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7-05-18陈丽敏
陈丽敏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思考,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要形成高效课堂,首先应该巧设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巧妙引导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最后,提问后不但要关注学生答案,还要关注其思维过程和情感,鼓励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思维,又真正实现了提问的有效性,为高效课堂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效课堂 提问 思维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它是课堂中引起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如何才能利用好提问,既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物学思维和素质,又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巧设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时候,对于课题的引入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复习传统的育种方式,然后直接引入课题,进入新课讲授过程。
方案二:给学生讲述胰岛素提取非常难,因而糖尿病的治疗成本非常高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一个问题:科学家想让细菌合成人的胰岛素,降低生产成本,行吗?如果行,用传统的育种方式能实现吗?
实践证明,方案二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讨论很活跃,由此引入了一种新的育种方式——“基因工程”。在引入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认识了基因工程的两个特点:按照人们意愿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实现两种不同生物之间的基因重组,打破了物种界限。再导入新课,学生带着兴趣听课,课堂效率自然而然提高。
方案二之所以优于方案一,是因为它一石三鸟:一是导入新课,二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三是让学生主动构建了新知识。提问是一种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把它列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范畴内,在备课时也应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巧妙设置导入问题,引导学生走上“发现之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提问是教学活动之一,备课时应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形式、情景以及提问的时间并预测学生反应,以能充分利用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主动构建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作为例子,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并讨论,很快突破了这部分的教学难点。
(1)有兴奋传到轴突时,突触小泡发生什么变化?释放的是什么物质?
(2)神经递质释放到哪里?
(3)神经递质作用于哪里?与突触后膜的什么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下一个神经元发生什么变化?神经递质会一直结合在受体上吗?那它有哪些去向呢?如果一直结合在受体上会有什么后果呢?
(4)兴奋通过突触时信号在形式上有何变化?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方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呢?
(5)归纳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
教师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串,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时候主动构建新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得到新知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点燃了,对预习和课堂提问更加重视,也变得勤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三、巧妙引导思考,激发学生思维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思维深度的培养,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严谨性的培养,使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在分析三个经典实验时,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格里菲思实验得到什么结论?他知道什么是遗传物质了吗?艾弗里为什么要单独地、直接地分离提纯DNA、蛋白质等成分?他的实验思路是怎样的?实验目的呢?最终找到什么是遗传物质了吗?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細菌实验为什么要用S来标记蛋白质,用P来标记DNA?他们的实验思路又是怎样的?实验结论呢?这样层层推进地巧妙引导,深化探究,既开拓了教与学的思维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思维。
四、关注学生答案,也关注思维过程和情感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生物课堂上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生物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学习生物并非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上必须关注学生答案,更要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情感态度。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引导思考,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态度。让我们在“精心设计问题”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课堂思考过程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追求高效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章爱兰. 以问题驱动,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 中学生物教学,2010(12):4-6.
[2] 陈文娟.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梯度提问[J]. 中学生物教学,2011(6):18-19.
[3] 张佩敏. 让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彰显活力[J]. 中学生物教学,2011(7):27-28.
(作者单位: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