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牧师的女儿们》中浅析劳伦斯的生态思想

2017-05-18高杨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劳伦斯

摘 要: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对工业化的批判在学术界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对工业化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大加挞伐,实质上是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深刻反思。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浅析劳伦斯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指出工业化和机械化不仅侵袭了生态自然的物理环境,同时也使人类的相互关系和个人精神产生了异化。不仅能够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对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环境问题也可产生新的启发。

关键词: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生态思想;

作者简介:高杨,山东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在他44年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虽然劳伦斯以长篇小说著称,但他的中短篇小说主题鲜明,其观察生活的才能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劳伦斯在这种文学体裁中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劳伦斯擅写男女感情之事,作品中过分的性描写曾让学术界为之哗然,劳伦斯本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猛烈抨击,但随着学者们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渐渐意识到其作品本质上是劳伦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极度不满。本文通过浅析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作品中劳伦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后期,生态批评的定义从开始诞生起便见仁见智。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是美国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对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即“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生态批评最突出的特征是研究以自然和文学及文化的关系为重点,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格局为最终目标,关注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态。

劳伦斯的部分作品揭示了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和人类社会所造成的迫害,通过描写残破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和人自身精神的分裂,以此来批判工业文明的罪恶。本文从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精神生态思想三个方面来浅析劳伦斯作品《牧师的女儿们》中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生态思想

(1)自然与人

人类自诞生起就在接受着大自然无私的馈赠。尽管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要与猛兽搏斗,抵抗来自自然的侵袭,但依靠大自然所给予的资源,人类才得以一步步地完善。从工具的使用到语言的产生,人类慢慢从无知走向文明,走向理性,尤其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时,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的提高,科学技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这种飞速发展并不仅仅带给人类正面的影响,随之而来的还有因环境破坏而导致的生态灾难,疾病,土地沙化和空气污染接踵而至。最早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就是被自然报复的首例,由于煤矿的大规模开采和圈地运动的开展,英国宁静的乡村生活被打破,伦敦雾弥漫在英国的整个上空,田野也因工业机械的开进而荒芜。

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劳伦斯出生了。他从小便目睹了人类对自然犯下的罪恶,也最早将自己的生态思想寫进了作品里。在《牧师的女儿们》中,阿尔德克罗斯在煤矿还没得到开采时,“农舍还都静卧与此,阳光明媚的礼拜天清晨,村民们穿过田野和街巷去做礼拜。”然而煤矿被发现后,这个宁静的小镇变得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新建起来的教堂如同“石头泥灰老鼠一样”“让人心有余悸”。用于矿工居住的新的排房建起来后,曾经的农舍和乡民就被忘记了,劳伦斯在这里暗指了现代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侵入和破坏。经过了长时间的劳作,劳工们都变得“残渣废品一般”。新来的矿工们眼里只有日复一日的工作,精神上甚至都丧失了信仰。孩子们本应有天真的童真,然而他们就如同“遭受了什么厄运一样紧抿着嘴唇”,衣服也都是灰色黑色这种压抑的色调。劳伦斯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自然所遭受的破坏,以及环境破坏对人类所造成的恶性影响,人类为自己的欲望付出了破坏自然的代价,同时自身也被自然反噬。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因物质的丰富而提高,反而更加痛苦。

(2)“自然人”与“文明人”对比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770年开始,到1870年基本结束,短短100年的时间里,英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大国。但工业革命的后果并不仅仅是把英国变成工业大国这么简单,无节制地破坏环境来换取资源的做法使英国昔日的田园风光不再。大规模的机械化和强压力的工作不仅使人们的精神变得紧张,还发生了扭曲与异化。根据后来研究者提出的劳伦斯作品中“自然人”与“文明人”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牧师的女儿们》中,马西牧师是典型的“文明人”代表,尽管他拥有良好的出身,较高的地位,丰厚的薪酬,但他精神空虚,毫无生气。他的个子干瘪瘦小,外貌上照林德里太太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小怪物”。除此以外,马西不善交流,如同机械一般运转的大脑使他拥有绝对理性,这种绝对理性使他如同机器一般冰冷。在马西看来,去乡下慰问生病的老人和幼年的儿童并不是因为同情和怜悯,而是自己工作的本分和任务,这样的马西就是一个被工业社会侵蚀的彻头彻尾的“文明人”。

