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英与大众在媒体功能上的认知对决

2017-05-17骆艺娴

声屏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

骆艺娴

摘要: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媒体的一种途径,它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媒体功能的认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业进入了娱乐化阶段,娱乐产业日渐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娱乐至死》的内容,更有助于人们认识当下中国传媒娱乐化的现象。

关键词:《娱乐至死》 媒体功能 认知对决

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了一本颇为畅销的电视文化批评著作《娱乐至死》,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此后中国传媒人开始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娱乐至死》首次出版的年代,中国媒体还比较落后,当时的媒体人对其中的内容理解未免有些偏颇。然而,时隔三十多年后,波兹曼所批判的“娱乐”已经深度地介入中国观众的生活,关于娱乐的功能和意义,同样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精英对媒体文化功能的担忧与焦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娱乐至死》是一部畅销书,或者说《娱乐至死》也是一种娱乐式的写法。第一章“媒介即隐喻”用几个生动的案例开篇,这些案例说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城市成为美国精神的辉煌焦点。18世纪后期,波士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波士顿因此成为美国政治激进主义的中心,很多美国人都从心底里成为波士顿人;19世纪大批移民将陌生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带到美国,纽约因此成为“大熔炉式国家”的象征;20世纪早期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让芝加哥成为美国工业发展的中心……然而,到了今天(即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的视线投向了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城,这座城市成为了美国民族的性格和抱负的象征。波士顿时代的象征是民兵雕像,纽约时代的象征是自由女神像,芝加哥时代的象征是屠夫的雕像,而娱乐之城拉斯维加斯的标志是巨大的老虎机和歌舞女演员。沿着这个逻辑,波兹曼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①在谈到美国文化日渐娱乐化的时候,波兹曼还不忘奚落一下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是“好莱坞演员”。波兹曼认为有两种方法能够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把文化变成监狱,一种是将文化变成娱乐至死的舞台。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在电视的统治下,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②波兹曼写作《娱乐至死》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真人秀之类的疯狂娱乐节目还没有出现,作者讨论的还是电视剧、新闻、广告、访谈、叙事等节目。通过对当时节目形态的逐一考察,波兹曼认为,“电视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儿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情感上得到满足。”③电视的特性决定了电视台舍弃了思想,他们致力于提高表演艺术,通过娱乐来迎合观众的快感需求,娱乐成为“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④甚至新闻节目也是一种娱乐的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功能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克制的批判,它显示的是精英对人类文化走向的担忧。波兹曼的担忧和焦虑不是个体现象,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担心是很多精英的共同选择。李普曼年轻时就热爱新闻事业,他喜爱现实世界的激情和魅力,他的辛勤工作让记者成为了一项“仅次于总统的职业”,很多美国人认为他的素养足以担任美国总统。然而,长期的新闻实务工作使李普曼对新闻与舆论有了悲观的看法,他认为新闻与真相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必须加以清楚地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⑤

大众在媒介化社会中娱乐化生存

在大众传媒的每一步发展中,都伴随着精英们对媒体功能异化的担忧。当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电视是电子保姆,它没有电影那样具有艺术性。美国媒体的娱乐化是媒体市场化的力量推动的,“在抱有新闻纯粹主义观点人看来,市场逻辑介入新闻工作的潮流,是一种玷污,一种亵渎。”⑥然而,市场是一种挡不住的力量,媒体的娱乐化成为一条不归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新闻业的娱乐化,社会新闻、地方新闻、体育新闻、厨艺节目等开始在电视中流行。进入九十年代后,真人秀节目登上了媒体舞台,随后老大哥、幸存者、美国偶像、极速前进等一大批電视真人秀节目,把美国娱乐节目推到了疯狂的境地。网络时代来临,娱乐化更是成为普通美国民众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2016年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实际上被演变成一次美国人的娱乐化盛宴。

精英的反思归反思,大众却在媒介化社会中更加常态化地用娱乐来改进自己的生活。其实,时间和空间本来没有意义,是人类自身给时空规定了意义。大众是饮食男女,开心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庸俗的,他们在每天的工作和交往中耗尽自己的精力,他们不再有力气去严肃认真研究政治、宗教、教育等这些并不关乎他们每日生活的内容。电视人用深入浅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普及知识,不也是一种普度众生的方式吗?日本的NHK电视台,一直以他们的纪录片享誉世界。他们的纪录片画面精美、音乐悠扬,还经常找一些当红的娱乐明星来做旁白。这一切不正是波兹曼所嘲讽的作秀行为吗?诚然,这可能真的是一场电视台为了收视考虑而进行的作秀行为。但是,这种作秀难道毫无意义吗?日本民众因为这些便于观看、便于理解的纪录片,公民素养有所提高。这种作秀可能获得的多数是掌声,但是事实上,也确实有人愿意为之反思。一定有孩子因为这些纪录片发掘了自己的兴趣,并用自己的一生在相应的领域做出贡献。正是电视,将那些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合起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吗?

