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云南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2017-05-18王祥懿
【摘要】新常态下经济面临着发展降速、产业结构变革、发展驱动力转变等诸多挑战。经济发展趋缓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而人力资本正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泉。文章通过分析1978年以来云南产业结构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的相关数据,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产业结构与劳动需求的契合关系,通过对两者关系的非均衡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给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结构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升级 人才需求结构 劳动力流动 产业结构调整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在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就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并且对云南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期望。因此关注人力资本,积极发展人才兴滇战略,完成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的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是未来云南健康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产业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理论阐述
产业的定义非常广泛,在广义上它代表了国民经济当中的各个行业,包括了所有包含具有投入产出的部门。在狭义上,有时特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工业部门。本文在研究云南产业与劳动力需求关系时,针对的是广义的说法,它指的是“具有相同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结构主要可以体现一个经济体当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与配合关系,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也伴随着着产业的兴衰而变化。
产业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劳动力需求本身正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结构可以决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可以决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因为作为影响产出的主要要素,劳动力的需求必定与地区产业结构相关联。差异性的劳动力需求状况使得单位劳动力所能够支配的资源不同,进而影响到了单位资源的产出率。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可以简单总结为: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受产业结构影响,而就业弹性系数则反映了不同产业对于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不同。伴随者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劳动力的变动体现在了劳动力需求的数量、流向与结构上,这又反过来对产业结构的发展产生影响。配第·克拉克通过收集世界上不同国家产业与劳动力结构与分布情况的数据,研究各产业吸收劳动力的程度与能力,并且结合人均GDP相关数据得出结论:第一产业所带来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需求比重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结构的升级而下降。伴随着工业部门的发展,第二产业占据了更多的劳动力份额,同时其所占GDP比重的大幅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与劳动需求比率也出现稳步上升现象。根据配第·克拉克的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在产业结构的更迭中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升级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演变。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于统计数据做了更细致的分析工作,总结出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成熟地区劳动力的流动轨迹。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劳动力逐渐从占据主要份额的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与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并且在就业市场所吸收的劳动力逐步超越第一、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份额进一步萎缩。从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工业化发展就是产业升级与劳动力市场转化的一个过程,从长期历史数据看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赛尔昆对100多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发展路径,但总体趋势依然与发达国家的工业进程有着相似之处。
二、云南省产业与劳动结构技术分析
从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来看,就业的素质、数量与结构是经常的研究对象。其中就业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对就业结构的研究得到,劳动生产率与投资回报率反应了劳动力的素质情况,把云南省就业数量、结构和质量问题把握好就可以把握住云南劳动力就业的全面情况。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由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构成。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中国劳动力从业人员的法定年龄下限为16周岁,此外男性上限为60周岁,女性上限为50周岁。根据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在法定年龄范围之内又可以区分为非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失业与就业人口的总和构成了劳动力人口。失业的定义是在一定时间范围之内,有意愿就业并且正在寻找工做的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在中国官方统计中记为为城镇失业人口登记率,计算方法为城镇的失业登记人员除以城镇就业与登记失业人口之总和。其数据的缺陷性在于没有将农村失业人口统计在内,对于流动性劳动人口缺乏研究。
伴随着对云南省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提出,如何解决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以及有可能随之产生的失业问题,应该是学者关注的重点。产业的发展必然引起特定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通过劳动力就业弹性这一因子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对于区域经济而言,隐性失业的降低与剩余劳动力移动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整体优化,但产业发展并不代表着其吸收就业的能力就必然增加,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就业弹性系数。
螺旋上升的状态代表了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形态,经过西部大开发以来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云南省的产业体系已经初步成熟。自从1978年以来,云南的第二、第三产业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与与发展战略的改革而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不久,工业主导模式逐步取代了农业主导型经济。而根据2014年的GDP统计数据,第三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越第二产业总产值,成为云南省的主导产业,“三、二、一”产業结构模式逐步确立。(1987年云南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被第二产业超越),服务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云南省产业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合理,内部结构也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优化。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86.1%下降为53.7%,降幅为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7%上升到了2014年的13.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则上升了26.9个百分点,明显的吸收了第一产业所流出的劳动力。但从总体来看,云南相对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第一产业所吸收的劳动力所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依然过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依然偏低。最近几年伴随着云南对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大力发展与扶持,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与全国平均劳动力比重的差值也在最近十几年出现了逐步缩小的趋势。
微观研究云南省内就业与产业结构的之间的关系,其中发展不对称的情况可以从GDP份额与劳动力就业比例中体现。从第一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的份额从1978年的42.7%下降到2014年的15.53%,但是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却居高不下,2014年为53.7%,吸收了云南大部分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发展与结构变化相对缓慢,GDP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增加值只有不到2个百分点,就业人口比例上升了5.5个百分点,最近10年的上升趋势有较为明显的改观。第三产业GDP所占份额上升幅度较为明显,从1978年至2014年,提高了25.85个百分点,吸收就业的能力也大幅的上升,上升幅度大于吸纳就业的比例说明应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清除第三产业发展的阻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滞留劳动力过多,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以及第三产业就业空间的优化利用问题,是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结构性偏差往往与劳动力转移滞后有关。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要求劳动力供给与流动必须同产业发展相协调与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从劳动力流动速度来看,当速度偏慢时,劳动力将会滞留在原始部门导致人才浪费,产生失业压力。另一方面,新兴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也会限制这些部门的科技创新与资本技术的密集化发展,从而加重社会失业压力。为了进一步分析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 引入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
公式1:
Pi一第i产业结构偏离度;Gi一某产业计算期GDP的比重;Li一同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比重;i=1,2,3.
