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肌钙蛋白阴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18曾跃红胡景云周勇军熊紫薇王新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肌钙蛋白白蛋白阳性率

曾跃红,胡景云,周勇军,熊紫薇,何 辉,王新华*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肌钙蛋白阴性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曾跃红,胡景云,周勇军,熊紫薇,何 辉,王新华*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0)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肌钙蛋白阴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将其分为肌钙蛋白阳性组(cTnT≥0.1 ng/mL)和肌钙蛋白阴性组(cTnT<0.1 ng/mL),各1000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0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患者均抽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指标,统计三组受试者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 CK-MB、IMA指标水平及CK-MB指标阳性率。结果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各时间段: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IMA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IMA指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4 h: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CK-MB阳性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6 h、12 h、24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CK-MB指标水平、CK-M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CK-MB指标水平、CK-MB阳性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综合征肌钙蛋白阴性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指标改变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对于该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阴性;缺血修饰白蛋白;冠状动脉综合征

肌钙蛋白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可靠的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高灵敏、高特异等特征,但是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临床研究也发现存在大量的肌钙蛋白阴性患者,这类患者肌钙蛋白指标检测灵敏性、准确性较差[1]。缺血修饰白蛋白成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其属于缺血/再灌注等缺血生物学行为白蛋白与过渡金属异常结合产物,属于可逆性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2]。为进一步探究缺血修饰白蛋白在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肌钙蛋白阴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2000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 CK-MB、IMA指标水平及CK-MB指标阳性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因急性胸骨后/心前区疼痛、压迫感、胸闷症状入院,部分患者伴有烧灼样疼痛或紧缩样疼痛,无刺痛,经心电图及生物化学分析确诊为冠状动脉综合征。2000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样3 mL置于肝素抗凝剂试管中,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测定全血心肌肌钙蛋白T(cTnT),根据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将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肌钙蛋白阳性组(cTnT≥0.1 ng/mL)和肌钙蛋白阴性组(cTnT<0.1 ng/mL),各1000例。另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000例作为对照组。2000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已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期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近期内手术者。对照组受试者体检显示,各脏器功能正常,心电图和胸片检查正常,已排除生化指标异常,合并急慢性感染者,近期服用药物者,心肺功能异常者等。肌钙蛋白阳性组,男658例,女34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52±16.53)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病程(5.12±4.86)年。肌钙蛋白阴性组,男612例,女388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1.08±16.1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9±4.51)年。对照组,男640例,女360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78±15.67)岁。三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患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常规离心分离血清,即刻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采用白蛋白钴结合(albumin cobaltbinding,ACB)试验、终点比色法(微量蛋白离心超)测定,检测仪器为GF-EII型IMA检测仪(山东高密彩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及原装配套试剂和附件。肌酸激酶同工酶采用酶速率法检测,采用Abbott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肌钙蛋白阳性组和肌钙蛋白阴性组患者在胸痛发作入院后开始连续性监测CK-MB和IMA指标水平。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三组受试者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 CK-MB和IMA指标水平。CK-MB正常值范围为0~18 U/L,CK-MB指标水平>18 U/L为阳性,统计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各组受试者CK-MB指标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受试者发病后不同时间IMA指标水平比较

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各时间段: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IMA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IMA指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受试者发病后不同时间IMA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三组受试者发病后不同时间IMA指标水平比较(s)

对照组(U/ mL)发病后2 h 1000 85.26±16.25 60.25±28.63 32.54±3.28发病后4 h 1000 79.58±17.31 54.14±19.58 32.25±3.98发病后6 h 1000 68.74±20.36 35.24±13.69 31.28±3.16发病后12 h 1000 41.35±12.47 34.62±16.74 32.69±3.85发病后24 h 1000 35.68±18.69 31.69±14.26 31.67±3.07分组 n 肌钙蛋白阳性组(U/mL)肌钙蛋白阴性组(U/mL)

2.2 三组受试者发病后不同时间CK-MB指标水平比较

发病后2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4 h: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6 h、12 h、24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CK-MB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CK-MB指标水平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受试者发病后不同时间CK-MB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三组受试者发病后不同时间CK-MB指标水平比较(s)

?

