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观辨析
2017-05-18杜冰丹
摘 要:《老子》一书包含了老子的诸多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是老子哲学中“道”的不同反应。“道”是老子所认为的万物本原,是老子哲学的根基。老子哲学的一切观点都可以从“道”这个观念中引发阐述出来。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柔弱
作者简介:杜冰丹(1993.12-),女,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是老子哲学的基础,然而“道”在《老子》一书中不仅只有一层涵义。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 便有两层涵义,一是可以说出来的道,是世间一般的道理,二是指“常道”,即先于宇宙存在,而又可以永恒的宇宙本原。“道”的涵义不同,层次也不同。之所以说“道”是老子哲学的体系,是因为这两种层次可以统一起来。虽然可道之道,不是“常道,但却统一于“常道”之中。《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并阐明了“道”这个系统。“可道之道” 即是万物运行体现出来的“道”,这个“道”便是“有”。而“常道”才是 “无”。有生于无,则 “可道之道”便统一于“常道”之中。
老子哲學中的 “道”,使后世学者对老子哲学的归类问题产生了很大争议。即使按照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暂时将老子哲学归到客观唯心主义中去,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虽然“道”是老子哲学的基础,但对“道”如何定义依然是个难题。按照老子的说法,“道”是不可名说的,混沌的,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这与西方哲学中以某种客观精神作为世界本原的认知方式并不相同。“道”这个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就是头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道”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按照这个意思,老子选用“道”字来命名他所认为的宇宙本原,意在说明万物都应顺应“道”这个宇宙本原。这样的“道”虽不可名状,但却客观存在,并以自然为依托,且永恒不变。
从“道”这个系统中首先衍生出的是老子哲学中的自然观念。自然的观念在《老子》一书中的出现共有五处。把它作为老子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也是因为老子哲学的核心——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将“道”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说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说的就是“道”的自然属性。“道法自然”是指“道”取法于自然,遵循自然这一法则。万物按照宇宙既定的规律运行,这个运行规律生于“道”中,而“道”的本性又是自然,所以万物的运行当顺其自然。
正因为万物要顺应自然,人就不能刻意去破坏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而要做到这点,人类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行为就要保证“无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指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春秋时代,周天子势力逐渐减弱,诸侯纷纷崛起,动荡的社会局面让人们开始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老子所倡导的治国策略就是“无为”。万物既合乎“道”,就不能人为的干涉万物的运行,要使万物的运行统一到“道”的运行轨迹上来。具体的措施如第三章所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不治”是“无为”的目的,以“无为”的方式让万物按其原有的方式运行,便能让国家和社会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的“无为”思想从状态上表现出来就是柔弱。除直接运用柔弱一词外,老子也常用“婴儿”、“水”等来比喻柔弱。水和婴儿的柔弱本性与“道”极为相似,《老子》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仅“善利万物”,并且能以其柔弱的本性征服世间诸多外表强硬的事物。婴儿也一样,看似弱小的婴儿时期,却是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方式与以“无为”而有为的治国方式相统一,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黄瑞云在《老子本原》一书中将这句话作为老子哲学的纲要,这句话有多方面的理解,既可指事物的对立面,有反必有正;也可指运动上的一种返回。运动上的返回,可以看做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转化,这种关系当然包括事物正反两面的转化。从无到有,从“无为”到有为,从弱到强都是事物的转化,这样的转化也是“道”本身自有的运动规律。所以要有为就要先做到“无为”,要强就要先做到弱。
老子的“道”,是他提出的解决社会动乱纷争的方法,不管这套理论是否合理,都表达了老子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在老子的哲学中,万物运行规律和治国方式都被纳入到“道”的系统中来,按照“道”的法则行为处事,万物才可以各归其位,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黄瑞云.老子本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诊[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3]刘宝才.“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J].中国哲学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