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液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5-19李艳丽方军李兰王宁
李艳丽,方军,李兰,王宁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不同输液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李艳丽,方军,李兰,王宁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目的 比较可调节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对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可调节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则采用普通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对比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液剩余量为(16.7±3.2)mL,对照组为(17.2±3.4)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满意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湿化不足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为(12.2±3.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6±3.5)次,吸痰时、吸痰后2 min、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6±3.3)%、(94.1±2.3)%、(95.7±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3.1)%、(90.2±2.1)%、(92.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6.7%、3.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7%、30.0%、26.7%、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可调节式输液器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应用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湿化效果,同时能够保证稳定、较高的血氧饱和度,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可调节输液器;机械通气;气道湿化
正常情况下,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肺部过程中,人体的鼻咽部、气管、支气管等均可对气体进行逐级的湿化、加温以及过滤,从而使到达肺泡的气体温度可达到37℃,相对湿度达到100%,绝对湿度达到44 mg/L,这一状态称为BTPS,即体温、大气压、饱和水蒸气[1]。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在临床危重患者中的推广应用,导致干冷气体虽然能够经上述逐级湿化、加温,但仍难以达到BTPS状态。这必然导致下呼吸道在完成气体的加温、湿化过程中热量和水分的丢失,进而导致气道内的分泌物更加黏稠,不易咳出,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气道阻塞、肺不张等严重后果,进而危及患者生命[2]。该问题早已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并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不少的湿化装置,然而各种湿化装置对气体的湿化效果不尽相同[3]。笔者采用可调节输液器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入气道湿化,并与普通输液器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已建立人工气道且实施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6~54岁,平均(41.7±11.2)岁;颅脑外伤24例,急性脑血管病18例,猝死心肺复苏7例,急性有机磷中毒6例,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3例,颈部外伤2例。所有患者均需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且预计机械通气时间≥3 d,既往无肺内感染性疾病,无气管损伤、肺挫伤及误吸患者,除外溺水所致的猝死复苏患者。将上述所有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气道开放方法、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本组患者均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或套管,并采用可调节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将500 mL/瓶的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一次性将湿化液加至标准水位线,按照输液方法与可调节输液器连接,调整调节器上下部分,使湿化液以8 mL/h的速度以静脉输液法持续滴入气道内进行气体加湿。
1.2.2 对照组 本组患者与观察组人工气道建立方法相同,均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或套管,气道湿化采用普通输液器。将500 mL/瓶的灭菌注射用水作为湿化液,采用间断法,将500 mL/瓶的灭菌注射用水加入呼吸机湿化器内到标准水位线,待水快用完时,将呼吸机回路管道断开后,将蒸馏水加入并到标准水位线处,反复间断进行加水,有专人对加水进行操作。按照输液方法与普通输液器连接,每30~60 min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 mL,吸痰前后再次滴入3~5 mL,并根据患者痰液的粘稠情况酌情增加或减少湿化液滴入次数与滴入量。
1.3 观察指标
1.3.1 湿化液剩余量 经上述气道湿化方法连续机械通气10 h后观察两组患者剩余湿化液量。
1.3.2 气道湿化效果 对两组患者的痰痂、痰液量、继发感染情况、呛咳、憋气、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4]:①患者呼吸通畅,痰液稀薄,能够顺利咳出或经吸痰器吸出,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内无痰栓,听诊气管无大量痰鸣音或干鸣音,患者安静为湿化满意;②患者咳嗽频繁、烦躁,痰液过稀,需频繁使用吸痰器吸引,听诊气道内痰鸣音较多,并可合并紫绀、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较大者为湿化过度;③患者呼吸困难、烦躁、紫绀,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或吸痰器难以吸出,听诊气道干鸣音,气管插管或套管出现痰痂,血氧饱和度降低者为湿化不足。对比吸痰次数、吸痰前、吸痰后2 min、吸痰后5 min的血氧饱和度以及湿化满意率。
1.3.3 并发症 观察人工气道开放、机械通气后两周内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痰痂形成率、气道出血率、肺部感染率。
1.4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发热、咳嗽、痰量增多、听诊闻及湿啰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痰培养阳性、胸片示肺部感染者即可诊断为肺部感染[5]。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湿化液剩余量比较 观察组湿化液剩余量为(16.7±3.2)mL,对照组为(17.2±3.4)mL,两组湿化液剩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 5,P>0.05)。
2.2 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观察组湿化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湿化不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湿化过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吸痰次数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吸痰时、吸痰后2 min、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吸痰次数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组别 例数 吸痰次数 血氧饱和度(%)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0 30 12.2±3.2 19.6±3.5 8.546 7 0.000 0吸痰时90.6±3.3 85.4±3.1 6.290 5 0.000 0吸痰后2 min 94.1±2.3 90.2±2.1 6.858 7 0.000 0吸痰后5 min 95.7±2.2 92.3±2.3 5.851 1 0.000 0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呼吸机在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维持治疗中的推广和普及,因人工气道以及机械通气造成的气道湿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正常生理状态下,鼻咽部能够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湿化、加温以及过滤等作用,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导致鼻咽部不能完成上述功能,从而导致吸入的气体湿度与温度均难以达到正常。气道湿化不足,将导致气道分泌物黏稠,且不易咳出。同时由于气道湿化不足,相对较为干燥的气体进入气道后,气管内纤毛摆动频率将明显降低,继而导致黏膜纤毛转运能力降低,甚至可导致纤毛变形、功能丧失或气道上皮细胞结构的损坏[6]。严重者可因气道湿化不足导致分泌物过于黏稠而在肺内潴留,进而可导致肺不张、人工气道阻塞等,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关于气道湿化,符合下列标准的湿化装置方可认为是理想的[7]:①能够保证对吸入气道内的气体起到有效的湿化作用;②操作过程对机械通气的效果干预尽可能的少;③对呼吸道的损伤尽可能的低;④能够完全遵循无菌原则,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⑤气道湿化装置对患者的电化学损害应尽可能小。目前临床应用的气道湿化装置主要有不加温的湿化器、带加温功能的湿化器、热湿交换器以及雾化器四种。其中,不带加温功能的湿化器是将气体通过扩散孔打入湿化液中,增加气体与湿化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气道湿化效果。雾化器则是通过超声波将湿化液打散成为微小的水滴,水滴随气体进入呼吸道,从而增加气道内的气体湿度[8-9]。
