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央行会发行数字货币吗
2017-05-20胡坚
胡坚
【摘要】电子货币使用的便利性、广泛性决定了其成为未来货币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央行开发数字货币的进展较快,应保持其发展势头,同时注意保护隐私和打击犯罪行为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数字货币 电子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的今天,货币的电子化,或者说电子货币(也被称为数字货币)开始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以致于各国中央银行开始把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提上日程,我国央行也不例外,因此,这一变动趋势格外值得关注。
电子货币有哪些卓越性能,有哪些弱点
电子货币第一次正式出现于1972年,在美国金融评论家罗伯特·亨瑞森(Robert Hendrickson)撰写的《无现金社会》的论文中,首次比较正式地提出了电子货币的内容。之后,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笔者比较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进教授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即“以金融电子网络为基础的,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以电子货币有无真实的法定货币作为支撑,电子货币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法定货币单位计价的货币等价物,即这类电子货币在流通和结算的整个过程中,无法脱离法定货币及其价值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法定货币是电子货币的基础,电子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可兑换性是其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这种电子货币具有法律上的合法地位。此类电子货币分为卡式电子货币和网络电子货币。另外一种电子货币则是网络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网络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者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由日本人中本聰于2009年1月设计发明。简单地说,个人如果要获得比特币,一种方式是使用计算机下载软件,使用特定的运算方法,进行比特币的“挖矿式”挖掘。由于需要使用特殊的计算方式和耗费大量的CPU时间和电力来获取比特币,挖掘比特币变得越来越困难,截至2014年,比特币的总量定格在2100万个。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特定的比特币交易平台购买。这种网络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没有直接的联系,即它的法定地位没有得到权威金融机构的确定。但是公用信息网赋予了它可接受性和可流通性,即可以作为支付手段使用。
这两类电子货币的出现,可以说都是货币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创新产物。众所周知,货币的主要职能是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计价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各种五花八门的物品都承担过货币的职能。但是经过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电子货币横空出世,独领风骚。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去贵金属化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贵金属的储量有限,不能适应商品交易和流通的需求,逐渐被纸质法定货币所取代。去纸币化阶段,又被称为无纸化阶段。但是大量的纸币印刷需要树木的砍伐不够环保,纸币的运输存在安全性的风险,纸币的支付有造假的可能。去卡化阶段。卡式电子货币尽管有诸多优点,但是卡式电子货币的发行和制作仍然涉及成本,其携带不便和丢失也会给使用者造成风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施的发明和普及使用,网络式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从贵金属货币到电子货币的这一系列的演变进程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货币卓越性能的不断追求。这些货币卓越性能包括:一是使用的便利性。即携带便利、不宜损坏、找零方便、便于储存等。二是使用的广泛性。与传统的货币不同,电子货币具有结算和使用的统一性,支付和结算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电子货币不仅可以用于直接购买商品,还可以用于虚拟社区和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此外,电子货币的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用者可以享受全天候全球性的金融服务。三是支付的精准性。利用电子货币可以进行精准的支付,即对于微小交易的精准支付。四是支付的安全性。电子货币科技含量高,保密性好,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客户不需要再随身携带现金,不必担心货币丢失和被偷盗。五是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电子货币的使用无论对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全社会,都大幅度地降低了货币使用、存储和运输的成本,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功不可没。
对于电子货币的应对措施不应停留在“堵”上,而是应该起步于“用”上
在近几年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开放式虚拟网络货币——比特币的兴衰格外引人注目。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认识到,对于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应对措施不应该仅停留在“堵”上,而是应该起步于“用”上, 也就是有无可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令其具有开放式网络货币的基本特征,同时处于央行的监管和控制之下。因此,近几年,中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正在加速推进:2014年,央行成立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5年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系列研究报告,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2016年1月20日,在央行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将积极攻关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2016年11月,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院。
央行明确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应该看到,我国央行本轮对于数字货币发行的研究,既是出于应对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也有着其他方面的战略考量。其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所使然。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包括人民币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可储备货币和可结算货币,也包括人民币应该具有最先进的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给参与金融活动的国家、机构和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支付、交易和结算便利。在前一个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在循序渐进地推进,在后一个方面,人民币未必没有可能迎头赶上。从战略上投入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在国内尽快进行试验,有助于其在未来应用于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乃至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崛起,都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二,是反腐败形势向纵深推进所要求。在当前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之下,反洗钱、防止偷税漏税是金融战线的重中之重。而数字货币的出现会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由于数字货币具有网络数据包的主要特征,数字货币的发行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这类数据包由数据码和标识码组成,数据码是需要传送的内容,而标识码则指明了该数据包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属性。数字货币的“留痕”和“可追踪性”能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透明度。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望减少。同时,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的账本,做到让每一笔钱都可以追溯,逃漏税、洗钱行为会处于监管范围之内。
其三,是提升对于具体金融市场监管效率所必需。现实中,央行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千头万绪,而在每一个市场都实现有效监管颇为不易。以票据市场来说,近年来,由于被监管的市场体量太大(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银行,每年的票据交易就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风险性事件时有发生。数字货币所使用的分布式区块链支付技术,能够完整地记录所有交易和所有去向,不依赖于单一的交易平台,无法篡改,是监管票据市场的有效手段。根据最新消息显示,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
没有中央银行一类权威机构背书的电子货币,其公信力和可接受性總是脆弱的
从目前的总体态势看,我国央行开发数字货币进展较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央行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国央行开发数字货币,一方面,面临着其他国家央行的激烈竞争,时不我待;另一方面,中国的具体国情又决定了在现实中步伐不可能迈得太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移动支付场景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电子支付行业,以及对研发法定数字货币给予高度关注。作为走在全球电子支付前列的北欧国家丹麦,早就提出在全国服装等领域用电子支付手段取代现金支付的计划。处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英国央行也表示,正研究考虑是否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目前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储备央行也在不断深入分析数字货币,研究其特性、影响和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等。在这些央行中,已经涌现出两个“快马加鞭”的佼佼者:2016年下半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新加坡正在使用区块链技术对银行间支付的电子货币进行试验。据彭博报告显示,新加坡的试验主要内容是:银行将存款转化为央行发行的电子货币,之后银行间结算将使用电子货币,而不是通过新加坡央行的支付指令,最后银行再将电子货币转化为现金。几乎是同时,瑞典央行也表示,因现金的使用量下降,该国央行可能推出电子货币——电子克朗。瑞典央行有信心,经过两年的评估阶段后,瑞典将禁止流通实物现金,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数字现金”的社会。与任何领域的竞争一样,在数字货币的研发和使用方面,谁走在最前列,谁就能够占得先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央行不可掉以轻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还是一个正处于城镇化过程中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庞大,有近一半的人口还生活在农村,这个群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致使农村地区的金融业还远未达到现代化的程度,所以数字货币的普及需要更长的时间。以更换一版货币为例,小型经济体国家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中国则需要约十年,所以在我国,数字货币和现金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是并行,并呈现逐步替代的关系。
其次,从央行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数字货币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私人隐私,但是社会安全和秩序也很重要,万一遇到违法犯罪问题,还是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也就是说,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两种动机和平衡点的掌握也使得技术选择上的倾向是不同的。央行已经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区块链应用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无论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都还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未来能否彻底解决,还有待观察。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去年曾经表示,央行发展数字货币还未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对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及其给金融业带来的改观,我们仍然可以持有信心地予以期待。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进:《电子商务时代的电子货币管理》,《金融电子化》,1999年第3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