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早春二月》看中国舞剧的现代追求

2017-05-20郑慧慧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汇现代舞舞剧

郑慧慧

现今,我们允许艺术多元发展,完全用现代舞的方式创作《早春二月》也未尝不可。但我们必须搞清中国舞剧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现代舞化,尤其是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中国人必须珍惜、热爱、熟悉并欣赏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之骄傲,为之沉醉,为之鼓与呼。”

今年早春时节,沉寂多年的上海歌剧院推出了现代舞剧《早春二月》。在这部舞剧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歌剧院舞剧团对现实题材的选用(改编自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看到了创作团队不俗的创作风格和对舞蹈本体的追求,以及看到了经过现代舞的训练,演员在技能和肢体表演方面的长足进步。总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舞剧现代追求的可贵探索。

新作品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对人物的深度刻画,舞蹈“隐喻体”的过度运用等等。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中国题材缺少中国式的表达现象比较突出,从中引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中国舞剧的现代追求?

现在普遍有种现象是认为舞蹈的现代化就是现代舞化,即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代表着传统,西方现代舞代表着现代。抛开中国的传统舞蹈,运用西方现代舞的语汇和表现手法,就是现代转型。这次上海歌剧院表明他们创排现代舞剧《早春二月》是为了走出民族舞剧的低谷,来一次彻底转型和华丽转身,在探索舞团未来如何在上海另辟蹊径时,欲以发展现代舞为主,走与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歌舞团差异化竞争之路。这一指导思想中,虽然有对舞团前途和对舞蹈市场竞争的思考,但也明显反映出对舞剧现代转型的认识模糊。

西方现代舞是19世纪末,对西方古典舞(芭蕾)僵化的表现背叛后的一种现代追求的产物。现代舞蹈家们拓展了舞蹈的题材,创造了新的舞蹈语汇和新的舞蹈技巧,他们用舞蹈来反映现代生活、抨击社会弊端和表现自己对舞蹈的独特见解。现代舞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打击了古典芭蕾,曾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但不久芭蕾就从现代舞的时代追求和建立在人体动作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舞蹈本体追求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芭蕾吸取现代舞之长,在不断的改革中走上了现代芭蕾之路。西方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芭蕾的发展,为我们树立了西方舞蹈现代转型的范例,那就是现代转型应该是改造发展传统,而不是抛弃传统。

舞剧对于中国来说,是20世纪50年代借鉴西方芭蕾的产物。新中国在引进芭蕾舞剧的同时,借鉴西方芭蕾舞剧的创作方法,发展出了中国民族舞剧。改革开放后,隨着中外舞蹈交流的开展,现代舞和现代芭蕾的传入,中国的舞剧编导开始不满足传统舞剧的创作而开始了改革性的创造。上世纪80年代,上海歌剧院舞剧团不仅创作了《奔月》《凤鸣岐山》《木兰飘香》等一大批舞剧新作,而且舒巧老师在《奔月》的创作中提出的从舞剧人物出发,改革传统古典舞语汇的尝试其实就是中国舞剧现代追求的开端。自《奔月》创作后,舒巧老师又在随后的《画皮》《玉卿嫂》《胭脂扣》等一系列的创作中从各方面继续着这一探索。除此之外,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以来中国舞剧的创作高潮中,应额定、陈维亚、赵明、丁伟、门文元、陈慧芬、杨威、佟睿睿和新生代的王舸、周莉雅等都在进行着类似的可贵探索,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也就是说,现今的中国舞剧编导的创作应该沿着这条中国舞剧现代化的创作之路走下去,实现中国传统舞剧的现代转型,而不是完全抛开中国自己的舞蹈传统去追求西方式的现代舞化。