2.3 三组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CK-MB阳性率比较

发病后2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4 h: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阳性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6 h、12 h、24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CK-M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CK-MB阳性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CK-MB阳性率比较 [n(%)]

3 讨 论

肌钙蛋白指标是重要的心肌坏死指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显示,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显著上升,但存在部分患者肌钙蛋白升高不明显,对于临床诊断较为不利,尤其是早期诊断难度较大[3]。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肌钙蛋白阴性患者占比较高,肌钙蛋白阴性患者临床诊断逐渐受到重视,这类患者早期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变化不明显,临床治疗诊断难度,因而必须探索更为准确、敏感的诊断指标[4]。

当前,临床文献报道显示,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后缺血修饰白蛋白升高较为迅速及明显,对于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较为有利[5-6]。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价值研究范围较大,对于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坏死指标阴性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指标研究较少,迫切的需要针对心肌坏死指标阴性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价值进行专门研究[7-8]。为此,本次研究对肌钙蛋白阴性、肌钙蛋白阳性患者及正常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进行了连续性监测,结果显示:发病后2 h、4 h、6 h、12 h、24 h各时间段: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IMA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IMA指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肌钙蛋白阴性患者IMA指标水平明显升高,显著区别于健康者,但是升高幅度小于肌钙蛋白阳性者,发病后早期改变明显。较多临床研究发现,与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坏死指标相比,缺血修饰白蛋白检测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坏死指标阴性时,其检测敏感性更为明显,且早期指标改变明显[9-11]。为此,本次研究进一步对比三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发病后2 h,肌钙蛋白阳性组、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此时三组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也无明显变化,可知发病后2 h肌酸激酶同工酶改变不显著;进一步监测发病后4 h: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阳性率显著低于肌钙蛋白阳性组,但肌钙蛋白阴性组、对照组三组CK-MB指标水平、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知肌钙蛋白阴性患者发病后4 h肌酸激酶同工酶改变不显著,尚无法有效的与健康者区别开来,而肌钙蛋白阴性患者发病后2 h、4 h的IMA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易与正常患者区别,推知肌钙蛋白阴性患者发病早期或超早期IMA指标检查敏感性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但是,考虑到单一心肌坏死指标检测漏诊率、误诊率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其他心肌坏死指标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发生误诊及漏诊。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综合征肌钙蛋白阴性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指标改变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对于该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何旋芳.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9:25-26.

[2] 张红梅,余 洁,詹 燏,等.高敏感性肌钙蛋白T和N端B型利钠肽原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0(04):550-555.

[3] 沈 阳.缺血修饰白蛋白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12(05):56-58.

[4] 林树无,邹 丹,刘冬梅.缺血修饰白蛋白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3(05):355-358.

[5] 陈章瑜,张志广,廖尚宇,等.肌钙蛋白I(cTnI)定量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5(32):366-367.

[6] 樊淑珍,赵国君.超敏肌钙蛋白T定量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5(04):316-319+324.

[7] 蔡 英,于 萍,朱琛颖,等.高敏肌钙蛋白T与常规肌钙蛋白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1148-1151.

[8] 程歆琦,夏良裕,岑小鹏,等.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检验医学实践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9,05:404-421.

[9] 杨曙光,李志远,张代民,等.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8(03):198-201.

[10] 韩迎莉,王跃玲,郭 雯,等.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22:1+3.

[11] Jeetley P.,Burden L.,Stoykova B.,等.在肌钙蛋白阴性的可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负荷超声心动图与运动心电图的临床和经济价值之比较: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10(07):41.

本文编辑:吴 卫

R541.4

B

ISSN.2095-8242.2017.009.1626.03

王新华,E-mail:506771435@qq.com

猜你喜欢

肌钙蛋白白蛋白阳性率
心肌肌钙蛋白T启动子经两步转录扩增系统提高目的基因表达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
肌钙蛋白升高也有可能是这些疾病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