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对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7-05-19蔺卓华董卫兵陈长安
蔺卓华,董卫兵,陈长安
郑州颐和医院骨一科(郑州 450000)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对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蔺卓华,董卫兵,陈长安
郑州颐和医院骨一科(郑州 450000)
目的:总结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在脊髓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86例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以接受西药治疗为对照组,以接受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为治疗组,每组43例。分析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呈升高趋势,而完成治疗24周时,治疗组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成治疗24周时,治疗组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及排便功能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24周的治疗时间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单纯西药治疗,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可有效的提高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
脊髓损伤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可导致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功能严重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虽然手术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最为有效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在脊髓损伤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3-4]。本研究根据脊髓损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将补阳还五汤应用于治疗中,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就诊,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3~59岁,平均(46.33±10.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8~40 h,平均(29.11±9.22)h;坠落伤24例,车祸伤19例。治疗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32~58岁,平均(45.95±10.0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0~41 h,平均(29.55±9.31)h;坠落伤28例,车祸伤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存在外伤病史,符合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浅感觉异常,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生理反射消失,排便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证实脊髓损伤[5]。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瘀阻脉络证“痿症”的诊断标准: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二便失调,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年龄18~60岁。已接受手术治疗。同意接受24周随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存在意识障碍;恶性肿瘤;对治疗药物过敏;无法接受中药汤剂治疗;存在严重内科疾病;存在精神疾病、吸毒及麻醉药物依赖。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给予甘露醇(国药准字H20060353,规格:250ml)125 ml,2次/d静点,连续应用7 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准字H20030727) 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d静点,连续应用5d;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纳(国药准字H20133299)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d静点,治疗14 d后,改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20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次/d静点,再应用14 d;同时根据患者抗生素过敏情况,给予适当抗生素静点治疗,治疗时间为3 d。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肌力及肌张力训练。治疗组接受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西药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补阳还五汤方组方:黄芪30 g,归尾15 g,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各10 g,地龙6 g。对于肢体无力重者,加白芍、桂枝各10 g;对于肢体麻木重者,加桑寄生、鸡血藤各10 g;对于排便功能重者,白术、升麻各10 g。1剂/d,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温服。
3 观察指标 应用脊髓损伤水平评分(ASIA)评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量化评分表,对患者入组时及完成24周治疗时的脊髓功能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SIA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情况。ASIA评分中包括感觉评分及运动评分两项,感觉评分中共检查躯干及四肢两侧各28个皮节,检查方法为轻触觉和针刺觉,以0分为感觉丧失,以1分为迟钝或过敏,以2分为正常,总分0~224分。运动评分共检查身体两侧各10个肌节,检查方法为手法肌力,以0分为瘫痪,以5分为正常,总分0~224分。中医症状评分共检查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及排便功能三项,以0分为正常,以2分为轻度异常,以4分为中度异常,以6分为严重异常。同时,统计两组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 果
1 两组ASIA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呈升高趋势,而完成治疗24周时,治疗组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ASIA感觉评分比较(分)
注: 治疗前后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ASIA运动评分分析(分)
注: 治疗前后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完成治疗24周时,治疗组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及排便功能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ASIA评分比较(分)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在24周的治疗时间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治疗不良反应比较[例(%)]
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目前,根据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常将其归为“腰痛”或“痿证”等病的诊疗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常因“外伤瘀血”所诱发,瘀血内生,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常将“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为诊疗原则,临床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6]。而本研究通过总结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将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应用于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虽然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但治疗组在完成治疗24周时,其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24周治疗时,其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及排便功能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也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在脊髓损伤术后治疗中,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本研究中所应用的补阳还五汤,其出自《医林改错》,全方由七味中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为君,以其达补气养血之效,近年来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药物有效成分中所含有的黄芪多糖,可促进体内环磷腺苷浓度的升高,并具有着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同时以具补血养血之功的当归为臣,其与黄芪合用,可增强补气养血之功,目前药理学研究显示,当归药物中所含有的当归多糖,不仅可改善造血干细胞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具有着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8]。方中以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及地龙为佐使药,五药均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作用,五药合用不仅可活血化瘀,同时可助君臣所补益之气血通达全身。目前药理学研究显示,川芎药物中所含有的川芎嗪、红花药物中所含有的红花黄色素、赤芍药物中所含有的赤芍苷及桃仁药物中所含有的苦杏仁苷不仅具有着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着改善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而地龙中多含有的多种生物酶,不仅具有着抗凝的作用,同时还有着抗氧化损伤的作用[9]。近年来临床研究同样显示,补阳还五汤方中诸药合用,可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区域的微环境,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10]。本研究结果同样也证实了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在脊髓损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但因本研究观察时间仅为24周,故无法对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在脊髓损伤术后治疗中的长期治疗价值进行评价,尚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以可更为全面的评价补阳还五汤的应用价值。
[1] 郝定均,贺宝荣,闫 亮,等.2011-2013年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7):632-636.
[2] 于铁强,冯世庆,左玉明,等.老年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3):250-251.
[3] 张国华,杜 伟,何 川,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0):1321-1323.
[4] 王晓丹,冯晓东,刘承梅,等.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1):45-47.
[5] 廖利民,吴 娟,鞠彦合,等.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4):301-317.
[6] 罗翱翔,由天辉,童 钟,等.电针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3,34(24):3805-3808.
[7] 代引海,肖 刚,邱春丽,等.黄芪注射液在胃癌化疗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2):246-247.
[8] 李 曦,张丽宏,王晓晓,等.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6):1023-1028.
[9] 沈 忱,陈卫平.基于贝叶斯网络对《本草纲目》中活血化瘀类中药功效与药理间关系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231-233.
[10] 柴 勇,张 敏,刘文波,等.补阳还五汤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髓鞘再生[J].解剖学杂志,2013,36(4):785-788.
(收稿:2017-01-05)
脊髓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 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 中医康复
R744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