喝茶,来他的博物院、茶场等地参观和他一起促膝谈笑的各种照片,李瑞河先生笑着说:“谁敢拍‘皇帝的肩膀,我拍了哇。我李瑞河何德何能可以坐在‘皇帝的旁边说三道四?都因为茶叶。所以这辈子做茶真好哇。”说得大家都笑了。说到在大陆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和台湾的民意代表李明星都亲热地称他为叔,他笑道:我这个做茶的叔叔真“摇摆”(得意)啦!

这就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儿子,他爱茶,做茶给了他所有的骄傲自信与尊严!

在茶树的源头 在普洱的故乡

上世纪末,还是在李瑞河先生刚踏上故乡这片大陆的时候,作为一个祖传的做茶人,他就下决心要访遍大陆各地的茶山,有一处他最为神往,那就是神秘的云南。他听说,山那边,有祖先垦植的最古老的茶树,那是茶树的发源地。云那边,有普洱茶的故乡,那里是他心中久已向往的“圣地”。早在80年代,还是普洱茶脱了包装“走私”上岛的时期,就有一位商人从东南亚进口了近一集装箱普洱茶,他愁眉苦脸找到李瑞河说销不动。李瑞河先生第一次看到茶叶饼、砖、团这样祖先传下来的形制,觉得很好奇,并认定是好茶,就同意放进自己在台湾天仁茗茶的60个连锁门店里试试,他着力宣传这种茶叶的天然和健康,没想到在天仁的门店里都卖得很好,特别是大陆来的那些老兵非常欢迎,从那时起李瑞先生河就成为了普洱茶在台湾最初的推手,也增添了他对茶叶寻根访祖的神往。

16年前,66岁的李瑞河终于有一个机会到哀牢山深处去寻根朝圣。经过5个小时的曲折颠簸,他们来到一条壮观的穿云而下的大瀑布面前,向导对他们说,现在是海拔1200米,余下的路还有10公里,海拔1500米的高程全要靠双脚了。李瑞河没有犹豫,随手捡起一根木棍做拐杖,紧跟在向导身后。其实,李先生的朝圣路并不平坦,3年前他来到西双版纳朝拜过一株千年古茶树,他已是感慨万千,膜拜致礼,心中告慰着在台湾做茶的几代先祖,这时有人告诉他,在野生茶树中这棵还不是最老的,有一株比这树更年长千岁的古茶树深藏在思茅镇沅县千家寨的哀牢大山里,令他顿时心驰神往。紧接着两年内他利用到昆明开会的机会,两次计划了去千家寨的行程,但都因阴雨路滑、山路崎岖未能成行。以李瑞河的个性,今天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再艰难也不会放弃。当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站在这棵比孔子诞生还早的古茶树面前时,仰望着蓝天下华盖般的树冠,遒劲的枝干,李先生惊讶、感叹、不禁热泪盈眶,他伸出双臂紧紧拥抱树干(两人才能合抱),沉浸在游子归家般的感觉中,他心里默念着:我们海峡对岸世代的种茶人,今天终于认祖归宗了!此时,天空竟然啪啪啪地落下几粒小冰雹,似乎整个山林都鼓起了掌,此起彼伏,由近及远,庆贺这神交已久的圣洁时刻。这棵树龄有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是由中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张芳赐等10位专家于1996年11月考察论证的。它树高25.6米,树龄为野生茶树的世界之最。方圆几公里内是一个野生茶树的群落,百年、数百年的野生茶树比比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朝圣和考察中,李瑞河先生一直心情激动,他当即决定向云南省有关领导申请:他愿像认养国宝大熊猫一样认养这棵国宝级野生古茶树,承担所有相关保护费用。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这棵古茶树根部的下缘用石块彻起了一道挡墙,修建了标志性的石碑。有记者问李先生:“听说这件事曾引起过误解,还闹上过法庭?”先生淡淡地笑笑:“这都是很久的事情了,都过去了,过去了。”这次上山9小时,下山9小时的朝圣之路,更加坚定了李先生为茶产业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至今,82岁高龄的他虽不能再次踏上朝圣路,可他仍然关心着来自千家寨古茶树的消息:那里已建成国家级哀牢山核心區自然保护区,2700年古茶树依然枝繁叶茂……

