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分析
2017-05-18伍光晗
伍光晗
·药物与临床·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效果分析
伍光晗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SHF)患者行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6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20.00 mg/d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40.00 mg/d口服药物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前后的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其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大致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行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脏生理功能生理指标,提升在接受治疗和预后过程中的生活质量水平,且用药剂量为40.00 mg/d条件下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用药剂量为20.00 mg/d,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阿托伐他汀; 治疗结果
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在部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方案,发现了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方案在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19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1.2±5.1)岁,平均体质量(67.1±7.2)kg,平均BMI指标数值为(25.2±2.6)kg/m2,平均病程为(6.2±2.4)年。从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服药习惯等方面分析,涉及具备吸烟习惯史患者16例,合并血脂水平异常患者25例,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22例,合并房颤患者21例,具备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患者17例,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患者17例,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药物14例,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药物16例,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断剂药物患者30例,长期服用利尿剂药物患者18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在确诊后均实施针对性常规治疗处置,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20.00 mg/d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40.00 mg/d口服药物治疗。
1.3 临床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比较 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其NT-proBNP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T-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比较 ±s)
2.2 2组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测指标比较 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LVEDD,LVESD以及LVEF等指标大致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以及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测指标比较 ±s)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类常见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典型性终末期临床症状,其通常较难获取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近年来,尽管我国临床医学工作者在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依然有约占总数50.00%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了在初始发病时点后4天之内的临床死亡事件[2-3]。随着临床研究深度的不断提升,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获取了广泛关注,做好此类患者的治疗处置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4-5]。
本次资料中,在针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背景下,患者的血浆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生理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善,且用药剂量为40.00 mg/d条件下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用药剂量为20.00 mg/d条件下,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并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特征以及病情发展路径实施选择性运用。
综上所述,针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行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脏生理功能,提升在接受治疗和预后过程中的生活质量水平,且用药剂量为40.00 mg/d条件下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用药剂量为20.00 mg/d条件下,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
[1] 苏红燕.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7):46-48. [2] 陈凤玲.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9):83-84. [3] 郭磊.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效果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5,16(4):445-446,448. [4] 邹兴琼.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1):27,29. [5] 李晓兰.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180-181.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425500
伍光晗(1980-),男,主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3.046
R 542.22
A
1008-7044(2017)03-0346-02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