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失·觉醒·建构

2017-05-18冯肖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托妮主体意识莫里森

冯肖潇

摘 要:作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之一,托妮·莫里森是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是最杰出且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当代女性文学,尤其是黑人女性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托妮·莫里森以黑人女性独特视角,发人深省的文字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的生活。《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这三部小说体现了黑人女性的主体意识从丧失到觉醒最会建立并在最终找回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一、引言

17世纪开始,非洲黑人被卖到美洲成为奴隶。奴隶主为了达到控制奴隶的效果,不断宣扬白人文化,以此淡化黑人文化;强调白人价值观,摧毁黑人身份认同;剥削压迫黑人奴隶,使其失去主体意识。在黑人被奴役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黑人女性作为黑人和女性双重身份,使她们收到多重压迫,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托妮·莫里森作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发人深省的文字,为黑人女性的自由与独立呐喊。身为黑人女性作家,她对黑人女性的生活和经历有着深刻体会。正如莫里森所提到的:“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1]243她走进黑人妇女的内心世界,在她的作品中,她将女性形象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在某一特殊时期失去了自我及自身价值的女性;另一种是拥有反叛精神且十分勇敢的女性。在《最蓝的眼睛》、《宠儿》和《秀拉》这三部作品中,恰恰反映了女性主体意识从丧失、觉醒到重建这一过程。

二、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

黑人在被解放之后,同以往的生活相比并没有改变,依旧被压迫被歧视。而白人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恰恰反映了这一状况。在白人文化的强势冲击与灌输之下,黑人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否定自身价值甚至厌恶自己,丧失了主体意识。在《最蓝的眼睛》中,十二岁的黑人小女孩儿佩科拉,是个处处受歧视、受虐待的孩子。因此,小女孩儿开始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社会中,白人处处宣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向黑人灌输“白即为美”的思想,这种想法在黑人心中,逐渐根深蒂固。佩科拉的父母时常吵架,这对幼小的她来说,她十分痛苦。“她常在两种愿望之间徘徊,或是父母其中一人被对方打死,或她自己死了算了。”[2]27一个幼小的孩子,居然抱着这样的想法,可见家庭也造成了佩科拉的悲剧重要原因。

造成佩科拉悲剧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佩科拉本身的原因。佩科拉自己厌恶自己的肤色,以黑为罪恶。她受家庭和社会影响而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她让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痛苦之中。佩科拉的遭遇是让人同情的,可是她的迷失又是让人无奈的。

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文化逐渐被淡化,有许多黑人其实和佩科拉抱有同样的心理。他们处处模仿白人,盲目热衷于白人的一切,把白人文化奉为圭臬,这些人想要追求的只是一个“白”的外在。“基于肤色等外部特征之上的自我假想的优越感,是软弱无力的表现,因为肤色不过是个生物学的特征,与内在价值的完善并无关系。”[3]31在他们追逐这些所谓价值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自我身份认同。

三、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作为黑人女性的一面镜子,《秀拉》这本小说中刻画了被置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奋起反抗的生动形象,是女性主义的代表性作品。与《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不同,小说中的秀拉是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在大多数女性还在被压迫、被奴役而麻木时,她已经开始觉醒,走上了找寻自我,寻找主体意识的道路。

小说主人公秀拉本身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她反抗性别、种族和传统等这些对黑人女性不公平的方面。秀拉从始至终都在与传统做对抗,一定程度上她是成功的。但是,秀拉的反抗又是失败的,她没有朋友,拒绝与黑人文化与历史,拒绝与黑人群体相融,她喜欢孤独,这种孤独是她自己给予自己的,她最后孤独的死去。黑人的美国人身份要求他们融入美国社会, 而他们的黑人身份则要求他们保持黑人的民族特性。但与美国其他民族和族裔不同, 美国黑人的二元身份最为明显、最为强烈、最难以消除。[4]316,作为一名黑人,却拒绝黑人文化,黑人历史,这又是矛盾的,难以消除的。从这方面来看,秀拉对于自我身份及主体性的寻找是失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秀拉勇敢而独立,她的这种觉醒,鼓舞了后来的黑人女性。内尔曾经和秀拉一样,不满于女性被歧视、被压迫,两人因此而成为好朋友。但在结婚之后,她又和其他黑人女性一样,安于现状。“然而,这些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使她成了‘生活天地狭窄,‘把自己封闭在刻板的棺木内的和人女性。”[5]小说的最后,秀拉的行为影响了内尔在继续秀拉的反抗之路。

四、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美国奴隶制时期,是一段黑暗、血腥、残酷而又不堪回首的时期,奴隶制废处之后,奴隶的生活仍然没有什么改变。小说《宠儿》正是以美国内战结束后为背景,向我们叙述了内战之后,下层奴隶的悲惨生活。并展示了小说主人公从开始麻木生活,到后来觉醒,最后重建主体意识的过程。

小说主人公塞丝原本和其他人一样生活在“甜蜜之家”。后来“甜蜜之家”的主人换成了学校老师,无论是开始开明的奴隶主还是后来残暴的学校教师,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压迫、奴役这些奴隶。塞丝在听到学校老师和他侄子的对话之后,开始觉醒,她发觉自己只不过是这些奴隶主的玩物。经过这一过渡后,塞丝决定逃走,这是她开始从失去自我中觉醒的第一步。后来还是被奴隶主找到,塞丝为了自己的女儿不再有和自己一样的命运,她做了一见让人始料未及的事,她用锯割断了女儿的喉咙。在此之后的十八年,塞丝都活在痛苦之中,后来塞丝和女儿丹芙住在一起断绝了与人的所有交流。最终在保罗·D和黑人群体的帮助下,塞丝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有人觉得塞丝杀死自己的女儿是让人费解的,其实不然,她的做法虽然偏执,但是她的出发点是为女儿好,她不想女儿和自己一样的命运,所以选择了这种偏激的方式,亲手杀死了女儿。当她看到报纸上对她杀死女儿的报道时,她说,“这是我把我的孩子们带到了安全的地方。”[6]162这恰恰反映了奴隶制有多么残酷,一个母亲,宁愿杀死女儿,也不愿她成为奴隶。这也是塞丝建立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通常情况下,作为奴隶的塞丝她所生下的孩子也是奴隶,而奴隶的命运要掌握在奴隶主的手中。她亲手将宠儿杀死了,这是她作为一个母亲,自己掌握了孩子的命运,而不是奴隶主。虽然结果是让人心痛的,但却是塞丝开始建立主体意识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步。

五、结语

托妮·莫里森这三部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从开始的佩科拉失去自我,丧失主体意识,到秀拉的觉醒以及通过自己看似疯狂的举动,挑战传统,到最后宠儿里的塞丝建立起主体意识。这一过程,是整个社会中黑人女性从丧失主体意识到觉醒,再到最后建构主体意识的缩影。莫里森始终致力于帮助黑人女性,她对黑人女性之一群体寄予厚望,她也始终在用自己的声音为黑人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摇旗呐喊。在黑人女性在压迫剥削中失去自我的时候,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在一起,投入到反抗的这场斗争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寻找价值和建立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鲁亚斯. 美国作家访谈录[M]. 栗旺,李文俊. 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95.

[2]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M]. 陈苏东,胡允恒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3]王守仁,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恩铭. 美国黑人领袖及政治思想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喜芬. 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对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J]. 解放据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80-83.

[6]Morrison Toni. Belove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猜你喜欢

托妮主体意识莫里森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
虾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