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2018-05-21王子华梁晨曦
王子华 梁晨曦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电子货币,是指以数码记账的方式代替使用现金交易的货币系统。电子货币有效提高交易的效率与安全,例如消费者无须携带大量现金,商户同时无须人手点算现金。交易过程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来完成,故安全性极大的提高。
狭义上讲,电子货币指只能用于实体场所的磁条卡片或IC感应元件,主要指具有网上银行功能的银行卡,及用于小额消费的电子卡片(车卡)、各类商业机构自行发行的储值卡(商场会员卡)、赌场的筹码。 在广义上,电子货币还指网络消费用的虚拟钱包,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PayPal等)。这类网上钱包只需要有账号及密码、手机,就可以进行交易。
传统货币理论中认为, 在影响货币供给的两个因素里,基础货币是一个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以通過多种手段对其进行影响。但是,货币乘数对中央银行来讲是一个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很难对其进行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乘数越来越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在现实实践中中,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也为传统货币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中,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尤为明显,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是电子货币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最终会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控制的难度。因此,正确认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准确把握在电子货币条件下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规律,对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上。其结果虽然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问题在于难以操作,实践性不强。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已有文献,尝试寻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机理,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供帮助。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关系的理论认识,目前在金融学界已经有了一定共识。
1.陈雨露,边卫红(2002)用两个模型表示了加入电子货币后的传统货币供给理论的变化。加入电子货币之后,货币供给变为:
k取决于社会公众以现金或存款形式持有货币的偏好,随着电了货币的快速发展,使用电了货币会越来越方便,电了货币会越来越普及,而目电了货币提供的信用功能更是现金所不能替代的,这一切将不断增强人们持有电了货币的欲望,而降低其持有现金的欲望,因此k趋于下降。
3. 杨军(2010)认为货币乘数由四个变量决定:通货比率k,定期存款比率t,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r1, 超额准备金率e这4 个变量。而且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这四个变量分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狭义货币乘数m1 是定期存款比率t 的递减函数、广义货币乘数m2 是定期存款比率t 的递增函数。
综合以上观点,前人认为电子货币的流通将导致广义货币乘数m2 上升,但对狭义货币乘数m1 则有着双重的影响,需要根据各个不同变量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关系实证检验的方面,前人也有不同的理论贡献。
1.梁强,唐安宝(2010)以狭义货币乘数为因变量,以现金漏损率、电子货币使用率和电子货币替代率为自变量,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进一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通过动态系数展现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尤其在2002年以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同时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
2.李忠民,李坤坤(2010)将反映电子货币发展水平的变量K加入到货币供给的方程中,刻画出了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曲线,并且提出的原假设: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扩大货币乘数。实证的结果显示,电子货币的发展从长期来看会扩大货币乘数的大小,但是在短期将会缩小货币乘数。
3.周友光(2007)选取我国1990—2004年电子货币的样本数据,以及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相关的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具有放大效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4.王亮刘瑞娜(2012)认为就我国当前电子货币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电子货币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电子货币的使用也主要是通过与现金、准备金和活期存款相关的因素来影响货币乘数。
第三节 总结
综合以上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随着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电子货币的增速加快可能放大了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的乘数效应。
央行可控因素所占比例的降低增加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货币乘数不稳定性和内生性增强使中央银行更难以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因而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加大,这使我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削减,降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