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工匠精神”的认知分析
2017-05-18田王丽
摘 要:“工匠精神”成为2016年的流行语之一,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工匠精神”一词组进行分析,将这一词组的产生机制、语义特征、句法功能、语义泛化和文化意蕴五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而对“工匠精神”这一流行语得到一定认识。
关键词:工匠精神;语义特征;句法功能;语义泛化;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田王丽,女,山西省汾阳市人,北方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一、“工匠精神”的产生机制
“工匠精神”一词,是出自于聂圣哲先生的,一流木工匠士被他培养出来。正是因为拥有可贵的“工匠精神”。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中国梦”的倡导,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不断地更新,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我们要摆脱“中国制造”的步子,走“中国智造”的路线,让中国真正走向世界,让中国具备大国工匠的气质,所以各行各业都需要发扬工匠精神,铸造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文化延绵发展的肥沃土壤。中国从原始农耕、瓷器业发展、丝绸之路到工业化发展、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历程,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精神—工匠精神的塑造。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各大媒體报道的焦点。“工匠精神”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创新创业、刻苦能干、坚持不懈、特色发展、自强自主相联结。同时,“工匠精神”于2016年12月14日入选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二、“工匠精神”的语义特征
“工匠”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手工艺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如《口技》中描写了京中善口技者之技艺高超,到现如今,各行业蓬勃发展,各个品牌都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最关键的是要拥有高超技艺,精益求精的智者来打造。“工匠精神”成为了正能量的代表。
1、体现坚持不懈的品质。如:
(1)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无数的日本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力求将这件事做到极致。
(2)十年传承工匠精神,上海展会一起见证。
2、体现努力的意义,如:
(1)迪米路践行“工匠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
3、体现创新的品质,如:
(1)工匠精神和创新的背后是中国智造。
4、体现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的要求。如:
(1)最美许昌人曹建峰,立足岗位,知难而进,刻苦而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的句法功能
我们可以看出“工匠精神”是一个词组,如果把它拆开,“工匠”是一个名词,“精神”也是一个名词。“工匠精神”作为词组,是一个偏正结构。“工匠”修饰“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组被运用到不同的标题、句子、文章中,充当的句法成分不一。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同位语、独立语、中心语。如:
(1)进一步弘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技能精湛、适应贵州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中工网)
——“工匠精神”在分句中作定语
鲁蛋数据线把工匠精神拧成一根线。
——构成介宾结构,在整个句子中作状语
(3)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在句中作宾语
(4)工匠精神与信息时代的设计观。
——作同位语,与“信息时代”构成同位结构
工匠精神!一个法国人25年重现拿破仑的最惨一败。
——位于句首,独立成句,作独立成分
保山工匠精神彰显质量魅力。——作中心语,用“保山”来修饰
四、“工匠精神”的语义泛化
“工匠精神”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指手工匠人的技艺高超。流行语的产生是顺应社会潮流的,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已经不是单单特指手工匠人,它的语义得到了泛化,指代各行业的人们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在语义泛化的过程中,与之直接相联系的就是隐喻认知理论,这种认知方式常常受人们经验的影响,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人们进行思考和交谈时,建构出了心里空间之间的映射性联系。投射映射是基础类型的映射,它将将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映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实现了空间上的认知,从而产生一定的意义。这种映射在“工匠精神”的词义泛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如图显示:
如:
(1)鼓励企业以工匠精神打造优质产品品牌。
(2)每位法官要发挥工匠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打造出高质量、高标准的文书。
(3)不做中国的苹果,只做世界的魅族,从工匠精神开始。
(4)只有以“工匠精神”来学习英语,才能最终笑傲高考。
(5)以质量著称的华为,正是依靠工匠精神,格外注重研发。
可以看出,这个词组的词义得到了泛化,使用对象涉及很广,“工匠精神”所表现出的特点也变多,不再强调手工磨炼,更多地强调创新创智。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工匠精神中,将创新、创智与精益求精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衍生词或者短语,如“蜗牛精神”、“匠心”、“匠魂”、“工匠派”、“工匠之光”、“匠作”等等,这是工匠精神在人们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是隐喻认知的体现,在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下,“工匠精神”与“延安精神、契约精神、创新精神、蚂蚁精神”相联系,这是隐喻认知过程的体现,人们在认知这一精神的过程中在心理产生了相似性联想,实现了源域到靶域的相似性联想,将这些相似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内涵。
五、“工匠精神”的文化意蕴
对于“工匠精神”的分析,得出它是语义泛化的结果,而在语义泛化的过程中直接关联的是隐喻认知理论,隐喻不仅植根于语言、思维之中,而且还植根文化,体现着一个语言文化社团的文化意蕴。“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具有其深刻的独特性。
在中国古代伟大的哲人庄子的寓言故事《运斤成风》描述了匠人削鼻子上石灰点的娴熟精细。在《达生》“梓庆削木为锯”中,梓庆面对君子的疑问,梓庆说到要“静心”;《庖丁解牛》中,庖丁反复练习,合理利用客观规律,达到炉火纯青的技艺。这些富含哲理的典故,让这种文化意蕴植入中国大地。丝绸之路的开创,瓷器的发展,四大发明的创造,无一不是以这种精神在前进;现如今,扩展到各行业,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文化特质。饱含着中国人民锐意进取、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精诚所至的理念,孕育出了有中国特制的“工匠精神”。
六、小结
本文对“工匠精神”这一流行语从它的产生、语义特征、句法功能、隐喻认知、文化意蕴进行了较为详尽地阐释,对“工匠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流行语有更深的研究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孙毅.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
[3]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沈家煊 .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J].《当代修辞学》第1期,2010.
[6}王彦彦.网络语“杯具”及衍生词句的认知研究[J].《当代修辞学》第一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