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1234”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7-05-19吴则焰林文雄曾海滨
吴则焰+林文雄+曾海滨
摘要:福建农林大学“一个理念、两大工程、三个促进、四项保障”的农林类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提出“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和“大学生创业试验孵化工程”,搭建大学生创业培训和服务平台,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依托“四项保障”实现“制度有保障、培养有模式、实践有场所、指导有名师”,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与推广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获得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
双创型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措施,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遇到瓶颈,其发展现状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与专业教育体系分离、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实践、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因此构建并实施科学的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依托闽台区位优势和农林学科优势,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个理念、两大工程、三个促进、四项保障”的农林类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體系。“一个理念”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两大工程”和“三个促进”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内在方式,“四项保障”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外在条件。通过持续、系统地培养大学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经过10年全面实施和实践检验,我校取得了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显示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双丰收。
一、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1.“一个理念”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针
通过深入研究闽台区位优势、地方高水平大学特征、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以及我校农林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确定了“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创新与创业这对辩证统一体具有教学目标取向一致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互通性、教学功能与作用相似性,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应实现创新与创业教育一体化理念,即“创新教育一竞赛选拔一政策支持一项目孵化”一体化,形成“创业基于创新、创新推进创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构建大学生更加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两大工程”搭建大学生良好创业平台
依托闽台地域优势和农林专业特色,启动“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和“大学生创业试验孵化工程”,以大学生创业园为阵地,以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孵化帮扶、典型带动引领为抓手,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创业项目,形成育人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推动创业项目的品牌化、精品化建设,做强做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海西新农村建设。通过创业知识进课堂、第二课堂辅创业、专业教育融创业等方式,“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率先引进台湾创业培训模式及优秀师资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培训、过程指导、创业对接等“三步走”,培训大学生创业3000多人;“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开设休闲生态农业等11门培训课程,鼓励并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中心等校内创业试验田,为大学生创业无偿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服务;创建“福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3.“三个促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了12个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通过鼓励大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引导申报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竞赛,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形成“5+3”双融合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5个环节的课内教学和学科学术竞赛、校内创业试验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种形式的课外教学,实现以赛促教;通过获奖成果的市场转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实现以赛促业。
4.“四项保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搭建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了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协同联动,在制度设计、经费资助、场所支持、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形成了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先后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5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9部国家级教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平台、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打造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46个国家和福建省级优秀教师和2个省杰出人民教师,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实现科教相长,互动双赢的良性发展。
二、创新创业实践成效
经过9年探索和实践,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体系在我校取得良好示范与推广效果。
我校成为全国农林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基地。2007年至今培养超过1万名大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3330项,其中国家级153项、省级439项,校级2738项。在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奖励793项。创业能力方面,近3年我校累计24个创业项目获得高校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累计51个项目获得团省委组织的大学生“创业之星”项目扶持,本科生创业项目总数和资助总金额数均位列福建省高校前列,涌现出100多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成功创业人才。
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显著提高,社会影响与辐射作用日益扩大。基于该培养体系,超过1000门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通过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研究规律的认识,网络评教和督导组质量反馈优秀,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以首届农林生物科学类创新实验班为例,114名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100%、六级通过率89.5%,就业率达99%,继续攻读硕士学位67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4项,省级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4篇,申请专利5项。“1234”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获得2014年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全国30余所高校来校交流学习,《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30多家媒体报道100多次,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