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

2017-05-19刘献君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

刘献君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现形式,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小班研讨。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组合,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十分重要,值得认真探讨。

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

革的必然性

从教学发展的历史看,早期的教学是个别授课。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20世纪中叶,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班级授课制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班级授课制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传统班级教学的缺陷主要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独创性”。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探索“小班授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等教学模式改革。“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共性生存与特性发展

任何个人、单位,既要生存,又要发展。如何生存和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以共性求生存、以特性求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如何理解个性?有人认为“个性=特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该是“个性=共性+特性”。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要达到共性的要求,即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简称“国标”),例如,要求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等等。同时,要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独特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发展。

大学的基本矛盾是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矛盾。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教育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能力,更需要文化修养。正如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所言:“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这进一步说明共性和特性的重要性。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有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具有健康个性的学生。

2.整体引导与个体指导

怀特海指出,“大学生存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学校要通过整体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大班授课,师生聚集一堂,教师以讲授理论为主,把握课程的重点和教学难点,针对学生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传授理论知识和方法,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大班授课是实现整体引导的有效方式。

每个学生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潜能、兴趣、爱好以及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每个人成长的问题只能由他自己解决。学校要通过个体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小班研讨”能够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条件,而唯有自由的交流才是大学活力的源泉,在研讨教学中学生的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创新思维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实现整体引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利于课堂的行为管理,教师因材施教,师生氛围融洽,学生自主学习。

3.注重效率与注重效果

大學是一个消耗稀缺性资源的机构,是资源网络集合体,资源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可以采用众多形式进行,之所以选择学校教育,原因之一是,通过学校开展教育可以节省资源。学校能借助有关技术与途径提高办学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学校教育需要在有限的实践中追求最大的效应。教育必须注重效率。在大班授课中,一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之一。

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否则,这种教育毫无意义。事实说明,小班研讨能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密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国内外的相关调查研究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1987年史密斯和格拉斯运用元分析法,对1900-1987年间的77个关于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包括700余项有关大班和小班的成绩比较(共涉及9万名学生)。他们提出了班级规模研究中著名的“格拉斯一史密斯曲线”,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学生的成绩也随之提高。但似乎只有班级规模缩小到约15人以下,学生成绩才有明显提高。

1998年美国博耶尔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塑本科教育》报告,针对大学盲目扩大招生、质量下滑问题,强调教学规模要中小型化,实行小班授课。

然而对我国而言,小班教学成本过高,影响教育效率,可以部分实行。同时,需要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效率与教育效果的统一。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形式

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探索大班的规模以及如何提高讲授的质量小班的规模及如何根据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选择研讨方式;如何实现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有机结合等问题。探讨的重点是小班研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我国大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形式: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授课+项目式教学;大班授课+微课教学。

1.大班授课+小班辅导

“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是我国高校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采用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一门课程由讲师(教授、副教授)大班讲授,人数大约在60~150人;由助教开设小班辅导课,大约30人左右,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难题试做、阶段总结等进行辅导。笔者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感受很深,至今我仍能清楚地记得,数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电工基础、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主讲老师是谁,辅导老师是谁。辅导老师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同学们学习情况,释疑解惑。在查阅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校报时也发现,学校经常组织对这种教学形式的研讨和交流。“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是当时大学教学的一种选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大班授课+小班讨论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近年来高校运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大班集中授课,小班、小组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在大班授课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探讨如何提高大班授课质量,如何使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有机结合,以及在小班讨论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小班讨论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主要有:如何通过多种形式聘用助教,以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讨论题的确定;讨论课的总结;讨论课成绩评定;等等。在这一方面探讨比较多的有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

四川大学针对讨论题目确定的原则,提出了以下三条:(1)选择既符合教学要求又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或者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思考性的问题;(2)选择既对教师有意义,又对学生有意义,而且最好是学生能有机会提出新的答案的问题;(3)讨论题针对教材中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理论。四川大学提出的这些原则,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的四门思政课实行“大班授课一小班讨论一大班交流”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讨论前充分准备一讨论中正确引导一讨论后总结提升”的流程。现在,又试点“跟班式小班讨论”,即四门思政课的讨论由同一个老师负责,连续跟班,从而使讨论不断深入,更具效果。

在教学改革中,有的学校还着重探讨了大班授课和小组讨论的有机结合。如在大班授课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并给出三个答案,其中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课堂上马上显示出学生答题的结果。随后,教师让回答正确的学生三五成群地给其他同学讲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调动了学生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这种探索也是十分有益的。

3.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延伸、深化,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在这方面作了比较多的探讨。

黑龙江工程学院对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种教学与学习体系以教师团队合作教学为基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亲和的师生关系、协作的生生关系为纽带,是完善理论学习和自主研学的学习模式(见图2,表1)。

4.大班授课+项目式教学

文华学院机电学部在机械设计和电力电子学两门课程中试行“大班授课+项目式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时间占40%,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项目式教学时间占60%,每个项目组3~5名学生、1~2位辅导老师。

项目式教学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集结在一个或多个项目中,以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完成项目和讨论为形式,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学。学生考试时,理论教学考试占40%,项目教学考核占60%。

5.大班授课+微课教学

文华学院经管学部试点“大班授课+微课教学”模式。微课的“微”是指课程时间短(8~16学时),开课方式灵活,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学生深度参与。

微课主要是单独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也采用“大班授课+微课”的方式,大班教授基本内容,多种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

三、采取措施,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虽有高校已经着手探索“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开始重视“小班研讨”,但与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相比,差距甚大,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前面已经阐述,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是小班研讨。美国一流大学的班级规模,20人以下者占70%左右,100人以上者占1%至6%(见表2)。尚未见到我国高校班级规模的系统调查,从某课题组关于7所高校14091个班级的调查看,授课班级平均规模为65~91人;最大班级规模,重点高校为450人,一般高校为227人,新建高校为424人,专科学校为292人。从调查情况看,我国高校授课规模明显偏大。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旧的思想观念、旧的思维模式往往会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限定教师的行为边界。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入手,形成符合教學规律、适应形势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笔者认为,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随着信息技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应着力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才能深化。

二是学习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体现学生的学习规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现在处于研究前沿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过程;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只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国际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平台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日语听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期报告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模式探讨
湖南工学院《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