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新发展

2017-05-19王守仁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王守仁

摘要:本文面向时代要求思考高校大学外语教学,认为在新时期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鼓励多语种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多语种教育;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

大学外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外语是大学生修习的公共基础课、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我国高校有一个规模极大的外语学习群体,大学外语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大。近年来,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涉及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好,大学外语教学成绩是主要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立足中国国情,思考大学外语教学如何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外语教育的需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高考改革框架方案》,提出对英语科目分值大幅度调整,实行社会化考试。北京市教委这一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舆论对英语教育“进行了一场围攻”。网络社交媒体出现了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偏激观点,如将语文水平的下降归咎于英语学习,称英语教育“祸国殃民”,是“卖国教育”。这些情绪化、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在公众中造成了思想認识上的混乱,对大学英语教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确认“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无端指责英语教育的舆论开始平息下来。

英语教育之所以引发质疑,与人们对中国英语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多、对英语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指挥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从1983年开始,外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正是在这一年10月,邓小平同志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这伟大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英语教学又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对于英语教学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的特殊贡献必须予以充分肯定。英语是目前国际上最通行的“普通话”,其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最近的将来没有其他语言可以替代。掌握英语这一国际性语言,能使我们直接了解前沿的科技进展、前沿的管理经验、前沿的思想理念。从国家层面看,外语事关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外语作为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是人们适应21世纪生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指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外语教育不是要削弱,而是应该加强。”

加强外语教育,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要在两个层面落实。一方面是加强和改进面向大多数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些人根据部分外国语学校、重点高中优秀学生的英语表现,以为高中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英语这个工具,大学英语可以取消。实际情况是: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因受课时的限制、高考的制约,通常以阅读为主,兼顾听说,学习的课文是改写过的简单英语,内容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3000~3500个高考单词,其实我们作为语言教师知道,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只是处于基础阶段。李宇明在分析新时期我国外语需求时认为:

三十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本土型国家的外语需求,主要在外交和军事、安全、翻译等较为有限的领域,培养一些高级外语人才即可满足需求。国际型国家则不同,它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会更广泛更深入;世界之来到中国也会更广泛更深入;并且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还需承担愈来愈多的国际义务。

“国际型国家”意味着广大人民“更广泛更深入”的对外交往,而国际合作交流、商贸旅游、劳务输出、出国留学等都需要使用外语。必须看到,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是相当低的,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英语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今天的莘莘学子,正是明天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我们有责任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外语素养。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基础性,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注重提高一小部分精英的英语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36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数量占到比较小的比例,因此定义为精英。早在1978年,许国璋先生提出“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外语教学方针”:“根据需要与可能,培养既通外语又学各种专业一一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技术的、文学的、艺术的,等等一一的人才,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是当务之急。”许国璋先生从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高度对我国外语教育进行思考,希望各行各业的人才要“既懂自己的专门业务,又会使用外语处理自己的业务”。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与世界关系方面,我们从向世界开放,到与各国共建世界秩序,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当年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外语,除此以外,还要将其作为国际通用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文化,去提高国际话语权,开拓世界市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特点时指出:“我们的舞台是国际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标准是世界标准,这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挑战。”《环球时报》曾报道前几年的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方代表有的发言精彩,会抓住机会积极阐述中方立场。但也有中方与会者无法很好地用英语发言,或听不懂别人的问题,只能大段背诵有关南海问题的外交辞令,甚至被场下的人嘲笑。”我国国民的英语能力涉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影响到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能力。马克思曾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革命导师的见解极具针对性。

正在研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分层次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基础目标”面向一般学校,好的高校可以选择“提高目标”,而“发展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许国璋先生在回答“语言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他比较喜欢“语言是一种社会力量”这一提法,而“语言的力量只是在各行各业有所精专的人身上充分发挥”。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将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高,我们要切实提高一小部分“各行各业有所精专的人”的英语水平,使其具备高水准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斗争武器,迎接“历史性挑战,”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我们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一个体现。

二、构建大学外语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基础层级的通用英语教学,这种局面不能长期继续下去,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外课程体系。

