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妙领 水到渠成
2017-05-18何雷忠
何雷忠
【内容摘要】新时期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善于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效刺激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灵敏的观察能力,把思维训练落实到实处,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多元引导 提高效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數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应该以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身作则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引导其善于观念、乐于思维、敢于创新实践,让数学课堂更加实效精彩。本文我将结合自几身多年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巧妙引领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通常较为抽象,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轴对称现象”教学中,课本对“轴对称”的定义较为抽象、难懂。而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可以将自己的双手展开,手心面向学生,然后再将双手并拢,问道:“我的双手成轴对称吗?”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双手对平移、旋转图形的相应变化进行直观演示,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应用事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此外,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然后再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举例,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课堂的活跃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分析和发现隐藏于问题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和内在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究,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
例:在△ABC中,AB=AC,BD⊥AC于D,CE⊥AB于E,BD和CE相交于O,求证:BD=CE。(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八下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在证明方法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得到如下证明方法:
证法1:通过证△ABD≌△ACE,得:BD=CE。
证法2:通过证△BCE≌△CBD,得:BD=CE。
证法3:利用三角形面积 AB×CE = AC×BD,得:BD=CE。
除了以上结论外,同学们还探究提出如下结论:
①OB=OC;②OE=OD;③AO平分∠BAC;④AO垂直平分BC。
除此许多学生还对题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探究和改造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变式1:在原题中,把高线CE和BD改为△ABC的中线或角平分线,同样可得结论:BD=CE。
变式2:已知:△ABC中BD⊥AC于D,CE⊥AB于E,BD和CE相交于O,且BD=CE,求证:AB=AC;你们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变式3:已知:△ABC中,中线BD和CE相交于O,且BD=CE,那么AB=CD是否还成立呢?你还可以探究出哪些结论呢?
变式4:已知:△ABC中,角平分线BD和CE相交于O,且BD=CE,那么AB=CD是否还成立呢?你还可以探究出哪些结论呢?
这样教师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引导,让学生主自参与探究,这样既沟通了知识间的互相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求异思维。
三、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论是预习、课上学习,还是课后的巩固学习,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其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探索的习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探索,在观察与探索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小结的习惯。课后让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小结,以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能力是相当重要,教师需要深入对新教材的理解探究,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积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上不断思维,不断发现与探索,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芳.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 艺术教育,2014(06).
[2] 陆小凤. 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之我见[J]. 江西教育,2016(10).
[3] 吕碧芳. 初中数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1).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