与马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的海军杜伦特,虽然杜伦特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周身都散发着自然原始的气息,拥有年轻男子的阳刚之气,身材健美高大,相貌英俊潇洒,这种原生态的魅力成功吸引到了露易莎的注意。通过这一对人物的鲜明对比,劳伦斯生动展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后果。尽管工业化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物质的丰饶,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的大规模无节制的破坏对人类自身也产生了影响,人类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和附庸,变得如同机器一样冰冷,也失去了男子应有的阳刚之气,女子应有的温柔体贴。人们看似生活富裕,洋洋得意,实则无时无刻不被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压迫着。往昔淳朴本性不再的人们生活得并不像他们自己想象的那样幸福,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二、社会生态思想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人们原本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被打破,从而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生活。人们原本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也随之被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所取代,英国工业革命不仅使人沦为机器的附庸,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1)婚姻关系

劳伦斯曾指出:“如今,性与婚姻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了,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婚姻之上的,而婚姻呢,据社会学家来说是建立在财产之上。人们发现婚姻是保留财产和刺激生产的最佳手段,这就成了婚姻的全部意义。”[1]在劳伦斯的眼中,婚姻现在已然成为了“保留财产和刺激生产的最佳手段”,全然没有精神之爱的存在。婚姻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一切不以精神之爱为前提的婚姻在劳伦斯的眼中都是有问题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异化状态。

在《牧师的女儿们》中,牧师林德里先生的大女儿玛丽的婚姻就是一种异化的婚姻,她与马西的结合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的爱情基础。玛丽之所以选择了其貌不扬又沉闷乏味的马西,是因为她认为爱情可以可有可无,而物质和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她崇敬马西,崇敬他对基督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崇敬他的绝对理性,但唯独少了爱慕这一因素。在马西向自己求婚时,玛丽“越坐越冷漠,越来越无动于衷,几乎像石头一样了,她的心依旧冷漠,自顾自骄傲地端坐着”。这段描写有力说明了玛丽内心中对这段婚姻的态度。两人婚后的交流也少之又少,在玛丽的内心深处,“自己还是会恨他,恨他缺少人味儿的尖细嗓音,恨他的小罗锅儿,恨他那张没长开的脸,它另她想起了早产儿”。而马西也对家中的任何家务事不闻不问,甚至可以悄无声息的坐好几个小时。玛丽和马西对待彼此的这种冷漠态度折射出了二人精神之爱的虚无,夫妻二人都生活于痛苦之中。因为极度缺乏精神上的交流,两人并没有体验到婚姻的幸福。在劳伦斯的眼中,真正的婚姻是肉体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和谐统一,玛丽和马西的婚姻无疑是现代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畸形婚姻,是一种异化状态的婚姻。

与姐姐玛丽对待婚姻的态度不同,小女儿露易莎追求的是精神之爱。当她得知姐姐嫁给了马西先生后,“她感到自己的信念受到了伤害。难道她心目中真正的东西就可以这样无所谓吗?”,露易莎对姐姐变相嫁给地位和物质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她的内心追求自由和真正的爱情。在被杜伦特充满男子气息的肉体吸引后,她慢慢地开始了解这个腼腆的男人。这过程中产生的情愫让这对年轻人都感到身心愉悦,为了能与杜伦特在一起,露易莎顶住了来自家庭的压力而与杜伦特结为夫妻。这才是劳伦斯所认为的自然和谐的婚姻关系,不被物质和利益的诱惑所侵袭,也不被外在的压力所破坏,精神愉悦轻松,从而两人达到完美的融合和统一。最后露易莎和杜伦特获得圆满结局,离开了英国,去往未经文明开化的加拿大。劳伦斯通过结尾再一次突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充满腐朽之气的工业社会又一次进行了批判。

