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

2017-05-17孟超慧

现代交际 2017年5期
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

孟超慧

摘要:基于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所存在的管理方式松散、组织目标虚化,活动项目持续性不强、活动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特此展开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调查,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合理建议和开展有效策略,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提升其对社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志愿者 服务组织管理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12-02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第二条的规定,“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

大学生作为当今志愿者的重要主体,它的实质是一种具有一定的自愿性、无偿性的宝贵人力资源。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总量大、流动性快,为社会的志愿服务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并赋予了其更为突出的特点——暂时性,即只有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这一社会角色才得以真正显现。但在服务过程中也暴露了其在服务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松散,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大学生参与的志愿者组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学校各级团委领导下的志愿者组织;一种是社团性志愿者组织。但这两种组织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团委领导的志愿者组织具有行政化管理的色彩,其强制性易打击志愿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团委的领导人员大多来自行政指派,对志愿者活动不甚了解,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不利于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社团的自律性管理虽然有利于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没有强制性约束措施,组织结构不稳定、管理松散,不能保證志愿者活动的有序和稳定开展。虽具有经验较为丰富的组织人员,但也仅限于队长层面和几个具有经验的成员,对于其管理的众多初级志愿者来讲,还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人员流失严重,服务次数少,不稳定性强

由于志愿者的招聘和审核程序简易,一般团委和社团都存在“重活动,轻建设”的问题,为达到指定的人数,降低标准,导致志愿者准入门槛低、随意性大,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缺乏相应的登记管理注册程序,很多的志愿者只参加一两次志愿者活动便不再参加,人员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大,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志愿者活动组织,为其内部的相互沟通、协作带来了巨大问题,不利于志愿者相互交流分享活动经验和提升服务质量。

(三)培训形式化,服务能力低,效果差

大多数志愿者服务活动都缺乏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只是进行临时的突击指导,不能达到为他人服务的目的,对于志愿者自身也没有实质性提升。大多数志愿者反映,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大都是到现场才有简短的介绍,对于自己的服务内容还没有了解清楚就直接上岗,在服务他人过程中使自己处在了一种迷茫和尴尬的境地,对其再次参加活动产生了阻碍。

(四)缺乏志愿者的权益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一些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损害的问题,但已有的法律法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细致可操作性,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权益保障方面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相关志愿者组织者为了省钱省力,也没有为志愿者投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损失得不到有效救济,与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相比,反而显得有点不近人情,打击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降低了志愿服务项目的社会效益。

(五)社会评价相对较低,提供的机遇少

在就业过程中,企业对志愿者活动经历重视程度较低,往往更重视党员身份或者其他实习经历、证书,且大多数人对于志愿者的评价也较低,狭义地把志愿者活动理解为一种廉价或者免费的劳动力。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自律化与行政化相结合,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将自律化的主动创造性和行政化的强制执行力相结合,合理维持两者之间适度的弹性,在约束志愿者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志愿活动中的服务作用。聘用专业化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担任管理职位,对志愿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二)完善登记和审查制度

招募合格志愿者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后期志愿者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为了做好这一重要的准备工作,防止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暂时性特点造成的人员流失和管理松散问题,我们应当建立电子化信息登记和评价监督制度。对于具有授权的志愿者组织也要履行注册登记制度。通过对将志愿者的信息进行登记,将服务的类型和时间进行累积,对相关服务可以进行优先和有针对性的指派,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奖励依据。通过评价监督制度对于服务态度不佳、随意脱离组织等人员可以进行一定的教育和惩戒,从而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增强其稳定性。同时,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也要做好全国注册志愿者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导的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因是为了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服务价值,并在其中追寻一种服务他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服务管理培训的缺失反而带给他们更多的挫败感。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提供不同的培训阶段,并且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安排不同程度的培训来完成。一,基础的培训阶段:对于准入标准低、规模较大的户外活动等,我们可以采取进行简单的岗位分工、相互配合、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的安排;二,特定培训阶段:对于具有特定场馆、室内展览的等特殊要求的服务活动,我们可以交由企业或者社会上的专业培训机构来进行;三,专业培训阶段:对于具有专业技能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项目,我们可以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志愿者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定责上岗。

(四)加强立法建设和权益保障

基于尊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我们必须从法律和社会两个角度对其权益进行保障。一方面,我们要细化法律法规的建立,并坚决执行相关规定,体现保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由于立法是一个利益衡量的过程,需要的时间长、精力大,为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切实利益,我们可以通过让志愿者组织或者接受志愿服务的相关单位和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加强安全措施等方式为其权益给予一定的暂时性保障。

(五)加强社会认同感,多方主体协力合作

由于目前志愿者经历在社会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力弱,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对其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小,打击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应当通过政府、企业、志愿者组织、社会大众、高校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对志愿者服务精神的认可。

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目前的社会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如此庞大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大學生志愿者个人素质较高,可以充分满足公众的高质

量服务需求,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服务的自愿性和无偿性也在无形中为社会添加了免费的劳动力,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加其社会经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对今后个人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此达到了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充分统一。

五、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持续不断的暖流,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光与热,我们应当不断改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为其生命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

参考文献:

[1]裴广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

[2]赵雪.大学生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6).

[3]田烨.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机制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12).

[4]王琦琦.治理理论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制度安排[J].教育与职业,2008(10).

[5]万佩佩.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济南5所高校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小小志愿者在行动
志愿者
吃饭刷手机更容易多吃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