首先是促进大学外语教学从英语“一枝独秀”向多语种“群芳争艳”转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既定国策,所谓对外开放,不仅是指对美、英、澳、加等英语国家实行开放,也包括对俄罗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非英语国家开放。近年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但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上,由于受师资、课时等客观条件限制,开设其他语种大学外语课程的学校还不是很多。但是,英語教学并不等于外语教学。我们要重视大学法、俄、德、日语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多语种外语教学,特别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教育部近日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明确提出要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动,“逐步将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纳入各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语言专家认为:“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高校创造条件,以积极的态度发展多语种大学外语教学,开设“英语后”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各语种共存的和谐语言生态。

就大学英语教学本身而言,应立足“一体两翼”,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一体”是指通用英语,“两翼”是指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通用英语并不等于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有不同层次要求,如英语演讲、辩论、写作等,难度相当大。即使是阅读,英语原著文本因其内容的深刻性和思辨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词汇的丰富性,在语言和认知两个层面会造成理解障碍。对于大部分大学新生而言,在通用英语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两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凸显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方面的内容,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倡各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有人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定位“必须修正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定位”。其实,从语言能力来看,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并不是对立关系。《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在其对语言能力量表的描述中,达到B2至C2的语言中高级水平者可以用该语言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B2学习者能够理解“专业领域的技术性讨论课题”;C1学习者“在其社会、职业或学术生活中,能有效、灵活应用语言”。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相对而言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短板”,各高校因此要加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研究。通用英语也应该是教学重点,如中国人民大学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型国际化人才需要出发,强化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自主开发实施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和“英语写作测试”。与此同时,大学外语教学要关注培养国际化领导人素质(LeadershiP),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领导力,能运用语言的力量去说服人、引领团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表达好中国观点。如果定位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只学计算机英语、化学英语、工程英语等,是按“工具人”的培养规格提要求,忽略跨文化领导力的培养,不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另外,大学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基础性教育,学生未来发展去向多元,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并不能真正落实“学以致用”。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教育并不代表高等教育全部。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通常在本科一二年级开设,学生刚进校园不久,尚未进入专业学习;学术英语应该是研究生层次而不是本科层次的核心学习内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有本科院校1219所。这些高校地处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综合、理工、师范、医药、财经、农林、艺术、政法、体育、军事、民族院校等),层次不同,对外语的需求不同,因此各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应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理念,构建多语种、多层次、多元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该符合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各高校在搞好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而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外语教育。复旦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他们构建的“多元化多层次大学外语课程”包括了综合英语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第二外语课程(基础法语、基础日语、基础德语等)。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进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抓住了新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使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数字化、网络化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技术因素。人工智能使外语教学系统做到教学个性化、人机互动智慧化。数字化使信息实现海量储存、传递速度加快。网络化使教学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了计算机网络在外语课程中的“支撑”地位,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当时提出“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念具有前瞻性,依此理念设计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经济模式等,促使知识学习、获得、产生的方式发生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冲击、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教育”的一项重要发展成果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兴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认为:“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经开始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方向转变。”他明确指出:新一轮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抓手,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为“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求“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动优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同类型高校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變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已经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如东北大学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平台战略的智慧英语学习与教学。他们以教学资源库、语料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为依托,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完善电子学档,为学习者提供全程的学习指导,并通过跨校联盟建设和跨校修读学分等机制,建立和应用大学英语学习社区,集成社会资源,汇聚大众智慧,推进大学外语教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就慕课建设而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制作的大学英语慕课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平台上线,有的学校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安排学生选修edx、coursera等国际慕课平台上授课语言为英文的慕课,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基于过去十年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基础,提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元素:“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融合方面已领先一步,其他语种的大学外语教学也要跟上,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习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改变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已成为“智能型学习时代”的特征。当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手段现代化,应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放在首位。教师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课堂教学有着计算机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在计算机上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倡导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离线活动与在线活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建立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生态环境,这个领域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去实践与探索。

“外语教育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过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样化时代,大学生应该学好外语,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交流的需要。一批又一批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具备较好的外语素养和外语应用能力,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和平发展、营造和谐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外语教育蓬勃发展,与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步伐相一致,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外语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珍惜大学外语教学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主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忘初心,教书育人,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存在困难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