“浅薄”是指责媒体娱乐化的又一理由,但“浅薄”难道就一定低级吗?在波兹曼的价值观里,“深刻”是优于“浅薄”的,因此他批判那些被“浅薄”剥夺了是非判断能力的人。他认为这些人更容易被奴役,在被电视包围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自由。然而,有些人选择娱乐,选择变得浅薄,这也是他们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娱乐至死》打着自由的旗号对自由意志进行了攻击。或许波兹曼认为人只有深刻的活着才有意义,但事实上,浅薄的人生有浅薄的乐趣。正如一个寓言故事里说的一样,一个每天日理万机的国王羡慕每天只知道打鱼的渔夫。我们的谚语里也有“傻人有傻福”这样的话。这些都说明,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并不因为他选择浅薄地活着而减轻。世界上的人永远是成比例分布的。永远有人选择“深刻”,有人选择“浅薄”,而正是因为人们不同的选择,使人与人之间有了区分。正是因为有浅薄的人的存在,才衬托出了智者的光芒。然而,人们选择低俗、浅薄、愚蠢的自由,却是最容易被道德优越者攻击、剥夺的。

一场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认知对决

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中国传媒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成长。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传媒业的效益是落后的,媒体内容是严肃而粗陋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传媒业进入了娱乐化阶段,并且以不亚于西方传媒的劲头,将娱乐产业推向成熟的程度。《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一长串娱乐节目丰富了中国的屏幕,也让中国的老百姓享受到生活的快樂。“电视娱乐化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繁荣的象征,使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平民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⑦

然而,娱乐节目的成长也带来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近年,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出台过“限娱令”“限广令”,主流媒体也曾对娱乐节目的乱象做出过尖锐的批评。2013年明星跳水节目流行,《人民日报》发表《唱歌是基本功,跳水是什么功?》对该类节目进行了批评。文章认为歌唱类选秀节目多少需要一些基本功,“尽管唱功只是秀场吸引力之一,评委的言行、选手的背景、现场的煽情更具效果,但选出来的歌手起码在演唱方面还能获得观众和专家的认可。”然而,“用跳水作秀,尤其是那些从来就没有登上过跳台的名人们忽然间被‘赶鸭子上架,其看点大概就在于丑态、惨相和一‘跳惊人。”评论最后得出结论,“娱乐是有底线的,只是这底线至今在很多人那里依然是一片空白。”⑧

目前,娱乐节目基本成为了电视台的摇钱树,娱乐节目是在管理部门的管束、主流媒体的批评中不断成长的。更有文章批评,在娱乐化的浪潮下媒体人成了狡诈的文化商人。“网络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驾驶着一辆‘欲望号街车,竞相追逐,无法慢下来,更无法停下来。”⑨主管部门的管理是认真的,主流媒体的批评也是认真的,但媒体斥巨资创办娱乐节目也是认真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接受信息的习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电子阅读、图像阅读、体验式阅读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娱乐更是成为普罗大众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国人曾经是不苟言笑的,现在的娱乐节目逗得大众笑一笑、乐一乐,也没什么不好。当然,人类的发展同样不可能由一群乌合之众来决定,精英会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会在社会的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或者说,精英和大众生活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他们以各自的生存状态和历史使命,完成了对整个人类的构建。精英的理性和大众的感性,恰恰是一个社会合理性的来源,他们之间的相互制衡,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精英是在精英的范围内实行对“娱乐节目”的认知,大众在大众范围内实行对“娱乐节目”的认知,简单地将精英的认知与大众的认知对立起来,没有意义也毫无结果。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并没有将娱乐一棒打死,而是始终留有话语余地。如他认为电视内容是“垃圾”,但他又强调,“我对这些所谓‘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⑩芸芸众生对一个时代基本生存方式是难以选择的,他们的生活是时代背景和经济状况所决定的。精英们则是一个社会有用的批判力量,他们对社会的批判恰恰是社会创新的动力。“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二者共同构成多元文化,共同对文化的丰富和繁荣做出贡献。没有精英文化或舍弃大众文化,文化都是不完整的。”波兹曼对于现代电视媒介带来的影响的反省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如果我们完全依赖于波兹曼的理论,大概也会陷入另一种危机之中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

①②③④{10}[美]尼尔·波兹曼,章 艳译:《娱乐至死》,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第4、102、105、106、18页。

⑤[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 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⑥[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张 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⑦陈佑荣:《电视娱乐化本位分析》,《荧屏内外》,2006(1)。

⑧陈 原:《唱歌是基本功 跳水是什么功?》,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502/c22219-21340706.html.

⑨白剑峰:《谁掏空了你的身体》,《人民日报》,2016/09/02。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
浅议从书写时代到图像时代人类认知结构的变化
警惕“娱乐至死” 也别死气沉沉
从《娱乐至死》中看媒介素养教育介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国产手机“娱乐至死”?
从《娱乐至死》中看媒介素养教育介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电视综艺节目从全民娱乐到文化清泉
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
今时今日,再说“娱乐至死”有点out了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
声像符号歧视下的“娱乐至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