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时期士大夫家训的内容
2017-05-18罗佩轩
摘 要: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使家训在此时形成一个高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训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名篇。不论是帝王还是士大夫,都依据自身经验学识,给儿孙领航。他们注重后人处世之道,为官之道,也注重他们德善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孝顺亲睦,更希望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关键词:家训;魏晋时期;士大夫;孝;慎;修身
作者简介:罗佩轩(1991.1-),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家训属于训文体的一种,陈新的《中国古代家范初探》将家训定义为“家范,亦作家训、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在传统的伦理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教育起先是口口相传,因此家训的最初形式也是口传,而关于最早的文字家训目前没有定论。在先秦的《尚书》,《诗经》中都出现了有关家训的文章,因此可以将先秦视为家训的初发期。时至东汉,“家训”一词已出现在一些文献中。而魏晋时期门阀政治与皇权共治,家族文化迅速发展,又加之官学兴废无常,该时期贵族子弟的教育任务主要由家庭承担,从而使家训趋于成熟。此时家训数量多,形式多,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门阀氏族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思想传承,及士人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情境,值得后世研讨。魏晋士大夫家训主要有以下几类内容:
一、百善孝为先
《礼·祭统》中说:“孝,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顺于道,顺天之经;循于伦,循地之义。”魏晋时期家族文化盛行,家庭观念极强,因此很重视孝道。王昶的《家诫》告诉子女,孝敬仁义乃是立身之本。潘岳的《家风诗》云:“绾发绾发,发亦鬃止。曰袛曰袛,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人当重之爱之。除了“孝”,亦要“睦”。兄友弟恭,也是当时门阀氏族得以长久的原因之一。夏侯湛的《昆弟诰》中便提到古人对于兄弟之情的赞誉之词:“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周之有至德也,莫如兄弟。”陶渊明也列举鲍叔、管仲,韩之长等兄弟相亲相爱的事例,告诫子孙“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常言道:家不平,何以平天下。因此,孝顺、睦亲在家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慎言谨行之道
魏晋时期风云变幻,旦夕祸福,人人思危,因此“慎言”、“慎行”、“慎交”就显得尤为重要。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洒脱不羁,视生死如无物,其《与山巨源绝交书》慷慨陈词,足现不畏强权的气概。然如此豪迈的嵇康却一再告诫自己的儿子:谨慎做人,量力而行;言语得当,进退维谷。
尚在俗世中的人,需慎之又慎,而有些士人更是直接教导子孙隐逸山林,远身避祸。应璩意欲归田,故做书报二弟。称他自到京都之后,便孓然独处,困于尘嚣,倒不如“渔钓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一丘,则天下不易其樂。”陆景在《诫盈》中说:“古之智士,或山藏林穷,忽而不慕。或功成身退,逝若脱屣者。何哉,盖居高畏其危。”诚然,如文种和韩信,都落得身首异处的惨淡下场。而他们的同僚范蠡和萧何,或弃贵如遗,或不宅美地,却都能长命久安。
三、修身养性、志存高远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也在家训中指出,希望儿女能修身养性,德才兼备。殷褒告诉儿女,道易寻而难穷,应朝益暮习之。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陶渊明因五子皆贪玩不好学而做《责子诗》,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勤学,还要谦逊,杜恕在《家事戒称张阁》中大加赞赏德行出众的张阁,让子孙务必爱之学之。勤奋加谦逊在治学方面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志存高远”。嵇康在《家诫》中就告诫儿子要坚守理想,不言放弃。
魏晋时期的家训不仅内容丰富,更多是文采斐然,辞藻华丽,颇见当时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应璩的《与从弟君苗君胄书》四字成句,朗朗上口,且引经据典。嵇康的《家诫》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并以古为例,借先贤之事告诫子孙,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而夏侯湛的《昆弟诰》模仿《尚书》,文辞古奥,多出成语。譬如“严父慈母”,就是出自《昆弟诰》一文。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洋洋洒洒,文辞优美的家训不仅能感动魏晋时期的子子孙孙,亦让今时之人诸多叹服。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和则万事兴”一直深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魏晋时期的家训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与当时的门阀政治和家族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魏晋时期家训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儿女口口相传的信条理念,而家训就是这一理念的载体,时时刻刻的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成为后人的心灵支柱,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陈新.中国古代家范初探[J].华夏文化,2004(4):16.
[4]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
[5]柏艳.魏晋南北朝家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