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F的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7-05-17刘艳艳刘艳丽
刘艳艳+刘艳丽
摘要: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口语表达的重视程度不够,口头和笔头的交际能力较差。本研究从ELF的视角,实证研究其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LF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适应标准英语,也能适应有口音的英语,大大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和流利性。
关键词:ELF 交际能力 有效性和流利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36-01
一、理论基础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除了英语本族语者外,非本族语者也在广泛使用英语。基于以上现状,很多学者提出了英语国际语ELF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英语国际语(ELF)是一种复合体,既包括英语本族语,也包括英语非本族语的部分特征。英语国际语(ELF)已经成为英语本族语国家和非英语本族语国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国际语的应用范畴分为内圈、外圈和扩展圈。内圈包括英国和美国,英语和美语是标准英语;外圈主要指加、澳、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在这些国家,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其熟练程度很高,不过和标准英语相比,有一定的口音和语言变体;扩展圈包括中、日、韩等国,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其水平和内、外圈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国外将ELF体系界定在语言、文化和语用三个方面,对EL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方面。
当前我国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于语用学、教学法、认知语言学、交际策略等方面。ELF为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实证研究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研究方法
本实验的受试对象是在2014级新生中选取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64人)和对照班(62人)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班采用从ELF的视角,对其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而对照班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进行。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ELF的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2)学生对基于ELF的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态度。
研究过程:开学第一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要进行实验前测,考查其英语交际能力水平,对两个班的成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将两个班的t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个班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110>005,其中实验班均值9576,标准差2160;对照班均值8798,标准差1820)。
之后,对两个班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对照班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实验班采用基于ELF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式。具体步骤为:第一阶段:以标准英语教学为基准,以英语本族语的语音、语调、措辞、语法和语言节奏等方面为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的交流接近英语本族语者的规范性。第二阶段:教学目标适当变动,变为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流利性,对语语言的规范性要求降低,能大體表达意义即可。其目的是增强学生交流的自信心和语用能力。在此基础上介绍英语非本族语的特点,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英语的特点,利用我校的资源优势,练习适应有口音的英语,增强交际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在线生成策略。第三阶段:在具备英语交流的流利性和有效性之后,学生开始用英语宣传我国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一些本土化语言,比如太极、清明节、高考、户口,都可以用拼音进行英语交流,有些则需要做一些注释。第四阶段:反思英语交际能力,以标准英语为目标,使其更符合标准英语的规范性和流利性。同时也要积极适应非本族语者的发音。以英语交流的有效性和流利性验证学生的交际效果,并和没有进行ELF教学的学生相比,检验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实验结果
一学年后,在学期末对两个班分别进行后测,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将两个班后测的成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班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P=0036<005,其中实验班均值12310,标准差1680;对照班均值10985,标准差2358)。
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ELF教学方法,对学生英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显著性的效果,更有助于学生交际水平的提高。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85%以上的同学对自己交际兴趣的提高表示满意,其中30%表示非常满意。交际成就感提高的满意度也达到了80%以上,374%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
四、结语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交际水平不高,缺少自信心和用英语交流机会的现状,从ELF的角度出发,利用语言、文化和语用三个层面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实现交际的有效性和流利性为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创造更多机会和英语本族语者、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既要适应标准英语,也要去适应有口音的英语,增强交际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在线生成策略,增加语言的输出,弥补大学生缺少英语交际机会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孙鸣.我国英语交际法教学之若干问题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谢都全,郭应可.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交际意愿结构方程建模分析[J].外国语文,2011(5).
责任编辑:杨国栋