笔者认为,中国舞剧的现代追求应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反映中国人的生活和体现中国的艺术特色。首先,在题材上以创作现实题材舞剧作品,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塑造现代中国人的形象为主。其次,在舞蹈素材运用上,应以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素材为基础,根据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需要,借鉴现代舞、芭蕾等其他舞蹈的技艺和语汇,并结合从生活中吸取新的养分进行新的创造。因为时代和人物变了,传统的舞蹈语汇必须发展和变化。在舞剧《早春二月》中,萧涧秋是个中国近现代的知识分子,既有传统文人的底蕴又有经历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熏陶的新青年朝气。所以他的舞蹈语汇及其形象不是现在舞剧中简单地套用张扬的现代舞基调所能胜任的。如果能以中国古典舞的素材为基础,借用现代舞的躯干表现力和芭蕾善于运用步伐的方式,那么他觉醒、彷徨、救赎与信仰的内心矛盾就可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达。还有,就是要从中国文化中吸取养分,充分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方式。这次在舞剧《早春二月》中,由舞蹈群体形成的“隐喻法”是编导用来交代背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推动剧情的主要方法。应该说这是符合舞蹈叙事和表情的一种好方法。但具体的形象体现却不尽如人意。黑色的抽象式服装以及男黑女白的装扮,加上人数众多现代舞式的肢体舞动使人有黑白无常之感。中国艺术讲究意境的创造,善于借景抒情。柔石中篇小说《二月》中以时间为喻,通过乍暖还冷、荒野烟雾、阳光白雪等情景的描写,来隐喻萧涧秋与文嫂、陶岚之间的关系和他内心的迷茫与挣扎,更主要是揭示了他理想主义的破灭。如果舞剧能采用中国委婉缠绵的音乐,水墨画似的江南舞美,加上各种由人体动作构成的、随景而生的拟人化隐喻,不仅中国韵味十足,而且能借景抒情地揭示作品的思想和哲理。舞蹈长于抒情没错,但难道把人物的情绪放大,用舞蹈表现内心激烈的情感的冲突就一定是要通过强劲力效的舞动吗?借景抒情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外表动态的柔柔淡淡难道不能反衬内心情感的激烈和挣扎吗?中国艺术中的“留白”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是都被证明是极好的艺术表现手段吗?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手法更适合塑造中国性格的人物。

第二,对于舞蹈本体化的追求。舞蹈本体化的追求是舞蹈现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体现在舞剧创作上,首先要实现从“戏剧思维”向“舞蹈思维”的转变,要用舞蹈的方式讲故事。这次舞剧《早春二月》淡化情节的处理虽然是对舞蹈本体化追求的一种体现,但其中不乏误解。淡化情节不是不要情节,舞剧既然是剧,有人物有内容就必然要有情节,否则既让人看不懂,又使抒情没有依据。萧涧秋为何爱上文嫂?后来又为何不爱陶岚爱文嫂?观众看不懂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情节交代。原著中萧涧秋与文嫂的关系与情感的发展是有很多细节描述的,而这些由细节构成的情节又是和人物的思想脉络、作品隐喻和主题呈现有关系的。舞剧不可能像文学和戏剧作品那样设置情节,但它应该通过舞蹈手段来巧妙地交代情节。在这方面,德国现代芭蕾舞剧《奥涅金》就做得很好。曲折的故事情节、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集通过结构和舞段的对比安排、甚至姿态和舞蹈构图的象征就轻而易举地交代得明明白白。因此,舞剧《早春二月》不仅要消除对舞剧淡化情节的误解,还需在如何用舞蹈叙事上多下功夫。此外,舞剧创作中对舞蹈本体化的追求最难的还在于编舞方面,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舞蹈形象的塑造、舞蹈情节的交代和舞蹈情感的表达。现在的舞剧《早春二月》看似满台舞蹈,却给人看不到舞蹈的感觉。这指的是舞蹈形象不鲜明、舞段安排不到位。比如:主要人物缺少有表现力的独舞;萧涧秋与陶岚有双人舞,而与文嫂却没有双人舞;尤其是爱情的三人纠集应该有精彩的“三人舞”呈现,可遗憾的是编导把三人舞安排在三人与文嫂“孩子”玩耍的情节交代上,而没使劲在三人关系的微妙与表现萧涧秋的内心纠集上,使舞剧缺少关键之处的舞蹈表述。相反,作为“隐喻体”的群舞太多太喧宾夺主。致使舞剧的主题偏离到大众与萧涧秋的矛盾上而不是萧涧秋本身的内心矛盾展现上。

现今,我们允许艺术多元发展,完全用现代舞的方式创作《早春二月》也未尝不可。但我们必须搞清中国舞剧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现代舞化,尤其是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中国人必须珍惜、热爱、熟悉并欣赏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之骄傲,为之沉醉,为之鼓与呼。”1因此,提倡走中国舞剧的现代化之路,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来发展和弘扬我们民族的舞蹈文化应是我们的目标。上海歌剧院是诞生过中国民族舞剧代表作的中国舞剧大本营,舒巧老师又是中国舞剧现代化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早春二月》是个很有上升潜力的舞剧题材,我们寄希望上海歌剧院能在中国舞剧的现代化进程中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语汇现代舞舞剧
历史尘埃:回溯中国现代舞的早期发展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冯双白
现代舞创编性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展望西方现代舞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