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给予合理的气道湿化,能够有效避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受阻,降低气道梗阻及气道上皮受损的发生率,也是机械通气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措施[10]。输液器用于机械通气的气道湿化,操作相对更加简便,且能够为患者节省不少的医疗费用。为了探讨可调节式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对气道湿化的效果,笔者对30例患者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并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气道湿化效果方面,采用可调节式输液器的观察组湿化满意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湿化不足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 (P<0.01),湿化过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单纯从气道的湿化效果来看,可调节式输液器无疑比普通输液器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可调节式输液器能够在一定滴注速度范围内随意调节液体滴注速度,本研究中,将湿化液一次性加入到标准线后,将湿化液滴注速度调节至8 mL/h的速度进行滴注,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使湿化液匀速的随气体进入气道,从而对气道起到持续、均匀的湿化作用[11]。而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器,只能在水快用完时再断开呼吸机回路管道并再次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到标准水位线处,如此反复间断加水,不仅不能一次性将湿化液加注至标准线,且不能调节湿化液的滴注速度。故仅能采用每30~60 min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 mL的定时滴注方式。这一方法虽然也能够对气道起到一定的湿化作用,但由于不能做到持续滴注,无匀速可言,故湿化效果相对较差[12]。同时由于中间需断开呼吸道管路添加湿化液,故对患者的呼吸必将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将严重降低患者血氧饱和度,甚至可导致患者的死亡。关于两组患者气道湿化过程中的湿化液消耗量,由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对湿化液滴注的速度,虽然观察组采用的是持续匀速滴注而对照组采用的是定时定量滴注,但总体滴注速度大致相当,因此对比中发现并无显著差异。无论以何种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机械通气的根本目的即为维持患者的呼吸,维持期血氧饱和度。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无论在吸痰时、吸痰后2 min还是吸痰后5 min的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也就是说,采用可调节式输液器进行气道湿化的观察组能够获得更高的血氧饱和度。究其原因,可调节式输液器能够一次性将湿化液添加至标准水位线,避免了多次添加时暂停呼吸机的弊端,且在湿化过程中,由于湿化液滴注为低量、匀速,符合生理要求,患者较为舒适,避免了定时定量滴注时引发的气道刺激、痉挛以及梗阻等,能够维持较为平稳的呼吸,故血氧饱和度能够较为理想的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13]。同时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这同样与可调节式输液器的低剂量匀速滴注湿化液有关,由于湿化效果更好,患者痰液相对较为稀薄,易于咳出,自行排痰能力相对较强。在并发症比较中发现,观察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可调节式输液器使湿化液低剂量匀速滴入,患者呼吸平稳,避免了定时定量滴注时滴注量相对较大引起的刺激性咳嗽和气道不适感,同时由于湿化效果更好,气道分泌物相对稀薄,易于咳出或吸出,气道内痰栓、痰痂发生率将明显降低。而可调节式输液器能够一次性将湿化液加至标准水位线,故避免了多次加液过程中导致的湿化液、湿化管路暴露,减少了病原体与湿化液、管路的接触机会,这也将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4-15]。
综上所述,与普通输液器相比,可调节式输液器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应用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湿化效果,同时能够保证稳定、较高的血氧饱和度,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1]李晶晶.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167-168.
[2]王祎,许峰,左泽兰.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气道湿化[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6):389-391.
[3]张云云,宋燕波,田雅丽,等.不同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1): 23-25.
[4]杨君丽,江娇.三种气道湿化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观察比较[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1):I0003-I0004.
[5]张丹如,黄建芬,张丽萍,等.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3):7-11.
[6]胡祥莹,俞蕾蕾,胡嘉乐,等.成人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临床实践指南的内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627-631.
[7]Shelly MP,Lloyd GM,Park GR.A review of the mechanisms and methods of humidification of inspired gases[J].Intensive Care Med, 1988,14(1):1-9.
[8]Su X,Li Z,Wang M,et al.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airway humidification liquids to lung after tracheotomy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The role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A(SP-A)[J].Gene, 2016,577(1):89-95.
[9]Chidekel A,Zhu Y,Wang J,et al.The effects of gas humidification with high-flow nasal cannula on cultured 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s[J].Pulmonary Med,2012,2012:380686.
[10]Retamal J,Castillo J,Bugedo G,et al.Airway humidification practices in Chilean intensive care units[J].Rev Med Chil,2012,140 (11):1425-1430.
[11]赖玉莲.可调节精密输液器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298-1299.
[12]陈洁,曾维灿.输液器改进呼吸机湿化器加水方法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7):995-997.
[13]Siempos II,Vardakas KZ,Kopterides P,et al.Impact of passive humidificat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Crit Care Med,2007,35(12):2843-2851.
[14]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ion Care,Restrepo RD,Walsh BK. Humidification during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J].Respir Care,2012,57(5):782-788.
[15]马殿梅,侯金兰,刘伊娜.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湿化的应用对预防继发性肺部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 119-121.
R605
B
1003—6350(2017)09—1501—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7.09.044
2016-11-22)
河北省廊坊市医疗卫生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3013105)
李艳丽。E-mail:lichunxiah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