其实,李瑞河先生从早期对普洱茶的喜爱,进而到竭力推动普洱茶的发展创新为一种情怀。1997年4月的一天,李瑞河先生偶然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天仁茗茶的门店看看,遇上了常来喝茶的妹妹的朋友温哥华市长欧文先生,在不经意间听到欧文说: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由温哥华作东,正愁着找不到合适的礼品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先生当即推荐:送茶,送中国茶!最有人情味。欧文问:茶真的可以作为礼品么?李先生风趣地说:当然,女士送香奈尔,男人送中国香茶,再合适不过了。没想到一次轻松的交谈竟让中国茶成为了当年温哥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礼品,也让茶在国际高规格交往中首次成为了一张中国名片。此后,2001年上海、2005年釜山、2009年新加坡,2014年北京天福的中国茶五次成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的礼品茶,普洱茶作为礼品也数次参与其中,送到了数十位国家元首和部长们手中。

那段时间,李瑞河先生多次走访普洱茶的多座茶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被称为“世界茶源”的土地,他感到普洱(当时称思茅)这座以茶而名,以茶而兴的城市应该有一座文化标志,就向市政府建议由天福来做一尊塑像。他认为:孔明那个时代对整个西南和普洱民间影响较大,传说较多,思普地区民间每年祭茶祖的对象至上世纪50年代也一直是孔明,就决定为这座边地城市做一座“孔明兴茶”的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出来后,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民间的一致赞同。3个月后塑像在漳州完成,运到普洱进行组装。2003年4月18日,李瑞河先生和当时的市领导杨亚林一起揭幕,完成了这一文化盛举。从此,一座高10米,宽4米的“孔明兴茶”塑像站在了这片蓝天沃土之间,他手执羽扇,目光深邃,昂首远方,向茶区各民族及伴茶而生的子子孙孙传承着中华茶的文脉。

2007年,正当普洱茶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行情,陷入低谷的时候,李瑞河先生决定进入普洱茶产业。他数次到昆明经济开发区考察,选定了一块40亩的土地,作为他在全国布局的12个加工基地之一。他选派福建人黄健来负责这个项目,而黄健是个踏实而富有激情的创业者,当时仅有制作过铁观音经验的他,对普洱茶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他一到云南就在临沧双江呆了一整年,很费心思地对普洱茶进行了琢磨,很快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要领。同年,天福昆明茶厂的土地通过了审批,黄健开始在这片硕大的黄土丘陵上实现天福人的梦想。“李瑞河先生几乎每年都到天福昆明茶厂来视察,他老人家每次来就呆在车间里,每天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黄健说。经过近十年心血和汗水的积累,2015年集团在云南采购干茶1400万公斤,这庞大的数字印证了天福茗茶销售终端的强大需求。“2014、2015年天福普洱茶的销售业绩都达到了4个多亿,一举超过了称霸市场数年的铁观音。这些数字是从一个个门店实实在在的统计上来的,这说明这些茶叶是被消费者购买了、饮用了、消耗了。”黄健说。

天福的普洱茶这么好销,那后面技术支撑团队是谁呢?我们不禁好奇地问,黄健神秘地笑了笑,说出了一个叫三姑的人,三姑是谁?这次来到漳浦“普洱茶研发中心”我们才见到了“仙人”真面目。一进门,只见一个腰板挺直,剪一个儿子头,穿一身白麻对襟衣的人,不说话我们还真猜不出她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女士。三姑一面给我们泡着冰岛一面说:“我们云南山好水好人善良,饭菜好吃,满眼绿色,做云南茶的,无论走到那里身上都带着普洱茶的香气。”三姑一开口,声音宏亮,不同凡响,立即让人感到她强大的气场:“普洱茶的香是什么香?不是浓香、艳香,是自然的香,兰花香。我们云南的一口普洱,让你香几天!”三姑热爱普洱茶,开口闭口都是“我们云南”在我们这些云南人面前,倒好像她才是真正云南人似的。三姑的大名叫李素华,李瑞河的三妹,出生在台湾南投,被妈妈称为“茶树下长大的姑娘”,而她整个受教育却在美国,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研发中心的墙上挂着三姑写的普洱茶内含物质的各种科学成分表格,而三姑口里说出来的却是通俗易懂,风趣快乐的语言,而且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心。在天福上千个直营店里,有着众多的三姑的普洱茶粉丝,据说,三姑只要到那个直营店坐坐,开开口,那个片区的销售额立马就会增加10万元人民币。

做客瑞草堂

李瑞河先生在漳浦的住宅叫瑞草堂,绿树丛中一层带着走廊的平房,小小的溪流池水、栈道木亭,低调平实却有品位,最好的是视野开阔,站在门边就把祖先生活的土地和远山尽收眼底。

在漳浦的几天我常常坐在门前的石上寻思,中国做茶人万万千,为什么独独是他用一生的时光,把一片树叶打造成了一个王国。为什么是他?

