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节目主持中的“平等交流”
2017-05-18吴莺
吴莺
【摘 要】新媒体催生的媒介竞争不断加剧,收视(听)率已成为节目成败的主要考量因素,打破长期根植于主持人内心的以“传者为中心”的观念势在必行。主持人与受众实现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是提升收视(听)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自身主持经验的总结,阐释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探究实现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方法。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受众;平等交流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与传统媒体抢夺受众市场。广播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较之“新媒体”有广泛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但其地位已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和对受众市场的瓜分,广播节目从体制和节目设置方面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和调整,节目主持人作为与受众交流的主体,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培养属于自己的粉丝,抢占受众资源。但广播节目既缺少电视节目的画面感,无法给受众传递场景,也无法使用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表达,与受众的交流仅靠主持人的语言。这种情形下,主持人怎么吸引受众,就迫切需要主持人把受众摆到核心位置,更多的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接受心理,与受众平等交流,获得受众的信赖。
一、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媒体时代灌输式的主持方式,已经被受众抛弃,失去了受众市场。主持人必须站在受众的立场,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将受传关系放在平等位置,克服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位差效应,切实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和力。特别是广播节目主持人,没有背景的衬托和画面的渲染,声音是传播的唯一途径,在尴尬的受传夹缝里,与受众的平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平等交流才能产生心理共鸣
媒介要实现传播效果,就要拥有受众,只有与受众产生心理共鸣和心灵碰撞,才能吸引受众。共鸣是一种感受、情绪的交流,是主持人对受众情感信息的反馈,是主持人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与受众心理需求的碰撞。“要想使传播取得最大的成效,必须缩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受众对媒介的要求不再限于信息传递与宣传教育等表层感受,而更深入到内心的情感交流,主持人不仅应有理性分析的一面,还应有感性的一面,情感需求则成为受众心理逐渐成熟的一种体现。”[1]与受众产生共鸣,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节目中,愿意倾听并敞开心扉与主持人交流。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心态,这种技巧和心态的根本就是主持人对受众的真诚。
(二)平等交流才能实现双向传播
交互式传播是人类的自然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的终极旨归,网络媒体已经靠近这一传播方式。而传统媒体特别是广播节目,因为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还更多的保留着单向传播的模式。要实现广播节目的互动传播,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广播节目可以突破单向传播的模式,走向双向传播。诚然,网络平台的介入和节目现场热线电话,已经实现了广播节目与受者的线上互动,但传播除了信息的互通,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交流,正如韦弗给传播下的定义:“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作为大众传播传者、受者和信息三要素中的核心,主持人是实现双向传播模式的开始,要在大众传播模式里达到双向传播的目的,就要求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赋予大众传播足够的“人情味”,让受众倍感亲切,最终实现双向传播的受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的心理倾向性和选择性是制约传受雙方的亲疏关系、信息的交流和实现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方法
虽然广播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隔空对话,但主持人要做到与受众精神上的平等,与受众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尽可能地平等对话,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亲和力,这样才能与受众产生心理共鸣、突破单向传播的轨迹,培养属于自己的粉丝,实现传播效果。
主持人要了解受众的需求,抓住受众的心理,在节目中不将自己游离在受众之外。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主持经验,就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方法,阐释如下。
(一)了解受众
主持人首先要准确了解节目的受众群体,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收听习惯、兴趣爱好等。了解了受众,在节目中就不茫然,就能正确的面对受众,并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1、确定受众群体
