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上春树小说的叙事策略
2017-05-18陈浩然
陈浩然
摘 要:村上春树是当今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纵观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主题繁多,风格多变,但都在执著地探索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存在的状态。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其小说中运用的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事时间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村上春树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而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匠心独运并且熟练地使用与众不同的叙事结构即双线推进的手法,文中安排的叙述时间非常巧妙,不仅反映出当前日本社会中年轻人失落的内心状态以及孤独心境,还表现出村上春树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等方面的关注,这在整个世界中让无数读者与其作品产生了共鸣。
关键词:村上春树;小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村上春树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审美格调和叙述艺术,这导致文坛上普遍形成了“村上现象”。村上春树进行的创作,扎根于他们国家的本土文化的传统之上。作为一名村上春树作品的爱好者,笔者将主要对其小说中运用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以展现其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村上春树在作品中运用的叙事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上春树在作品中普遍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叙述视角
村上春树小说中最基本的叙述方式就是用第一人称来展开叙事,“我”或者“我们”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小说主要从“我”或者“我们”的角度出发讲述整个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等,这种叙述方式,让主人公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这种叙事方法中,“我”作为叙述者,因为“我”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因而“我”的视角就会受到角度的限制,只能叙述自己知道的内容,对于自己这个角色不知道的内容就不能再展开叙述,叙述的主观性就是由这种限制而造成的。这种视角限制就是按照热奈特的理论划分出来的内聚焦型视角,这种视角具体的特点表现为叙述者在作品中不仅是阅历者,还是时间的参与者,在作品中充当着一个角色,作品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用这个角色独特的眼光来进行观察,让这个角色用自己的口吻来展开叙述,其主观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这样可以把人物内心的世界充分的挖掘出来,让人物心理的冲突和无边无际的思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村上春树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叙述理论,还在日本本土传统的文化中扎下了根,跟大多数日本本土作家一样,他也受到了“私小说”的传统影响,其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以抒发内心感受和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为主。作品中的文学视觉的使用也被这种文体的特点所限制,不能采用传统中的那种无所不知的类型。如:《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和《1973年的弹子球》等等都是使用这种视觉下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村上春树在小说作品中普遍采用双线推进的结构进行叙事
村上春树在其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双线推进展开叙事的结构,这样的叙事结构中都存在两条人物中心进行叙事的线索,并且作品中的这两条线索一直都在平行发展,只是偶尔才有交叉。双线并行的结构必然会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交错呈现,也让情节复杂、内容曲折的故事更加脉络分明、线索清晰。双线推进的文本结构也让村上春树的小说内容实现了非现实性和现实性的完美结合。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非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者不能彼此分离。这样的两个不同的世界在不断地碰撞,也不断地在差别中彼此融合,让现实与非现实互相印证,让荒诞反衬出理性,在充满象征和寓意的扩张力中,充分展现出现代社会中人漂泊无根、浪迹天涯的生存现状,也充分表现了人类的悲哀和困惑,这恰恰是最真实的人性的展示。这一特点在其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且听风吟》等等的内容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三、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叙事时间都以“回忆”为内容发展的主线
在村上春树创作的小说中,叙事时间也是一种“玩味”的艺术。如果要把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叙事时间贴一个标签的话,笔者认为非“回忆”莫属。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流露出的都是在追忆逝去的青春,怀念过去的美好,这些与过去生活相关的片段在小说中大量出现,并且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村上春树在小说中采用的“回忆”这种结构方式,让故事中的时间形成交错,充分显示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特征,通过故事时间上的组合和分解,让故事情节避免了平铺直叙,进而形成凝聚力更强的、更复杂的文章叙述结构,从而也更明显的塑造出性格孤独的主人公形象。
综上所述,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最大限度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主要取决于其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叙事方式是一种艺术,笔者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其在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这三个方面的特点,以此展现村上春树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孤独现象的关注,这对现代社会上在都市中孤独生活的人具有很大的启示,能让人们更积极、更勇敢地笑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M]. 林少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4-33.
[2](日)村上春树. 天黑以后[M]. 林少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86-117.
[3]杨炳菁. 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85.
[4]赵仁伟, 陶歡.“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 — 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与现实性因素[J]. 外国文学研究, 2012,(01): 121.
[5](日)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M]. 林少华,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