在漳浦几天,除了采访,我们早餐在李先生家晚餐也在李先生家,他说,这样大家随便自在些,就像在家一样,还可以说说话。饭厅墙上的小黑板上排着他近几天的工作时间流程表。早晨他6点就起床了,约大家一起跟他去打球锻炼,82岁的人了开着球车带着我们在山上跑,挥杆打球潇洒自如。8点半早餐后他开始工作,晚饭后一般还要工作到十点,只要说起茶,我们想打住都不行,他亲自教我们怎样在工作忙和外出的时候也能喝到热茶,那杯子是他自己发明的,他笑笑说:“这送过给各国的元首们了,你们每人也要配备一个。”吃饭的时候他关照每个人一定要吃到那只小小的粽子,他说这是他妈妈的味道,同行的黄健厂长告诉我们,为了这只做茶点的小粽子在大陆也能做出李家妈妈的味道,做董事局主席的李瑞河和各种技术人员反反复复试验各种材料挑选、配比,味道咸淡,肉块大小……还亲自到台湾买了切蛋器带过来,一直反复试制了半年,他尝过了是妈妈的味道了,才准上市销售。就是这只粽子今年一个端午节天福就卖了200多万只,最后还缺货了。他带着我们两个同是李姓的记者去看李氏宗祠说还是要拜拜祖宗,认认从老子开始的李氏祖宗。

还要说到的是,初入大陆时无奈之中办了美国绿卡的李瑞河在2009年天福蒸蒸日上时决定放弃绿卡,这使许多人为之不解,多少人赚了钱忙着移民,他为何偏偏出此之举?李瑞河說,国运盛茶事兴,现在正是把健康自然有人情味的中国茶推到世界的时候,做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做中国茶人我很自豪。

漳浦几日我们的感觉面前不是个“世界茶王”,而是自己的一个兄长、叔伯,在天福感受的不只是家庭般的亲切随意,而是那种细雨润物式的中国久违了的祖宗血脉里的传统,血脉里的人情味。这种东西浸润在整个天福做事的方式和管理之中。说个小小的细节,天福的店关门打烊之后,门口总挂着一个牌子,上边写着店长的电话。告诉你夜里有需要你随时可以打电话。李瑞河先生说这个规定其实只是来自于他小时候的一个记忆,记得那时店里关门后,只要听得外面有人敲门,家里人总是就要起身,点起小马灯,等店里亮起来问客人需要什么?家人马上就忙起来。

当问及李先生二十年大陆天福成功的经验,没有那些大鳄们牛哄哄的豪言壮语和一套套的什么规律理论,李先生淡淡地说,他只是把他在台湾做的模式搬过来。我们把这话想了好久,其实李瑞河先生搬过来的岂只是一种做茶的模式,更多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这种传统既包含了创造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匠人精神,更包含了为人处事的诚信、努力、重情重义……为他人着想的价值体系。

中国近几十年传统的失落,文化的断代,使我们在重新开始经济建设和产业复兴中来不及认真地思考、梳理、承接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许多东西。

茶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中国所有做茶或不做茶的人是否能从李瑞河先生做人做事的风格和原则中得到些启发呢?那天在李先生的客厅里,发现了一张新年时先生给他的三个儿子写的贺卡,如果李先生不见怪,我们把它抄在这里用作此文的结束吧。

父亲的祈祷

羊年将至寄语三子:

首先祈求上天保佑我的儿子们拥有自由安定的生活;美满幸福的家庭。

其次,祈祷我的儿子们懂得:言多必失、情深不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最后,希望我的儿子们做到:固守本业,不求官、不攀比,薪火相传,百世流芳!若能如愿,这辈子我就放心了,不虚此生。

老父 于瑞草堂

2014年12月30日

最后顺便说一句,当我们的团队结束这次采访,在厦门登机回云南时还接到老先生从台湾海峡那边打来的电话,担心我们归途是否一切顺利。

猜你喜欢

天福普洱茶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孙天福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姚天福力驳忽必烈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香喷喷的茶叶
普洱茶怎么泡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普洱茶膏抗小鼠衰老的保健作用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