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
2017-05-17耿银平
耿银平
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话题,让人想到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全》等电视节目的走红。经过电视媒体的形象化传播,特别是通过参赛选手的生动诠释,人们感觉到,传统文化一点都不晦涩、单调,不但不晦涩、单调,反而充满了动感感动、活灵活现。古色古香的中華文化,成为滋润现代人的“文化良药”、精神伙伴,自然就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在互联网已步入千家万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把诗词文化、谜语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陶瓷文化等传统文化,通过记忆、背诵内化入心,但更要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互联网+”、影视传媒、微电影、App等,将厚重博雅的古韵古意,转化成为新颖别致、耐人寻味的“现代化记忆”。比如有学校开展的用京剧、英语说唱经典诵读《庄子》,或让学生们学习手工造纸体验祖先的发明创造等等,这种“乐其心不违其志”的创造性转化,很受欢迎。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造性转化”需要创新传播模式,通过网络媒体等构筑互动、多元、立体的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多进行时尚、动感、有趣的传播,让人们在形象化、深刻化感知中,爱上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理念,立足传统传播,也要多进行观念拓展,想方设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经过诸如此类的扬弃、拓展,传统文化就能在更多层面广泛流传。
文化的发展,本就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它激流勇进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融会贯通的过程。只有不断融入新观念、新信息、新元素,不断淘汰旧有的落伍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信息、元素,让传统文化得到净化、吸纳、沉淀、升华,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