(2)家庭关系

工业机械文明的重压下,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张,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在《牧师的女儿们》中,牧师林德里先生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家庭关系本应和睦愉快,但在林德里先生的家中完全看不到这样的景象。由于经济拮据,又极力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和优越的地位,林德里太太对丈夫时常大发脾气,“她发现自己仇视自己的丈夫,甚至知道如果她不加小心,便会毁了自己的生活,给整个家庭都造成灾难”。她对丈夫的这种态度实则是她扭曲心理的折射。而林德里太太每年生一个孩子,也仅仅是机械地尽着母亲的义务,她体会不到做母亲的愉快,这对她来说纯粹是强加于她的。而孩子们也得不到来自母亲的关爱,一个个都很呆板,生活得很孤独。“孩子们的嘴傲慢地紧紧抿着,像面临什么厄运一样,幼稚的眼睛已经目空一切了”。这个家庭严重缺乏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信赖,缺少一个正常家庭应有的人情味。这种畸形的家庭氛围造成了日后玛丽对待感情的冷漠和露易莎的叛逆。这也是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批判,机械化和工业化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劳伦斯本人从小就在阴暗的家庭阴影里长大,对于畸形家庭和冷漠的家庭氛围最有发言权,他痛斥工业文明带给家庭的伤害,。

三、精神生态思想

随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推动,在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劳伦斯一直致力于探讨人类精神,这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精神的细致刻画,但我们须知,这种对人类精神的关注与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人类一种文明的病症。劳伦斯对这种病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只有人类绝弃现代文明,重回自然的怀抱,才可以得到灵魂上的荡涤,这就是劳伦斯对精神生态关注的方面。

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人们的注意力都聚集到了追逐金钱和物质的方面,钱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了社会地位的一种主要象征。在《牧师的女儿们》中,林德里夫妇就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为了能攀附世家出身的马西,他们丝毫没有考虑玛丽的感受而让玛丽下嫁于他。尽管夫妇二人厌烦马西的冷漠和沉闷,但得知马西向玛丽的求婚后,仍然违心地说:“你们看起来是不坏的一对。”对经济拮据的夫妇二人来说,自己的女儿就像一块通往富裕的跳板,是一件商品。对待露易莎的意中人杜伦特,夫妇二人则又是另一种态度。他们看不起杜伦特贫寒的出身,甚至觉得露易莎找这样的男人简直就是让他们蒙羞。当露易莎把杜伦特领回家来时,林德里夫妇对杜伦特极尽嘲讽,数度让杜伦特羞愧难耐,这不仅对杜伦特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对自己的女儿露易莎也是一种侮辱。

劳伦斯曾说:“我们使用机器是为了满足我们所需的商品呢,还是把它们当做粪耙把成堆的金钱扒拢呢?”他指出:人们为了获得幸福而生产出了机器,到头来却成为了金钱和机器的附庸。[2]在劳伦斯的眼中,人们为了追求金钱而丧失了人格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空有一副人类的皮囊,但内里却都已经腐烂掉了。他们丧失了自然的人性,人类的血性,精神已经极端异化了。林德里夫妇就是這样精神极端异化的代表,他们以钱的多少来作为考量一切的标准,内心已被物欲腐蚀,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这种金钱至上的做派让人为之愤怒和谴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保持心灵的宁静,不受世俗影响的态度是我们都应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是相辅相成,关系紧密的。自然生态占据着主导位置,而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各自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并对自然生态也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劳伦斯在作品中对工业化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恶性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人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却破坏长久居住的家园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与自然互利共生。剖析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劳伦斯的作品,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对待科学和自然的态度。同时对解决当下社会所产生的某些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劳伦斯:《劳伦斯散文》,毕冰宾等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2]劳伦斯:《托马斯·哈代研究》,布·斯梯尔编。转引自罗婷:《劳伦斯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参考文献:

[1]邢建昌.劳伦斯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5]赵红英.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劳伦斯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论劳伦斯·布依尔“地方”理论之嬗变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the Nuclear Disaster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