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理工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讨

2017-05-19王庆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科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

王庆

摘要:探讨了新媒体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通过研究新媒体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方式的影响,提出了新媒体给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分析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适用于新媒体背景下的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理工科;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78

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暨新媒体时代,简单的讲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新媒体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发展交流便利的同时,众多芜杂的信息也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成长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共赢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与此同时,理工类高校的青年学生由于学科背景的关系对于新媒体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开展也值得深入探讨。

1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直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一词汇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在国内媒体上经常见到的新媒体一词,通常是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从起初的聊天室,论坛,即时通讯软件,发展至现在的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社交软件。应用方式也从电脑端应用转移到了移动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新媒体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并且迅速笼络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广大青年学生则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对于新媒体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融汇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实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是数字化,从早期的有线电视、广播的数字化到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同时也伴随着传播的数字化;其次,新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一方面传统的媒体不断向数字化媒体过渡,例如报纸、杂志纷纷开设了电子版或者移动客户端,另一方面新兴的媒体则不断扩大自己在移动端的影响,提升交互性和双向性,受众也可以从多个途径接受信息以及反馈信息;再次,新媒体具有很高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大众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上述特点也正好契合了大学生追求个性的使用需求,因此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新媒体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倪青和马庆玲在对安徽理工大学理工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抽样调查后认为: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征是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比较保守,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很少追求刺激去做危险的事。理工科学生之所以有这些人格特征,也可能与理工科院校本身的一些局限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笔者在学生中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以下影响方面。

(1)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恰恰与理工科学生对外界信息敏感、但是又严肃审慎、比较保守的特点相吻合,尤其是新媒体移动终端的私密性较强,对于学生认识外部信息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第一,新媒体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新媒体的各种形式为学生在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方面提供巨量的数据来源,是一个信息大数据集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增加知识的广度和厚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国内外各种新闻、信息的了解,同时也提供了其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这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认识领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第二,新媒体对于大学生解除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有积极作用。与传统的媒体单向交流的形式不同,新媒体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学生可以在其间交流,发表意见,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行媒体的沟通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出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理念,学生更能够摆脱束缚,真实的表达自我。

(2)新媒体在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的同时,其中芜杂的信息,各种不良的诱惑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第一,纷繁复杂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心理成长的困惑。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空间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多元信息营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世界,其中夹杂了许多趣味低级、色情暴力、反动落后的内容,一些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会产生困惑,其心理感知、心理判断、心理接受、心理认同均会受到影响。

第二,新媒体时代造就的网络虚拟空间,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也有一定影响。对于部分自治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在游戏、视频、小说中度日。与此同时,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身份等相关信息是完全隐匿的,学生往往在信息交流的同时表现得更加放肆和任性,虽然带来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但是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情节严重,逃避社会现实。更有甚者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的发生。

3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在给学生带来心理成长问题的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

(1)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平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所形成的巨大的网络体系,可以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技术所提供的平台和工具作为教育载体,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政策和理论,例如使用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留言板等交互平台。信息的沟通和传播以及反馈相对于以往的教育方式有了突破性的改善,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

(2)新媒体交流的相对封闭和平等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增加。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例如心理访谈,面对面的交流中学生往往不能敞开心扉与老师坦诚交流,缺乏信任感。而网络交流隔绝了见面环节,学生更容易说实话讲实情,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增强了教育效果。通过新媒体的网络途径,一方面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同时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4新媒体背景下理工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

目前,各种新媒体已成为影响理工科高校学生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要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适应目前的环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应从新媒体和理工科学生两个方面的特点入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4.1通过网络增加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常规的课堂教育,逐个访谈,心理测评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其次,通过网站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从而建立起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再次,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干预的机制;最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线的心理健康帮助系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形式,随时帮助学生解答心理健康的困惑,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心理危机的苗头。

4.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能否与时俱进是影响教育工程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者本身更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提升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两个方面做出观念上的转变:首先,要从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发展,不能将工作维持在仅确保学生不出现心理健康极端状况这样的目标,而是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条件下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过积极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其次,由事后干预处理变成事前预先防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更重要的是事前的防控,毕竟心理问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局限于时候补救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新媒体便利的信息途径让心理健康问题事前预防的几率大大增加。

4.3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要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成功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引进、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通过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学生心理委员、普通学生这样的层级结构,形成一支以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另一方面,应该培养教师如何熟练运用新媒体,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承认有部分教师对于新媒体掌握的熟练程度是远远逊色于学生的。

5结语

作为理工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特征,努力开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培养和探索自身在新媒体背景和“互联网+教育”的图景中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成洁,樊巧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6):8688.

[2]倪青,马庆玲.理工科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7577.

猜你喜欢

理工科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