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关怀下的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2017-05-18岑月齐
岑月齐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启蒙,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开发人文精神,形成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为了兼顾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价值观的熏陶,创设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情境。
【关键词】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59-02
人文关怀的终极意义在于对人文和人性的关注,而语文课程作为一切学科课程的基础,是传承人文关怀的使者,是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启蒙,也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它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涉及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以及用语文的视角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导致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小学生听说读写等工具性能力的培养,而有的教师又为了效果而刻意求新,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教学。鉴于此,在人文关怀视角下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语文课程种类上,除了传统的教学识记课程之外,教师还可以丰富课堂主题,如阅读课、作文课、讨论课、演讲课等,为小学生的自由选择与交流提供空间。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基础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情感较为细腻的课文,可确定为训练“读”的重点。如富有哲理性的《落花生》等课文,可确定为开口“说”的重点,让学生运用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文字表达丰富、有较强趣味性的课文,教师可将其作为学生模仿写作的素材。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当注重在语文课堂中注入渗透人文精神的课堂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巩固语文双基知识。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往往在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面对学生的多元反应,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敏锐地抓住每一位学生透露出的思维闪光点。在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多运用导学性语言,如在学习课文《詹天佑》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最欣赏詹天佑的什么品质?”“詹天佑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或自主阅读,采用“质疑”与“释疑”等方式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其次,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小学生“学而思、思而疑”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创新,而不是设立刻板的标准答案。一个“百家争鸣”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树立起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注意到语文教学当中的“男女有别”。从教学实践上看,男生的语言能力普遍发展晚于女生,但在理性记忆和推理能力方面强于女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演讲和朗读等手段促进男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地对于女生,教师可以采取竞赛抢答等形式提升女生的思维敏捷程度、事物的洞察力。
三、注重价值观的熏陶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语文课堂开展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价值观念的培育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语文新课标指出应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通过人文精神提升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如通过詹天佑的故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树立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经典唐诗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結语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小学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将人文关怀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不能脱离学科内教育这一框架,防止教学从“架空分析”走向 “架空理解”。教师创设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情境的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学生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兴趣而兴趣,而是通过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参与实践,在培养语言文字技能的同时建立起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审美意识,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邹梦婷.浅谈培育小学语文学科素养之策略[J].学苑教育, 2017(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