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受众群体,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爱好的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从而确定更加合适的交流方式。明确了受众群的特征,在节目中就会自然而然透出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会有明确具体的受众群,这时我们可以从节目本身的性质和宗旨入手,在脑海中设定一个或者更多熟悉的、具体的人物形象,并真诚地去和他们交流。比如笔者主持的“12315维权帮你忙”栏目,锁定节目受众为消费中受挫的消费群体,他们期待通过节目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需要主持人的心理慰藉。在2017年1月12日的节目中,余先生哥哥受到商家欺骗,原因是其哥哥患有重度智力残疾,私自拿了家里的钱购买了苹果手机,后发现是二手手机。余先生一家对商家欺骗的做法十分恼火,笔者针对当事人的情况,站在受众的立场,真诚地沟通交流,不仅通过“3·15”的介入退还他3000元,挽回了经济损失,更让余先生在节目中得到了心理安慰,让受众感受到节目的温暖和主持人的亲切。
2、了解受众心理
节目播出的时间不同,受众的状态和需求也不同,主持人的风格要与节目播出的时间搭调,才能融洽。比如早上播出的节目,播音员要带给受众以朝气、振奋的感觉;午间节目的播音就应当突出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晚间下班后的节目,受众的心理状态大多是放松的,主持人不能过于庄重,适当的幽默风趣,会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除此之外,很多电台在深夜会有情感类节目,主持人通过真诚地交流,与受众建立一种朋友般的信任,让受众敞开心扉,在静谧的夜晚交流私人话题。譬如南平广播电台FM88.8综合广播、FM95.1城市生活广播并机直播的《下班万岁》,节目播出时间为下午五点到六点之间,让受众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伴随着节目轻松愉悦地回家。
3、增加对受众的感性认识
不同的受众群体有着不同的接受习惯,主持人要尽可能接触受众,以便更多地了解受众,在节目中找到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感觉。“要真切体会受众心理,真实了解受众感受,及时得到受众反馈,各种调查和数据固然是一种办法,可是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要全面了解受众心理,最彻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贴近群众,深入生活,用心感受,用脑思考。在生活中体验、认识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注意观察目标受众的特征行为、语言特点,有意识的将其归结,寻找其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在生活的大海里淘澄出精彩的语言浪花,补充不可或缺的生活营养。”[2]譬如2017年1月12日的“12315维权帮你忙”栏目里,有位网友谈到网络购物时,店主少发货,但投诉遇阻的问题,因笔者有过类似的体验,因此在节目中特别能感受到受众的诉求,迅速找到情感契合点。“因为收货时,没有当场验货,因此消费者没有当场联系卖家,错过了维权的最佳时机,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可能维权成功?”现场嘉宾提出举证难,主持人接着替消费者发问“如果确实一时难以当场验货,消费者要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因为有这样的真诚,赢得了受众的信赖。所以,主持人要积极主动去了解受众,也让受众熟悉自己,彼此之间产生“朋友”般的信赖。
(二)坚持以受众为本
大众传播进入“受众中心”时代,强化交流、强化服务,受众喜欢的节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品”。“主持人要照顾到大众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不能厚此薄彼。在与嘉宾及听众进行人际交流时,要时刻保持大众传播的语境。”[3]在“受众中心”的传播时代,主持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受众的服务者,以受众为本位,尊重受众、服务受众是主持人工作的根本。“以受众为本,就能与受众建立密切联系,这也是了解受众,进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仍是广播电视服务的消费者,因而必须加强与受众的联系。”[4]
主持人以受众为本的理念,首先表现为节目主持人对受众生活状态的关注,让受众成为节目的主人,在节目里就同一个话题交流,主持人是受众的代言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其次是主持人对受众内心情感和思想追求的关注,主持人要成为受众倾诉的对象。“主持人必须要精确的把握受众的情感和思想状态,明确自己的身份归属,回归到作为公共领域的大众媒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营造平民化的对话氛围,寻求沟通,理解差异,使信息传受双方在相互尊重、地位平等和关系融洽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话语交流。”[5]当然,以受众为本不是主持人简单地迎合受众,而是主持人与受众情感交流中,对媒体社会责任以及价值标准的进一步堅守。
综上所述,主持人与受众平等交流是实现大众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吸引受众的重要途径。主持人实现与受众平等交流的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以受众为核心,是平等交流的根本所在,抛开对受众的关注,平等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注释:
[1]苗语桐. 从受众的心理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 [J].大舞台,2011(11).
[2]詹晨林.浅谈节目主持人对受众心理的认知缺失[C].首届(2007) 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2012-10.
[3]王海燕.广播节目互动现场主持人的作用 [J].青年记者,2009(18).
[4]董官宝.广播电视节目创优探究[J].新闻传播,2011(8).
[5]林赞.话语权、独立性、平民化——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权特征分析[J].东南传播,2012(9).
(作者单位:南平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