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克氏针与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2017-05-18刘智
刘智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4-0-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6年1月至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2例。经X线检查和CT检查确定,两组患者均与《临床骨科学》中锁骨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研究组中,男性有15例,女性有17例。年龄最大为43岁,年龄最小为17岁,平均年龄(32.58±3.95)岁;致伤原因:6例为摔伤,5例为高处跌落,21例为交通事故。参照组中,男性有13例,女性有19例。年龄最大为44岁,年龄最小为18岁,平均年龄(32.81±3.76)岁;致伤原因:7例为摔伤,6例为高处跌落,19例为交通事故。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接受麻醉后,取平卧位进行手术,在其侧肩背部下放置软垫,将其抬高至合适的位置,然后沿着其骨折上边缘作一个横形或者弧形、长度约为7cm的切口,使骨折端能够充分暴露。
参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实行局部麻醉,将克氏针以逆行的方式由骨折远端式穿入到患者的近骨折端髓腔,把针尾多余的部分折弯,剪断后立即埋于皮下。针对斜形骨折或粉碎性的骨折患者,蓄使用钢制进行辅助固定。
治疗组患者解剖型接骨板進行治疗,对患者进行颈丛神经麻醉,借助复位钳对其两骨折端进行固定。针对粉碎性骨折患者,可先采取螺丝钉和骨折内外侧断端的方式使大骨块得以固定和复位,再使用丝线实施小骨块贴骨膜缝穿方法,最后根据骨折部分的具体长度,利用解剖型接骨板将其妥善固定。
两组患者均在完成固定后按照常规实施止血措施,分层缝合、稳妥包扎,大约悬吊3个星期后,根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锻炼计划。
1.3 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术后3个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固定牢固,骨折区域无疼痛感,上肢和肩关节能够活动自如;有效:术后3个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固定牢固,骨折区域有轻微压痛感,上肢和肩关节受到一定限制;无效:术后3个月,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较差,固定不牢,骨折区域有明显疼痛感,上肢和肩关节活动情况无改善。(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进行数据分析时,可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进行检验,采以(%)表示计数资料,并用进行检验,若显示为P<0.05,则代表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指标
3.讨论
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是较为传统的锁骨内固定治疗方法。根据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根克氏针和多根克氏针;针对穿针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顺行法和逆行法。据临床资料表明,该种方式具有手术过程快捷、操作方便简单、切口小、术后瘢痕不明显、对骨折部血供应影响小、较少剥离骨膜等优点[2-3]。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缺陷,如克氏针会游走,增加了患者胸腔、心脏及周边脏器受到损伤的风险,多种不确切因素难以控制,容易引起针道感染等,均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而锁骨解剖型接骨板,由于用作接骨和钢板与锁骨在不规则形态上高度重合,因此很容易与骨面贴附,不会轻易脱落。其次,其轴向支掌内固定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旋转与抗弯曲能力,所以手术结束后不需要任何外固定的辅助,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外伤性肩周炎发生,同时有利于促进创口愈合[4]。但该方式的缺陷也较大,例如进行固定时所作的切口较大,对骨膜剥离较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固定后再次骨折、断板、骨不连等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因此,还需要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相较于克氏针内固定,解剖型接骨板对于锁骨骨折患者而言具有更为优越的疗效,有助于促使患者骨折迅速愈合,恢复肢体功能,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相当高。
参考文献:
[1]邱卓.克氏针内固定和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66-67.
[2]杨建平.解剖型接骨板在锁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14):2620-2621.
[3]王建喜.克氏针与锁骨解剖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5,36(04):736-737.
[4]宋善新.克氏针内固定与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