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2017-05-18

新传奇 2017年14期
关键词:普林斯顿李政道杨振宁

杨振宁与李政道失和之谜

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长达十六年之久,并同获诺贝尔奖。然而,从1962年以后,他们彻底失和,这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直到今天,他们失和的真正原因仍是一团迷雾。

曾经亲如兄弟

1946年,李政道来到美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学习理论物理。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两人都是西南联大校友,交往自然开始。杨振宁见到李政道以后,对他印象极佳,并且敏锐地察觉到李在物理学方面的智慧与才华。而李政道也认为“杨极端聪明,在数学物理上特别有天赋”。他们很快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1949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研究院做访问成员,当时的李政道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生活并不愉快。杨振宁得知此事后,找到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求帮忙,于是,李政道来到了物理学研究气氛浓厚的普林斯顿。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两人的论文甚至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还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1956年,他们合作写了一篇名为《在弱相互作用之下宇称守恒的问题》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他们因此在1957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们成为最先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那一年杨振宁三十五岁,李政道三十一岁。

1957年杨、李得奖之后,两人的合作更加密切。有一段时间,大家常看见这对诺贝尔奖得主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当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除了在科学上合作之外,杨、李两家人也有密切的来往。杨振宁夫人杜致礼和李政道夫人秦惠莙在一起相处很愉快,两家的孩子也都在一起玩。他们还有一张两家大儿子在一起洗澡的照片。

矛盾焦点还是优先权

就在两人的合作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纠纷,导火索是合写论文的署名顺序问题。按惯例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因此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起初对这要求很吃惊,最后勉强同意。

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署名顺序问题给两人的关系带来裂痕,李政道对此耿耿于心,对杨振宁也产生了一些芥蒂,此后两人在普林斯顿未有合著论文。关于两人的关系,杨和李曾在1962年4月18日进行了一次长谈。据说,当天是一个双方感情非常激动的场面。杨振宁情绪激动,并开始哭泣,说他非常想和李一起工作;李政道感到尴尬而又无助,于是好言相劝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他们友谊的真情流露。1962年春天,李政道辞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职务,去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6年,杨振宁也离开那里,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

其实,杨、李真正的矛盾焦点不仅是署名顺序,还有究竟是谁首先独立提出“宇称不守恒”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思想,也就是说在这个工作中,谁的贡献大。对此,李政道的态度相当明确,那就是: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1956年4月上旬由他独立做出的,杨振宁是5月才参加进来与其合作的,而《在弱相互作用之下宇称的守恒问题》一文也是由他主笔的。但杨振宁认为这与事实不符,他在自己的文集中,详尽地描述了自己撰写那篇获得诺奖的论文的经过:“1956年5月底,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得了严重的腰痛病……在病榻上我口授,由妻子杜致礼写成了一篇论文。因为她未受过文秘方面的训练,所以只好一字一句地照记下来。论文的题目是《在弱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我把稿子给李政道看,他做了几处小改。”而李政道则反唇相讥:“这是一篇划时代、纯粹科学性的文章,文章包含许多复杂的数学方程式,像杜致礼那样一位没有经过科学训练、没有文秘经历的人,如何能够靠别人口述来写出这样一长篇高度专业性的论文呢?”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合作,综合两人的不同意见来看,很可能宇称不守恒的观点是李政道先想到的,但将其扩展到包含θ-τ之谜在内的所有弱相互作用的情形,并且把它用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述出来,可能是杨振宁的功劳。

争执从美国延伸到中国

事实上,李、杨之间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197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回国访问,国内高能物理的发展本来就有不同的意见,自从两人回国介入后,这一分歧就有了浓重的个人斗气色彩。比如,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基本上,只要是李政道赞成的,杨振宁就反对;反之亦然。而且他们的个人意气,远远超出了高能物理领域。

杨、李恩怨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杨振宁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次他在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请他吃饭后闲谈,周总理突然问他:“杨教授,听说你和李政道教授不和,有没有这回事?”杨振宁说:“有的。”周总理接着又问:“你们两个人的不和和你们两位夫人有没有关系?”杨振宁说他想了一下说:“没有关系。”他说聪明的周总理听了以后笑了一下,没有再说下去。不过,在高能物理学界相当活跃而且成功的乔玲丽说,以杨和李两个人如此强的个性来看,他们的太太其实影响并不大。

据说,杨、李不和,曾引起我国政府和科学界的关注。与杨、李相熟的科学家周光召说,我国政府和科学界都很关注这件事情,周恩来总理也十分关心此事,并交代希望调和二人的关系。周光召表示,他私下和两人谈过,结果当然是无可挽回。

失和的真正原因

其实,当杨振宁和李政道失和的消息传开以后,他们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好友都甚为震惊。奥本海默却对两人的失和不以为然,他甚至以他典型的尖锐语气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对于杨和李的失和,物理学界有许多看法和猜测。有人认为他们两人失和的原因,来自两人不同的个性和家世背景。杨振宁来自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般给人中国传统的印象,像是一个长辈。他个性比较直来直去,对艺术和文学有广泛的兴趣和很好的品位,但是有时会给人一种有距离的感觉。李政道的出身和成长经历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个性上比较难以捉摸,不过比较符合美国作风,能够和人开玩笑,比较懂得吃和饮酒的生活情趣,有很好的艺术品位和收藏爱好,也比较容易来往,但内在却是一个个性强悍的街头战士。

而他俩在芝加哥大学的老同学施泰因贝格尔曾说,他认为诺奖的盛名,使得两人自我膨胀起来,慢慢造成对彼此的伤害。

毫无疑问,对于杨振宁和李政道来说,他们的失和,在两人内心都有着无可弥补的伤痛。李政道曾与人谈过他和杨振宁的关系,讲到他和杨振宁吵架以后的一年当中,自己提起笔来写字,手都会发抖。而杨振宁在他论文选集的评注中,对他和李政道的科学合作及友谊的机缘,有过一个总结,他写道:“总的来说,这是我生命中一个值得回顾的篇章。一点不错,这中间有痛苦,但是人生中与人相关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少有是全无痛楚的。”但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分歧,以及导致的失和,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间的恩怨问题了,而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因此,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由科学史家来研究。

(水云间荐自《名人传记》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普林斯顿李政道杨振宁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杨振宁:苍老灵魂重回青春的欢喜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及其成功因素研究
我在普林斯顿的一天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杨振宁的放弃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运作模式研究
经济危机和常青藤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