公式2:
Qi一第i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Gi一某产业计算期GDP的比重;Li一同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比重;i=1,2,3.
通过对于产业结构与就业需求结构的数学处理,用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去决定产业结构的健康标准,能够进一步对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衡量。通过观察结构偏离度的数值,可以轻松得到两者结构上的契合效果。当这一数值为正时,代表着单位就业带来了更大的产业产值。当这一数值为负值时,代表着单位产值消耗了更大份额的就业量,等于零时刚好达到均衡状态。通过观察结构偏离的的绝对值就可以得到产业与就业的契合状况。对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分析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进行,表示每1%的劳动人口对应着能创造的产值,这就可以作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判断标准(表1)。
表1 云南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数据可以发现:云南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潜在失业使得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负值,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偏离度从1978年的-0.504以上升到2014的-0.711,偏离零值愈来愈远,可见第一产业是劳动净流出的部门。具有巨大劳动吸收潜力的是第二产业,其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绝对值最大。上世纪90年代初,结构偏离度的大幅增长正好反映了当时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结构偏离度数值最小的是第三产业,其绝对值的缓慢趋零也代表了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更加协调,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依然相对较高。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幅降低,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资本密集型的企业逐步占据的市场的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困境直接导致了第二产业吸收就业能力的降低。2000年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贡献的逐步增大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息息相关,烟草、化工以及电力产业在云南地区大力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虽然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下降趋势,但是在就业总量份额上与全国同期数据相比仍然较高。云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滞留现象仍然严重。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不难看出在未来,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劳动力吸收的主要部门。
表2 云南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及就业增长贡献
三、结论和建议
虽然经济学家们通过数据分析与理论推导总结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产业发展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一些共性,但是由于时代以及政策的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进程仍然存在着各种的差异。以云南的产业发展与结构变化为例,在2000年以前发展总趋势与经典理论一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逐渐上升,但联系就业市场的GDP就业增长弹性与就业增长贡献来看,第二产业在2000年之前符合经典理论的就业弹性、就业贡献下降的趋势,但2000年之后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状况,这就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息息相关。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云南省经济虽然以较高速度增长,但是产业结构调整趋缓、第二产业就业增长弹性逐步下降,导致了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严重趋缓,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但对社会造成了失业压力,而且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滞后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消极影响。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实施刺激了云南第二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外流,让劳动力转移速度跟上产业升级的进度。因此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的同时,除了考虑产业优化的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优化产业市场对于人才市场的积极引导作用。现今云南的第二产业发展已经日趋成熟,高投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发展,但伴随着市场作用的结果技术密集型产业必然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就业模式、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第二产业与其就业市场合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省内不同区域合理分工,科学调配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增加就业。
2014年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0.6%,在云南这一比重为33.1%,再结合省内第一产业大量劳动力滞留的现状,可以第三产业就业潜力的开发依然大有可为。通过消除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性障碍,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与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以旅游、餐饮、商贸为代表的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早已得到了证明,应结合云南省现状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人,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只有就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跟得上产业结构变革的脚步,云南才能在新形势下维持良性与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保林.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J].经济学动态,2009(2).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J].经济学家,2011(2).
[4]任新民,熊贵彬.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学术探索,2003(10).
[5]邝小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6]孙建,周兵.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SEM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1).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科研项目“云南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项目號2015YJCXY12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祥懿(1987-),汉族,安徽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